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每個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希望孩子品學兼優,掌握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擁有各種寶貴的精神品質,比如樂於助人、知恩圖報、有責任心、知錯能改等。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或者是不小心傷害到了他人,通情達理的父母往往都能認識到自家孩子的錯誤,主動讓孩子道歉,說一聲「對不起」。
關於道歉這件事,小知今天要為大家強調的是:
別讓孩子輕易就說出「對不起」。
有時候這聲簡單的「對不起」,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看到這,可能有的家長會疑惑不解,為什麼不讓孩子道歉呢?讓孩子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知錯就改不好嗎?
原因其實很簡單,但是很多父母忽視了。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這聲「對不起」都是在父母權威之下,被父母催促著說出口的。
即使孩子當時說出了「對不起」,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心裡也沒有愧疚之心,更不必說知錯就改了,下次很可能還會犯下同樣的錯誤;
即使孩子養成了說「對不起」的習慣,恐怕只是因為父母讓他們這樣做,因為這樣做能得到原諒,而不是發自內心的道歉,不能真正做到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承擔責任。
想要讓孩子真正懂得道歉的意義,學會發自內心的道歉,不是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就能解決的。
愛孩子的家長們,別讓孩子輕易說出「對不起」。真正為了孩子考慮的話,不妨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道歉教育。
1.引導孩子認識到錯在哪裡
當孩子和他人出現了矛盾、衝突,犯下了什麼錯誤,不要急著讓孩子給對方道歉說「對不起」,要注意引導孩子自我思考,引導孩子認識到錯在哪裡。
可以先讓孩子回憶事情的經過,最好是非常詳細、具體地描述出來。然後讓孩子自己從中找出不妥之處,哪裡做得不對了。
如果孩子能認識到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清楚表述出來自己的錯處,之後家長可以順其自然引導孩子道歉。
如果孩子回憶了事情經過,明明有錯,卻找不到自己的錯處,家長需進一步引導,強化孩子的認知,讓孩子知道錯在哪。比如孩子撒謊了,可以給孩子講一個誠信、誠實相關的故事,讓孩子自己對比分析,從中得到啟發,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家長再引導孩子道歉。
別讓孩子輕易說出「對不起」。在孩子開口道歉之前,要讓孩子在心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2.教會孩子承擔責任
有一句話說得好,「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
好孩子和好大人們,也並非完全完美無缺、從未犯過錯的,而是在犯錯之後勇於承擔責任,能夠改過遷善,得到自我洗禮而精神品質升華。
而那些所謂「熊孩子」,往往都是被慣出來的。父母輕飄飄的一句「孩子還小」,讓孩子們的犯錯成本過低,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一句形式化的「對不起」,甚至有的連口頭道歉也沒有,就可以輕易被原諒,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承擔責任。
當孩子犯錯了,不是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就可以一筆帶過,而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在口頭道歉的同時,孩子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
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養成習慣,每當孩子說出「對不起」之後,要讓孩子配合相應的行為,比如為這件犯錯的事進行彌補,進行後續處理,或者是幫自己傷害到的對方做一件小事。
3.有時候道謝比道歉更有用
孩子犯錯的時候,事件相關的主體並不只是孩子自己,要注意從對方的角度考慮。
一個孩子犯錯,往往是自己作出了不妥的行為,而後果卻是給對方帶來了麻煩,讓對方得到了不好的體驗,這種時候可以在道歉的同時感謝對方。
比如孩子和朋友約好見面,孩子卻遲到了,讓對方等待了很長時間,可以讓孩子在表達歉意的同時,向對方表達謝意,感謝對方的耐心等待。
這樣,讓孩子真誠表達了自己的歉意,無形之中抬高了對方的行為,可以很好地緩和氣氛、緩解矛盾,實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某些情況下,道謝比道歉更有用。孩子犯下了錯誤,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道歉的同時,向對方表達謝意。
寫在最後:
所謂道歉,並不是簡單的一句口頭上的「對不起」,更多的是犯錯者內心的知錯,以及行為上的彌補和改變。
對孩子的道歉教育,也不是輕易讓孩子說一句「對不起」。要引導孩子認清錯處、勇於承擔責任,有時候可以巧妙地配合感謝。
孩子在學會道歉同時,真正得到心靈認知的成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才能培養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