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針灸,需要古文功底、需要邏輯思維、需要勤苦練習,而支撐這些的是堅韌的意志力,意志力來源於「醫者仁心」。正如孫思邈《大醫精誠》所云:「凡大醫zhi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zhi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
目前大學裡面的中醫針灸知識體系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知識模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通讀古籍、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中醫臨床模塊(中醫內、外、婦、兒、骨傷、皮外等),針灸基礎模塊(經絡腧穴、針灸古籍、傳統功法學、推拿手法學),針灸臨床模塊(刺灸法、針灸治療、推拿學等),西醫基礎模塊(解剖、病理、生理、藥理等),西醫臨床模塊(診斷學、內、外、婦、兒等)。大學體系培養思想一般是在具備全面的醫學知識體系基礎上學習專科知識。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灸法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燻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