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二簡字是什麼樣?不到一年被廢除,卻讓不少人從此改了姓

2021-01-09 騰訊網

引言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也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便如《(逸周書)序》所說:「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是我們最熟悉的存在,其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貫穿了我們的一生。相信不少朋友也奇怪過,為什麼以前古人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我們卻使用簡化字呢?

▲漢字的演變

01

漢字與西方表音文字完全不同。每一個漢字都有具體事物的縮影,有極強的表意和具象性,這源自於我們祖先對於自然社會在觀察以及人事的洞察。新中國建國以前,歷朝歷代的古典書籍都是以繁體字為主要書寫形式,所以早在五四運動以後,漢字簡化的改革呼聲就此起彼伏。有許多進步學者人士更是要求直接撤掉漢字,改成西方拉丁文語言體系。其理由是繁體字筆畫複雜,字庫龐大,跟不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阻礙了中國文化向前進步和發展。

這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反對方代表認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紐帶,如果撤掉或者簡化,等於是將傳統文化割裂,後世將無法延續以及繼承,這是數典忘祖的背叛行為。

▲漢字簡化示例

新中國成立以後,掃盲成了當時必須解決的社會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民文化普及的需要,為了讓許多目不識丁的群眾儘快接受或者掌握漢字,於是漢字簡化工程推上了歷史舞臺。

02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立即設置了文字改革委員會,總體方針是將簡化漢字交給大眾。而這次漢字簡化工程共進行了兩次,分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第一次漢字簡化從建國起就開始籌備,到1956年初,國務院權威發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漢字簡化方案》書影

自此,簡化字在大陸地區取得了標準字的地位,雖然有一些民眾反對漢字簡化,但大勢所趨,大多數人對於簡化漢字仍是相當喜聞樂見。到了20世紀60年代,國家進一步頒布了《漢字簡化字總表》,對簡化字進行了進一步的推廣,總體而言還是第一次簡化還算成功。

到了1977年末,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認為4500個常用字中,仍然有1300字超過10筆,於是將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字繼續簡化。但這第二版方案出臺之後,遭到到大多數人反對,這就是備受爭議的二簡字。

▲「請勿停車」的二簡字

03

當時的二簡字,已經簡化到可以媲美日文片假名級別了,許多都屬於「缺胳膊少腿」的文字,讓人不知所以然。很多字被人為拆分,不但造成難以辨別,並且失去了美感。

尤其是《人民日報》以及《參考消息》等刊物率先實行二簡字之後,簡體字仿佛變成了異體字,比如把親筆信寫成「親筆伩」,泰國變成了「太國」,發展的展字變成了屍下面加一橫。這種超級簡化的字體,很快被國家給予叫停,也慶幸當時的急剎車挽救了中國文字的傳承性。但這次的二簡字在使用一年後,國家才下令禁止在課本、報刊等出版物品上全部禁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末才正式廢止。

▲小學課本上的二簡字

這些用力過猛的二簡字及時「剎車」,雖然導致影響面不大,但是對於中國姓氏方面造成了局部影響。比如戴姓也變成代姓,傅姓也變成了付姓,蕭姓也變成肖姓等等,有些人已經將戶口本姓名改成二簡字,導致許多村莊甚至存在三個親兄弟,姓氏卻不一樣的情況。因為使用過一段時間的二簡字本身也屬規範姓氏,而且通用多年。所以一些修家譜的家族一直致力於恢復成原來的姓氏,然而要更正的道路顯得有些任重道遠。

結語

《尚書·緯》曰:「刪夷繁亂」。但是簡體字不代表無限制地簡化,需要科學的完善實施,並且任何事都應該控制在一定限度內。有時候,真理向前邁一步就是謬誤。中國文字之美就美在一筆一畫的結合,每一筆都有深厚的韻味,每一字的構造都是精心營造。特別是中國的書法以飄逸俊秀、古樸厚重著稱,倘若二簡字真的推廣到後世,這件中華國粹的藝術感也會大打折扣。

參考資料:

