1
憨山大師:母子之情天然妙性
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師被人以「私造寺院」之罪名誣告,五十歲時放逐雷州,當他從山東啟程前往雷州的途中,在江邊與母親相見。
憨山大師的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厲,把年僅八歲的孩子寄宿在河對岸的親屬家,只允許他一個月回家一次。
有一次他離家時,登船前對母親戀戀不捨,母親大怒,提著他的髮髻就把孩子拋入河中,頭也不轉就回去了。
大師的祖母見了,急速救起,帶回家中,母親又將他趕開:「這個不進步的孩子,不淹死他,藏著有什麼用?」
年幼的他僅僅認為母親心狠,便不再懷念家中,哪知道母親其實常常由於懷念孩兒對著河邊流淚,他的祖母見了,卻說她太心狠,母親卻說:「這孩子,只需斷了他的眷戀,才幹好好讀書!」
在他四十四歲那年,途徑故土,母親就託人問他,什麼時候到家?憨山大師說:「我是為公事而來,不是為了家事。假如母親與我相見,可以好像未曾別離時相同歡欣,那我就回家住兩宿。」
母親說:「我一向認為來生才幹相見,沒想到你居然回家,歡欣還來不及,怎麼會哀痛呢?見一面都可以!」
憨山大師回家後,後來宗族的人都問這次是坐船仍是陸路而來?母親應聲而說:從空中來!正本母親知道自己此番是乘神通力而來,她定非凡人,怪不得能舍我落髮!
憨山大師問母親:「您平常牽掛我嗎?」
母親居然說:「怎麼會不想呢!不過後來我知道你在五臺山,便問這兒的法師,五臺山在哪兒?法師說,在北邊,北鬥星的方向,就是公子的住處!我就每晚對著北鬥星,念菩薩的名號,夜夜禮拜!今日見到你,知道你是神通化身而來!」
而這一次遭遇放逐,憨山大師認為,這次母親見到他戴罪之身,必定痛不欲生,哪知道途經故土之時,母親正在江邊等他,歡欣談笑,音聲清亮,胸中竟無纖毫掛礙。
大師吃驚地問她:「您傳聞孩兒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不憂慮嗎?」
母親竟說:「存亡都是一個人的業力決議的,我連自己的存亡都不憂慮,還憂慮你嗎?」
母子倆今夜暢聊,母親寬慰眼前這位高僧:「現在咱們母子倆就要訣別了!你要好好心系道念,不要憂慮我!」說罷灑脫離去,頭也不回。爾後二人一生之中再未相見!
憨山大師感慨萬千:假如天下人都有我這樣的母親,怎麼會凡俗之念不斷呢!所以做了一首《母子銘》:
母子之情,磁石引鐵。
天然妙性,本自圓成。
我見我母,如木出火。
木已被焚,火元無我。
生而不戀,死若不知。
始見我身,是石女兒。
試譯如下:
母子恩愛情深,好像磁石和鐵。
天然妙性本自圓滿無缺,相互招引。
若以空性觀咱們母子,恰似木頭生火相同。
火出則木頭燒盡,火自身又自性本空。
母子就好像木和火,生時不須掛礙,死時則隨緣而往。
頓悟我身的體性,就好像不孕的女子所生的孩子,正本無一物!
2
洞山祖師:願明大法報慈親
曹洞宗的創始人洞山良價禪師,預備落髮之時,給母親寫了一封家書《辭北堂書》,「北堂」是古代對母親的敬稱,「辭北堂書」便是與母親離別的信!
在信中,洞山禪師說,就算把世間最好的衣食都奉養爸爸媽媽,也難以酬謝生養的恩德,更何況這樣的酬謝也不能持久地利益到爸爸媽媽。
要報如此深重的恩德,不如落髮之積德行善,可以讀過存亡煩惱的苦海,抵達永久安樂的對岸,這樣還能完成終極的關心,酬謝前生萬世的爸爸媽媽,甚至一切眾生之恩德,都可以酬謝。所以經中說:一子落髮,九族生天。
在真摯的信件之後,洞山禪師說,「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現在暫時的離別,不是我決然扔掉您,而是由於時不待人,為了永久的團聚,我要抓緊時間來修行。
在信的末尾,洞山禪師做了兩首《辭北堂頌》:
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裡,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最初無我身。
巖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認為鄰。
免幹世上名與利,永訣人世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屬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在這兩首詩裡,洞山禪師通知母親,「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他今生落髮,乃是為了心腸的正本面目,願明大法,來酬謝母親的養育之恩,而「合門親屬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親人們要想相見,還得往後可以明晰因果之理,頓悟自心的性,那時候就能在佛國相逢。
後來,仁慈的母親收到他的信,知道他堅持落髮。回憶起種種天倫之樂,那時她拜佛求神,惟願生一個男兒,後來公然如願,愛憐有加,孩子出門若是晚歸,都要倚在門邊等候盼望。
可是現在,「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常常灑淚悲啼,連嘆「苦哉!苦哉!」但他了解兒子的志向,同意他落髮度化眾生,只期望孩兒可以如目連尊者度母相同,上登佛國,下濟群生!
在母親的了解之後,洞山禪師總算落髮,星霜移換十年有餘,他又給母親寫了一封信,勸勉母親不要沉溺在離別之情中,塵俗的事,都是越來越多,日增煩惱,不要對世間的事過分執著,要好好修道,這樣才幹佛會相逢啊!
在這封信的後邊,他又寫了一首詩給母親——
不求名利不求儒,願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惠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3
淨慧長老:青絲慈顏老 晨昏未有期
今世禪門大師淨慧長老,年幼時由於家貧,被送到家鄉新洲的一個尼庵。寺中有有海善、仁德二位尼師,她們為這個小男孩取乳名「滿意」,悉心育嬰,並送他到當地發蒙就學。「滿意」對這兩位尼師有著天然的親情,將她們視作自己的母親一般。
十幾年後,這個少年滿意被帶到武漢卓刀泉寺,禮宗樵和尚為師,法名宗道,號淨慧。爾後淨慧上人便在武漢開端了正式的沙彌生計,並前往廣東求戒學禪。
1956年,我國佛學院建立,虛雲長老將年青的淨慧上人送往北京就學,可是六七年後,淨慧上人由於編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更在1963年被逼脫離佛學院,前往北京、廣東、湖北等地勞動改造。
跟著年月更迭,淨慧上人對育嬰自己的養母懷念有加,在1964年的春節寫下了這首《新年憶母》——
時逢佳節裡,憶母念紛馳。
南北三年別,娘兒兩地思。
青山頻入夢,雪夜冷裁詩。
青絲慈顏老,晨昏未有期。
十四年後,跟著宗教政策的執行,淨慧上人奉調回京,他去向早已被逼出家的海善白叟告別,身體虛弱的海善白叟戀戀不捨,對他說:「你這一去好久不會回來了。我身體不太好,期望我去世時,你能在身邊。」
淨慧上人說,只需您患病,打一個電報我就回來了。
第二天一早,吃過養母精心預備的早飯,淨慧上人正預備出門,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聽見背後一聲大喊。他回過頭一看,正本養母就從坐著的椅子上躺了下去,他急速將白叟抱起,平穩地安頓在床榻上,為她助念,到了下午三點,白叟慈祥往生。
這一份親人世的眷戀之情,給了淨慧上人極大的感動,他曾說,「這件事,使我感受特別深,雖然那時我現已四十多歲了。人與人之間這種情感,在生離死別之際,有這樣的感應,對我是很大的教育。」
圖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