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遊戲 Ryzen 7 1700對陣酷睿i7-6800K

2021-01-09 中關村在線

  想必大家已經看慣了各種各樣的遊戲對比評測,目前AMD Ryzen處理器的遊戲性能毋庸置疑,很多人都已經測試過不止一次,多核心多線程配以高主頻在遊戲性能表現上顯然不會輸掉。在專業領域的表現到底如何我們還不得而知,畢竟遊戲一般對處理器的應用不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而專業領域的軟體則可以全部調用起處理器的所有核心,在這樣的使用環境下孰強孰弱呢?我們一測便知。


  Ryzen 7 1700這款處理器算是定位中高端的一款銳龍處理器了,八核心十六線程,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京東促銷中目前報價1999元,這個價位真的很不錯。這個價位下Intel這邊應該只有i7-7700的散片勉強算是同價位,但是核心數量差了太多,我們最後決定用六核心十二線程的i7-6800K來做對比測試。


Ryzen

  AMD的銳龍處理器採用了14nm的全新製作工藝,功耗拉低之後單核性能也被提升上來,性能表現非常出色,上市後就引起了網友的追捧,最近一段時間不僅沒有漲價還有很多促銷活動,目前看來算是非常值得入手。Ryzen 7 1700兩千元的定價矛頭直指Intel目前桌面i7旗艦,今天與它對戰的也是Intel高性能平臺中的一款。

2測試平臺軟硬體環境一覽

測試平臺軟硬體環境介紹

  在本次測試中,我們將使用簡體中文版Windows 10 64位版本的作業系統,關閉所有非必要Windows開機啟動項,並不對作業系統進行任何優化,用以獲取最大的系統穩定性與兼容性。

測 試 平 臺 軟 硬 件 配 置核心配件CPUAMD/IntelRyzen 7 1700/酷睿i7-6800K主板華碩C6H/X99-DELUXE顯卡NVIDIAGTX 1070內存芝奇8GB DDR4 2400x4硬碟浦科特M7V 512GB電源海盜船RM550X系統及驅動程序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主板驅動AMD/Intel晶片組驅動顯卡驅動NVIDIA顯卡驅動DirectX環境DirectX 11/12幀數監控Fraps 3.5.1

  我們將關閉屏幕保護、休眠、系統還原以及自動更新等功能,並統一使用公版主板和顯示晶片組驅動程序,為獲取最為真實原始的客觀評測數據提供基礎。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測試中所涉及的產品參數以及主板和顯示晶片組驅動程序都會在測試平臺說明中給予相應注釋。 

3科學計算能力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

  Fritz Chess Benchmark是西洋棋軟體自帶的電腦棋力測試程序,由於支持CPU多線程,而且它做的是大量科學計算,所以經常被網友用來測試電腦的科學運算能力,他通過模擬AI思考西洋棋的算法來測試被測電腦的西洋棋運算能力,更多硬體發燒友會用這個軟體來測試自己的CPU運算性能。這款軟體最多支持十六線程同時運算。


AMD Ryzen 7 1700


Intel 酷睿 i7-6800K


成績對比

  在象棋的測試中,我們發現AMD銳龍超出了6800K近1000千步每秒,表現算是不錯。

4CineBench渲染能力測試

CINEBENCH R15

  CineBench的R15版本最為顯著的改變就是其僅支持64位作業系統,32位被徹底拋棄了。相比R11.5版本的最多16個核心來說,R15版本最多能夠支持256個邏輯核心,新的旗艦處理器終於可以用這款軟體跑分了。此外新版本還加強了著色器、抗鋸齒、陰影、燈光以及反射模糊等的考察,對CPU性能的檢測更加準確。CineBench R15版本的最終成績發生了改變,最終的單位為cb,而非R11.5版本的pts。


AMD Ryzen 7 1700


Intel 酷睿 i7-6800K


成績對比


MP Ratio

  在CineBench渲染測試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區別了,AMD銳龍多了四個線程表現還是非常出色的。

