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的分泌物——耵聹(又稱耳屎)太多,一般不需要清理。但因積存過多而栓塞,會刺激外耳道神經引起耳癢。洗澡後或進水後加重。
外耳道進水後,皮膚變潮溼,大大降低了耳道的抵抗力,如果經常掏耳朵,損傷了外耳道皮膚,使微生物易於侵入,從而導致外耳道發生炎症。會出現耳內不適、悶脹和輕微疼痛等感覺。張口咀嚼時加重。
有過敏體質或耳朵流膿的患者,容易發生外耳道溼疹。初期時見耳孔發紅、長水瘡。撓破後流黃水,患處奇癢。多反覆發作。
真菌侵入外耳道,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炎性病變,形成真菌,像食物發黴一樣。
外耳道真菌病發作時耳內發癢及悶脹感,有時奇癢,夜晚最明顯,有少量分泌物;若痂皮或分泌物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會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若有細菌感染,會引起外耳道脹痛及流膿。分泌性中耳炎常見。
一種寄生在人體及哺乳動物皮膚的毛囊或皮脂腺內的生物。耳癢由它引起,會出現經常搔耳和搖頭的症狀,嚴重時外耳道處可聞到異味(酸臭味)。
耳朵本來就沒有致癢性疾病,但養成了掏耳朵的習慣,一有空就想用棉籤、木棒、手指等硬物掏耳朵,損壞皮下組織,把耳屎挖光了,使得外耳道的皮膚變得太乾燥,也會引起耳癢。
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引起全身瘙癢,包括耳朵癢。鼻炎發作時,也會引起耳朵瘙癢。
飲食不規律,吃過多辛辣刺激的食物、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都有可能引起耳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