《尚書·緯》

《(逸周書)序》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1975年推行的二簡字因為過於簡略而被人詬病,人們認為二簡字太簡單而丟失了漢字的韻味,看上去不僅"缺胳膊少腿",還跟日文有所相似,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只是從其「漢字廢除」這一訴求上來看,這次運動是失敗的。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有效地提升了我國中下層民眾的閱讀和知識水平。03然而,這麼成功的一次漢字革新運動,最後怎麼被廢除了呢?原來,「二簡字」在推廣中卻是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很快人們便發現了一些問題。眾所周知,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象形字,其本身的框架、結構便是經過前人千錘百鍊而流傳下來,漢字不僅具備藝術美感,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史料價值。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1975年推行的二簡字因為過於簡略而被人詬病,人們認為二簡字太簡單而丟失了漢字的韻味,看上去不僅"缺胳膊少腿",還跟日文有所相似,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段彎路 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於是該草案繼續修訂,大幅增加了簡化字數量,在兩年後,也就是1977年5月再次報送國務院,此時草案光第一表的簡化字就達到了248個。  經國務院批示後,該草案在《人民日報》及省一級的報刊上,在圖書上先行試用,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這個「二簡」方案是什麼樣呢?
  • 傅姓尷尬親兄弟三人不同 因簡化字「傅」成「付」
    它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地位,其中明確規定了「二簡字」不屬於規範用字。《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裡也註明,「傅」不能簡化為「付」,在附錄的《中國500常用姓氏》中也有註解:「付姓本很少,今有人將傅姓寫成付姓,這是不規範的。」
  • 免貴姓姓。啥?沒想到吧!姓和氏都是姓氏!
    「姓」和「氏」其實都是姓氏,而且在歷史上也出過很多厲害的人物。姓姓起源「請問您貴姓?」「免貴姓姓。」如果有一天你聽到了這樣子的對話千萬不要吃驚,以為對方在跟你開玩笑,我國真的有「姓」這個姓氏,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不少名人。
  • 漢字的二次簡化為何會失敗?為何又說很多人的姓氏卻因此而來?
    就連「發展」的「展」字也被去掉了「屍」字旁以下的部分,而演變成了一個「屍」下帶一個橫。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民日報中出現的「付總理」,實際上應該是「副總理」,只是「副」字經二次簡化後變成了「付」,但還是容易令人誤解,究竟是副總理還是姓「付」的總理呢?
  • 越南全面廢除漢字,寫春聯改用字母,有個字卻怎麼也改不掉
    但「安南」在使用了兩千年的方塊字之後卻在一夕之間全面廢除漢字,面對昔日小兄弟突然脫離漢語圈這件事,很多國人對越南去除漢字一事有種「被背叛」的感覺。越南紅包那,一個曾經以漢字作為文化基礎的國家在去除漢字之後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 武則天造18個新字,其中17個被廢除,被保留的不少女生用它來起名
    歷史上,朝代的更替,往往也隨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變革,當朝者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統治,也會習慣性的更改官制習俗,比如說王莽,上位後一口氣將地名改了不知道多少個,唐宋明基本各個朝代的度量衡,也各不相同。更具有史書記載,武則天一共創造了18個文字,包括對「「照、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載、年、正、授、證、聖、國、人」的改變,其中月字改寫為了兩種形態,大家細心的話不難發現,這些字基本和皇權有著必然的聯繫,第一批文字在武則天登基後5年(695年)開始實行,自己先行示範,援用於此後上表的《大雲經疏》,並謄寫複製,頒行於天下各州。
  • 民間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姓什麼?
    民間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姓什麼?民間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姓什麼?這是螞蟻莊園2020年9月18日莊園小課堂今日答題的題目,那麼孟姜女究竟是姓孟還是姓姜呢?下面就是優遊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正確答案了,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螞蟻莊園9月18日每日一題答案問題:民間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姓什麼?
  • 上古神話中,「鴻蒙」二字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傳說?
    在漫長的悠悠歲月中,上古神話雖然有過不少遺失,卻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典籍記載,至今也保存著很多宏偉壯麗的傳說。例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他們不僅僅是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更代表了一個文明最初的底色和精神內核。可惜的是,咱們的上古神話大多都只是零星的片斷,並未形成一部完整的鴻篇巨製。
  • 令人毛孔悚然的字,原來還是一個姓氏,並且現在還有姓這些姓的人
    令人毛孔悚然的字,原來還是一個姓氏,並且現在還有姓這些姓的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這麼長時間的演變中,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姓氏。有許多的姓氏可能大家都不認識,在這當中有這幾個姓氏聽起來非常恐怖,而且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這四個姓氏不但歷史悠久,祖先都是非常尊貴的人物。
  • 金柱村,為何要取傳說中「金梁玉柱」首尾二字為村名?
    金柱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吳家窯鄉,金柱村的村名為何要取「金梁玉柱」首尾二字為名,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傳,很久以前,有個雲遊僧,四處雲遊。一天,來到太行山東側的一個山嶺上,走累了,想歇歇腳。於是,找了個庇蔭處,倒頭就睡,不一會兒便進入夢鄉。
  • 胡志明一上臺就廢除漢字,連春聯都用字母寫,可有個字始終改不了
    胡志明跟中國的關係很好,在其年輕出國留學的時候,便結識了不少中國早期領導人,二戰爆發後,胡志明化名胡光到中國廣西桂林等地區組織反對法國殖民者的鬥爭,跟中國早早結緣的胡志明,漢語說得非常好,只是略帶一點廣東口音。
  •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說來挺有意思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避諱」就是封建社會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以禁止人們說或者寫禁「字」。「避諱」分為「國諱」和「家諱」,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人把豬叫什麼?說來挺有意思。明朝皇帝的姓朱,這時候,凡是與」朱「同音的字都是需要避諱的,這就是要避國諱。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是廢漢字?還是廢繁體和文言文?
    昨天作者提及魯迅先生,並沒有過多闡述魯迅對於廢除漢字的立場,只是說他也是支持廢除漢字的人。剛才我們說了,魯迅先生是廢除漢字最為激進的人,魯迅先生也是為廢除漢字操碎了心的熱心人,他不光表態要堅定不移地廢除漢字,還曾為廢除漢字之後中國人應該寫什麼字提出過具體的方案,魯迅先生的方案就是:拼法容易學的28個字母!當然,有人說你這都是瞎說,魯迅先生可從來沒有說過。你非要說魯迅先生沒說過,只能說明你根本沒有看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關於廢除漢字,魯迅先生著述的相關文章可還真是不少。
  •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簡短介紹 二月二龍抬頭傳說故事
    二月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龍抬頭在民間也被人們稱為是春龍節,但很多人對龍抬頭並不是很了解,那麼二月二龍抬頭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是什麼呢?民間又傳說這一天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於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也稱為「龍頭節」。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一  傳說龍抬頭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