  MP Ratio是多核心和單核心表現成績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應處理器在多線程的協同處理上的效率,這裡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討論了,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平臺比值都是遠低於理論值(理論值應該等於線程數量)的。因為有動態加速技術和睿頻技術的存在,單核運行時能達到比全核心更高的頻率,所以我們不能通過這個比值來確定到底是誰的多線程協作能力更強。

5文件壓縮能力測試

7-ZIP

  7-ZIP是我們非常常用的一款壓縮軟體,兼容性好,速度快,在這款軟體中配備了專門的性能測試插件,我們就藉助這個插件來測試性能水平。


AMD Ryzen 7 1700


Intel 酷睿 i7-6800K


成績對比

  多兩顆物理核心果然還是非常明顯的,7-Zip的測試中,AMD Ryzen 7 1700的表現比6800K要高出了5000MIPS。

6Photoshop CC 濾鏡測試

  專業的設計師們經常用到的一款軟體就是Photoshop,在這裡我們做一個龜裂縫濾鏡的效果,看一下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在這裡感謝一下色影無忌論壇的 bhgcp ,這個測試方法是從他那裡得到的靈感。測試方法:

1、儘量不開其它程序,打開PS,新建8000x6000像素空白文件(白底),
2、濾鏡-龜裂縫-默認的15,6,9參數,確定,
CTRL+Z或者(默認黑白前景背景色前提下用)CTRL+BackSpace,
3、點開圖像文檔左下向右的箭頭,選計時,如果是老版本PS可能要點顯示再點計時。
CTRL+F(重做龜裂縫濾鏡),不做其它操作的前提下查看計時項的數字。


濾鏡 龜裂縫


成績對比

  為了方便大家對比,我這裡也擺上我辦公機的成績 E3-1270 v3 @3.5GHz,四核心八線程和1230 V3幾乎差不多,這臺機器做這個操作的時間是12.4秒。

7After Effects CC渲染測試

  所有的視頻作者肯定都不會沒聽過大名鼎鼎的AE,這款軟體是Adobe公司的另一力作,主要側重於視頻特效的製作,大家一般習慣選擇和Premiere一起搭配使用。最耗時間的就是渲染視頻的操作了,專業的視頻工作室會將所有的計算機聯動起來同時去做視頻渲染,一般用戶的話大都是單機渲染。

  我們在這裡選擇了筆者自己製作的一個小動畫元素來做一個渲染測試,輸出格式選擇同樣的畫質設定,進行三次操作取期望值。哦對了,筆者在軟體設置中開啟了多核心同步渲染的設置,因為實際測試這樣的設置下可以更好的提升渲染速度。


After Effects CC


成績對比

  我們的平臺都是搭載了32GB內存,只不過一個為雙通道一個為四通道,同時顯卡都是GTX 1070,三次測試之後我們發現成績是一樣的39秒。這邊再一次放上筆者的辦公機作為對比,筆者辦公機配置為E3-1270 V3搭配GTX 1080,16GB DDR3雙通道內存,成績為50秒。看起來顯卡對於渲染的影響並不是非常大,相反處理器和內存容量才是最重要的參數。

8SPECwpc 測試 HandBrake 

  SPEC標準性能評估組織是一個全球化的非盈利組織,制定了全方位的計算機性能評估標準,這些其實筆者都不是特別關心,只是他內置了包括HandBrake、LuxRender、Creo甚至7-Zip這些軟體的性能測試系統,我們可以非常方便的在不安裝各種軟體的情況下對計算機性能進行評估。

  首先是HandBrake,這款軟體的用戶認可度非常高,主要是由於其身材嬌小並且為開源軟體,支持Windows、Linux、Mac多個平臺,幾乎可以支持全部格式的轉換,並且還可以隨意進行調整。


