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南河教育:課題驅動 激發教育活力

2021-01-08 鄉村百姓故事

本網訊(通訊員王嘉欣程楚江)12月28日下午,湖北英山縣南河鎮中心學校省級教育信息技術專項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研究》開題論證會在南河中學如期舉行。

英山縣教育局電教館餘耀光館長、徐滴穿主任參加開題儀式並悉心指導課題研究的方式方法,對課題成果成效寄予厚望;該鎮中心學校校長、課題組負責人畢朝暉闡述了課題「緊扣時代脈搏、緊扣教學現狀、彰顯教師追求」的三大特點,並對課題組成員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國家高度重視美育教育和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的背景下,該課題的立項、開題,有助於南河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於南河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對激發南河教育的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華為攜手南十字星大學共建全聯接教育
    ,於2015年9月3-4日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與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共同舉辦主題為「共建更美好的全聯接教育」峰會。目前我們已經幫助包括澳洲地區在內的數百所學校實踐了教育雲、校園網絡、虛擬實驗室等業務需求,並不斷推進創新課題研究,建立智慧全面的信息體系和敏捷的服務渠道。」
  • 南上山教育集團舉辦「童心如歌」班級合唱展演
    齊魯網教育頻道5月30日訊 有一種聲音似天籟;有一種韻律撼人心;有一種情感傳童真。在這充滿激情的六月,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南上山教育集團也為學生與家長們帶來了一場宏大的聽覺盛宴,全體師生共同暢遊在各具特色的班級合唱展演之中。
  • 華為攜手南十字星大學 共建更美好的全聯接教育
    目前我們已經幫助包括澳洲地區在內的數百所學校實踐了教育雲、校園網絡、虛擬實驗室等業務需求,並不斷推進創新課題研究,建立智慧全面的信息體系和敏捷的服務渠道。」  圖片說明: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校長Peter Lee分享敏捷校園網絡建設經驗  眾多政府和教育機構也都已認識到,教育要繼續發展,要推進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推動教育的公平化進程,必然少不了ICT的協助。
  • 日本:「5.0社會」的學校和教育什麼樣
    然而,目前日本的人工智慧技術在世界處於劣勢,要實現人工智慧驅動下的「5.0社會」,人才是重中之重。為此,日本政府在教育領域將會作出哪些重要調整?2019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拋出了一個「5.0社會」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
  • 「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變革」課題結題會召開
    1月12日,市政府參事室召開「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變革」課題結題會。市政府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姜平主持會議。市政府參事袁振國、孫海鳴、吳愛忠、程維明、關保英,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市教委原副主任張民生、市電化教育館館長張治,市政府參事室副主任詹詠,以及華東師範大學課題組成員出席會議。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
    >    5《勢不可擋的學習:釋放學生潛能的7個基本要素》    [美]道格拉斯·費希爾 [美]南希·弗雷/著 龔朝紅/譯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6《未來教育重塑研究》    尚俊傑/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7《我的二本學生
  • 省錫中實驗學校榮獲全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優秀實驗基地
    2011年7月16日至18日,省錫中實驗學校英語組金春民、鬱小麗兩位老師赴北京參加了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實驗基地學術交流研討會。   本屆研討會主要圍繞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承擔的《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這一課題展開。
  • 北京關鍵詞——申建軍、王汝芳委員談創新驅動 建言釋放人才活力
    申建軍、王汝芳委員談創新驅動 建言釋放人才活力中國網訊(記者 胡俊 張寧銳)近日,十二屆北京市政協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網政協頻道在2017年北京兩會期間,推出系列微視頻《北京關鍵詞》,現場對話政協委員,為北京關鍵議題建言獻策。
  • 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 中教雲攜全線產品亮相第78屆中國教育裝備展
    10月23日,由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主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商務委員會承辦的第78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屆展示會展出面積17萬平方米,吸引了1350餘家企業攜近20000件各類教育裝備產品參展,全面展示教育裝備前沿發展趨勢。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現深度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 2019騰訊教育年度盛典:京華合木榮獲年度影響力兒童教育品牌
    2019「迴響中國」教育年度盛典  11月27日在北京圓滿舉行  千餘位教育大咖、行業專家、機構精英齊聚一堂  探討教育熱點問題、展示教育成果本次盛典以「智慧教育,展望未來」為主題,聚力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導者、專業研究機構、教育媒體和跨界專家等,共同總結中國建國以來教育的重大成果,探討智慧教育的未來發展前景。
  • 幼兒園教育隨筆:追夢,做最有魅力的幼兒教師
