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也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便如《(逸周書)序》所說:「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是我們最熟悉的存在,其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貫穿了我們的一生。相信不少朋友也奇怪過,為什麼以前古人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我們卻使用簡化字呢?
▲漢字的演變
01
漢字與西方表音文字完全不同。每一個漢字都有具體事物的縮影,有極強的表意和具象性,這源自於我們祖先對於自然社會在觀察以及人事的洞察。新中國建國以前,歷朝歷代的古典書籍都是以繁體字為主要書寫形式,所以早在五四運動以後,漢字簡化的改革呼聲就此起彼伏。有許多進步學者人士更是要求直接撤掉漢字,改成西方拉丁文語言體系。其理由是繁體字筆畫複雜,字庫龐大,跟不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阻礙了中國文化向前進步和發展。
這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反對方代表認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紐帶,如果撤掉或者簡化,等於是將傳統文化割裂,後世將無法延續以及繼承,這是數典忘祖的背叛行為。
▲漢字簡化示例
新中國成立以後,掃盲成了當時必須解決的社會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民文化普及的需要,為了讓許多目不識丁的群眾儘快接受或者掌握漢字,於是漢字簡化工程推上了歷史舞臺。
02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立即設置了文字改革委員會,總體方針是將簡化漢字交給大眾。而這次漢字簡化工程共進行了兩次,分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第一次漢字簡化從建國起就開始籌備,到1956年初,國務院權威發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漢字簡化方案》書影
自此,簡化字在大陸地區取得了標準字的地位,雖然有一些民眾反對漢字簡化,但大勢所趨,大多數人對於簡化漢字仍是相當喜聞樂見。到了20世紀60年代,國家進一步頒布了《漢字簡化字總表》,對簡化字進行了進一步的推廣,總體而言還是第一次簡化還算成功。
到了1977年末,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認為4500個常用字中,仍然有1300字超過10筆,於是將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字繼續簡化。但這第二版方案出臺之後,遭到到大多數人反對,這就是備受爭議的二簡字。
▲「請勿停車」的二簡字
03
當時的二簡字,已經簡化到可以媲美日文片假名級別了,許多都屬於「缺胳膊少腿」的文字,讓人不知所以然。很多字被人為拆分,不但造成難以辨別,並且失去了美感。
尤其是《人民日報》以及《參考消息》等刊物率先實行二簡字之後,簡體字仿佛變成了異體字,比如把親筆信寫成「親筆伩」,泰國變成了「太國」,發展的展字變成了屍下面加一橫。這種超級簡化的字體,很快被國家給予叫停,也慶幸當時的急剎車挽救了中國文字的傳承性。但這次的二簡字在使用一年後,國家才下令禁止在課本、報刊等出版物品上全部禁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末才正式廢止。
▲小學課本上的二簡字
這些用力過猛的二簡字及時「剎車」,雖然導致影響面不大,但是對於中國姓氏方面造成了局部影響。比如戴姓也變成代姓,傅姓也變成了付姓,蕭姓也變成肖姓等等,有些人已經將戶口本姓名改成二簡字,導致許多村莊甚至存在三個親兄弟,姓氏卻不一樣的情況。因為使用過一段時間的二簡字本身也屬規範姓氏,而且通用多年。所以一些修家譜的家族一直致力於恢復成原來的姓氏,然而要更正的道路顯得有些任重道遠。
結語
《尚書·緯》曰:「刪夷繁亂」。但是簡體字不代表無限制地簡化,需要科學的完善實施,並且任何事都應該控制在一定限度內。有時候,真理向前邁一步就是謬誤。中國文字之美就美在一筆一畫的結合,每一筆都有深厚的韻味,每一字的構造都是精心營造。特別是中國的書法以飄逸俊秀、古樸厚重著稱,倘若二簡字真的推廣到後世,這件中華國粹的藝術感也會大打折扣。
參考資料:
《尚書·緯》
《(逸周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