HandBrake


成績對比

  視頻轉換方面非常需要處理器的支持,因為軟體設計合理可以輕鬆支持超多的核心同時處理不同的信息,所以多核心多線程在這裡的性能表現的非常不錯。

9SPECwpc 測試 LuxRender

  第二項我們來測試這個底層支持的LuxRender渲染引擎,這個引擎支持多個軟體平臺,完全支持Blender,DAZ Studio,部分支持Cinema 4D,Maya,SketchUp和XSI。同時在3DS Max中,LuxRender也作為生產渲染器被完全支持。


LuxRender


成績對比

  在這款渲染引擎的支持中,AMD的處理器同樣發揮出了不俗的實力,力壓對手,看來圖形渲染是Ryzen的強項。

10SPECwpc 測試 Creo

  作為學機械出身的筆者,大學期間使用頻率最高的軟體就是專業製圖和機械建模類的軟體了,二維製圖軟體對性能要求非常低,穩定性足夠就可以使用了,但是三維建模還是很吃硬體的,想要流暢的進行設計工作還需要非常強力的設備。Creo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別熟悉,不過他還有一個老名字叫Pro/Engineer,功能非常強大的機械建模軟體,和CATIA、Solidworks、AutoCAD等一起組成機械行業最通用的軟體。


Creo


成績對比

  雖然機械建模類軟體也需要簡單渲染表面材質,但其實主要還是需要考驗較少核心之下的性能表現,AMD的多核心在這裡就有點力不從心,被Intel的單核高頻率睿頻給超越,不過並沒有領先太多。

11寫在最後

  其實SPECwpc總共可以測試二三十項的軟體及環境,但是由於測試時間非常長,筆者對於其中大多數的專業軟體也沒有太多接觸,就挑出這些比較熟悉的進行了多次測試,每一個成績都是經過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反覆測試取出的期望值,用更多的努力來保障數據的精準。


SPECwpc

  值得一提的是SPECwpc中也提供了7-Zip的測試,我們得到的結論和之前藉助7-Zip軟體內的測試工具基本一致,所以就沒有再一次露出其測試成績。


Ryzen

  簡單總結一下吧,AMD Ryzen 處理器在發布之初,筆者就對它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雖然當初的各種小問題,但是在後期AMD馬上進行了修復,也能看出來AMD這次是真的非常著急,好在Ryzen 的表現真的非常給力。之前的首測以及各種遊戲測試,單品測試中我們都可以看到AMD的用心,這一次專門針對專業用戶做的這次測試歷經接近三周的時間,最終結論當然是Ryzen小勝一籌,綜合來看AMD目前的多核能力已經超越了Intel,單核性能還有一點差距,畢竟之前被落下有點遠。

  用戶還喜歡考慮的一點是價格,2000塊的Ryzen 7 1700搭載了八顆物理核心,SMT同步多線程技術支持下可以提供16個邏輯處理器,在實際使用中已經表現很好;雖然Intel緊急發布新品,並且大幅降價,但是現在其八核心的產品還是沒有落下4000的高價。

  在專業軟體的領域,計算機性能還遠不能滿足設計人員的需求,強力的處理器產品還是處於比較空缺的狀態,一直以來大家都苦於硬體性能不足,並且售價過高,不過Ryzen的出現給了我們希望,將傳統多核心處理器的價格拉下了神壇,並且在不久之後新的ThreadRipper處理器也將會上市,讓我們一同期待銳龍繼續為我們帶來驚喜。