    老實說,自從參加工作以後,自費購買了不少工具書和教學參考書,也努力修完了專科、本科所有課程,可是遺憾的是除了偶爾讀讀《早期教育》和《幼兒教育》,卻沒有閱讀過一部教育教學著作。進入工作室以後,工作室的老師們的書香味和對學術的那種熱情真的是影響到了我,而且每學期沈老師要求看一本必讀書籍,要求讀完、讀透,做好摘抄並撰寫一篇讀書心得並進行讀書交流,我讀書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
  • 普樂課堂:探索創造力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北師大「普樂兒童創造力課程理論構建與應用」項目組的專家,對各學校的研發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資深兒童教育專家劉玉娟指出,「學科+創新思維」的課程,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領域是非常有意義的。
  • 西鄉五中校長嚴群章:赤誠獻教育 丹心譜新篇
    以建設活力校園為目標,積極搭建多元德育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寬德育教育體驗渠道,建設德育自治校園,學生中成立了文學、體育、藝術等社團,組建「學生互助學習小組」、「文明行為監督崗」、「創先爭優小組」、加強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學風的培養及安全管理,既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提升了德育管理水平。
  • 2020年中小學校長關注的教育話題盤點
    當然,居家學習並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課堂教學,對線上教育規律和特點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線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隨著「雲教育體系」雛形的出現,教育的未來已來。三是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擴大中西部貧困地區高中教育資源、實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專項規劃、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制度、穩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9.5%。四是特殊教育惠及更多殘疾兒童。全國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12年免費教育,全國各地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
  • 以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
    自建校伊始,校長祝啟程就提出「東辰新教育」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培養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現代人」的育人目標,以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東辰國際學校20年來的發展之路,不僅是對理想教育的追求之路,更是創辦理想學校的創新之路。東辰國際學校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 賓果智能攜課題新成果亮相 鄭州百家幼兒園觀摩《清華混合編程啟蒙...
    》課題說明會暨編程觀摩課」在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幼兒園順利召開。「《未來幼兒園+AI機教育機器人》課題說明會暨編程觀摩課」在國 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
  • 教育切莫隔靴搔癢
    ■周英合提高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是新時代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課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防止教育隔靴搔癢,使教育真正跟上節拍、打準鼓點,做到官兵心坎上,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 教育
    截至2008年底,有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含教育培訓機構、幼兒園)162所,其中民辦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民辦普通中小學校4所、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38所、民辦幼兒園118所。  【教育科研】  2008年,全市共有137項市級以上教育科研課題,其中國家級課題1項、國家級子課題10項、省級課題39項、市級課題87項。組織參加2008年四川省第13次優秀教育科研成果評獎,有3項成果獲獎。組織參加2008年第二屆四川省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教研論文評選活動,推薦上報28篇參評,共有26篇論文獲獎,其中一等獎6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10篇。
  • 塑造高中生堅毅品格——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特色教育側記
    2020年7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公布全省第二批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結項調研結果,經專家組調研、評委會合議,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承擔的課題《高中生堅毅品格培養體系建構》研究項目,被評為全省「品格提升工程」精品項目(為獎項最高等級)。經濟的高速發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優渥的生活環境,會讓一些未成年人缺少許多鍛鍊能力、磨礪意志的機會。
  • 2017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青閉幕
    此次會議為全球教育信息化理念交流、實踐分享、新產品體驗和展示搭建了富有成效的平臺,為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度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技術支持和前沿性的研究嘗試,引領了中國教育信息化理念的研究、實踐的探索、研發的成熟,推動了信息通訊企業與科研機構、學術組織、高校、政府機構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多元的、開放性的合作,為全面提高我國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