12AMD Ryzen 7 1700詳細參數

相關焦點

  • 遊戲性能誰更強?Ryzen 1700對決7700K
    本次我們就將選用銳龍 AMD Ryzen 7 1700和Intel酷睿i7-7700K,這兩款目前DIY市場中最為熱門的產品進行遊戲對比評測。這兩款產品各具特色,i7-7700K的主頻很高,睿頻後能夠達到4.5GHz,而Ryzen 7 1700的線程數多達十六條,更方便同時處理多項工作。
  • 酷睿i9降臨 回想那些年記憶中的「i7」
    22核,E5 2679 V4閹到20核;低端的LCC中,i7 6900K 從10核閹到8核,i7 6800K 閹到6核。i7 920風冷4.2甚至4.5GHz都不罕見 超頻能力讓如今的i7 6800K/6900K無地自容   家族橫向對比,i7 920的大哥i7 965雖然有著不鎖倍頻的優勢,但極限風冷頻率並不比
  • Ryzen7 1700移動版首測:AMD這布局Intel真怕了
    當然這是針對基於「ZEN」的新一代APU,而筆者有幸接觸到了一款搭載移動版Ryzen的遊戲本,卻和以上都有些不一樣。這臺遊戲本是在ChinaJoy2017上接觸的,由於接觸時間有限,所以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測試。這是一臺搭載了Ryzen7 1700的遊戲本,來自於華碩。從CPU的型號來看,實際上可以稱之為桌面版CPU。
  • 最強遊戲處理器酷睿i9 9900K魯大師跑分匯總
    這幾天我們先不寫電腦配件常識,先來回答一些小夥伴問的問題,這不昨天有個小夥伴問最近有點小錢想組裝一臺酷睿遊戲性能最強CPU i9 9900k但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強,別的數據他也看不懂最好能告訴他魯大師跑分多少,搭配2080以上能不能跑70w分以上,其實如果從專業角度來說魯大師跑分並不能說明什麼,
  • 銳龍大戰酷睿,超值8核全能U怎麼選?
    目前市售8核心16線程旗艦處理器中,性價比方面最搶眼的就是AMD銳龍7 3700X和Intel酷睿i7 10700,前者擁有AM4平臺技術更先進的優點,而後者在頻率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那麼,綜合比較之下,它們誰更值得性能級玩家選擇呢?我們從遊戲應用、專業設計以及實用性方面來進行全面的對比來看看吧。
  • 10代酷睿裝機單分享!從5千到萬元,總有一款適合你
    這套裝機清單價格在八千元左右,i7-10700搭配RTX2060Super,對於高端遊戲玩家和設計渲染專業的學弟學妹們可以考慮一下。那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套intel酷睿i7-10700K配RTX3070組裝電腦主機配置單,供大家參考。CPU方面選擇了i7-10700KF,依舊是祖傳的14NM++製程工藝。8核16線程,默認主頻3.8Ghz,最大睿頻5.1Ghz,三級緩存為16MB,不鎖頻設計,支持超頻,無內置核顯,設計功耗125W,定位高端級別。
  • 英特爾酷睿i5 2300 2400和2500K 評測:良好的超頻!
    英特爾酷睿i5 2300 2400和2500K 評測一年多以前,我們看到英特爾酷睿i7,i5和i3 LGA 1156處理器的推出,取代了Core 2 Duo和Core 2 Quad的前身。這些晶片為主流市場鋪平了道路。
  • 筆記本電腦遊戲本推薦,看準酷睿十代處理器比挑電腦更重要
    (如果您還不知道AMD,那就直接選擇英特爾不用多想,往後看就明白為什麼這麼說了)兩個品牌比較起來,AMD的價格更低,而綜合性能、穩定性兼容性和產品可選範圍上,還是Intel優勢明顯。特別是對於打遊戲的遊戲本來說,Intel仍是大部分筆記本搭載的主流選擇,同時遊戲中的實際運行表現也更好。而這種優勢是有具體原因的。
  • 外星人X51 R3性能體驗 搭i7-6700K性能出色(1)
    [摘要]戴爾的外星人X51 R3,率先搭載了i7-6700K,成為第一批Skylake電腦。這意味著它不僅擁有強大性能,更具超頻能力。目前,英特爾僅發布了兩款桌面版本的Skylake處理器,而戴爾的外星人X51 R3,則率先搭載了其中一款,也就是i7-6700K,成為第一批Skylake電腦。
  • Ryzen 7 2700X評測:打磨一年的Zen+有給你當初的驚喜嗎?
    此外,2018年與2017年的競爭狀態也有很大不同了,去年銳龍一代憑藉8核16線程可以去血虐4核8線程的Core i7-7700K,但是8月份Intel就推出了八代酷睿,i7-8700K不僅變身6核12線程處理器,而且單核頻率可達4.7GHz,拉開了雙方單線程性能差距,今年的二代銳龍也要應對這些情況。
  • GTX970M+i7 5700HQ 微星GT72酷5本評測
    2014年微星發布了新的單卡旗艦機型GT72,這款模具散熱實力強勁,外觀整潔靚麗,成為玩家熱捧的高端遊戲本代表機型。GT72這款模具的素質十分優秀,從他問世開始,微星就不斷對其配置進行升級,從最初的GTX880M到GTX980M,最近還搭載了第五代酷睿Broadwell架構的i7 5700HQ處理器。今天ZOL筆記本頻道就將對這款2015的新酷睿GT72進行評測。
  • Ryzen 7 2700X首發評測:打磨一年的Zen+有給你當初的驚喜嗎?
    此外,2018年與2017年的競爭狀態也有很大不同了,去年銳龍一代憑藉8核16線程可以去血虐4核8線程的Core i7-7700K,但是8月份Intel就推出了八代酷睿,i7-8700K不僅變身6核12線程處理器,而且單核頻率可達4.7GHz,拉開了雙方單線程性能差距,今年的二代銳龍也要應對這些情況。
  • 九款11.11超值八代酷睿本推薦
    現階段,市面上銷售的PC產品主要以英特爾第八代酷睿平臺為主,其中又以搭載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7的產品最為暢銷。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不少品牌都推出了優惠力度極大的促銷活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消費者對於酷睿i7強勁的性能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正應了英特爾今年那句slogan——酷睿i7 強勁隨芯。
  • i5-9600K首發評測:就是八代換了釺焊的牙膏
    【PConline 評測】2017年10月,八代酷睿正式發布,時隔一年,第九代酷睿甚至祭出了i9-9900K這樣的大殺器,升級成8核16線程,成為主流級平臺中最強的處理器。但是下面的小弟酷睿i5,又獲得了怎樣的升級呢?
  • 微星GT72VR7RE:碾壓前輩的雙七系遊戲本
    【PConline 單機評測】2017年1月4日,Intel正式發布了第七代酷睿處理器的高端系列,廠商們的高端系列將迎來新一輪的換新狂潮。評測室裡已經有數款採用Intel高端Core i7-7700HQ的筆記本產品,但是要說最高端的當屬現在評測的這臺微星GT72VR 7RE。
  • 八代酷睿輕薄王者:微星GF63遊戲本評測
    拷機測試  三銅管單風扇的設計體現出了微星對於八代酷睿以及Max-Q設計的顯卡的自信,為了測試它的實際效果,我們做了拷機測試。
  • 酷睿六代家族筆記本對決(全文)_筆記本評測-中關村在線
    二者分別得分為2730分和1528分,綜合性能方面,戴爾XPS 13能夠保證機器流暢應對各種日常應用軟體,而1528分的3DMark 11 P檔得分,則說明其能夠流暢的運行一些對硬體要求不高的網路遊戲,比如《英雄聯盟》,所以第六代酷睿平臺的整體提升還是顯而易見的。
  • 十代酷睿+144Hz屏幕 飛行堡壘8真香配置值得入手
    Intel十代酷睿i7-10750H處理器、16GB內存2. GeForce GTX 1660Ti甜品級顯卡3. 144Hz高清IPS屏幕4. 影刃鍵盤系統對於玩家來說,挑選一臺性能強悍的遊戲本很輕鬆。
  • 第2.5代APU:AMD至尊四核A10-6800K首測
    這兩項測試中A10-6800K相比起A10-5800K的性能提升很微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WinRAR測試項目上A10-6800K與A10-5800K得分差距不大,PS測試中A10-5800K與A10-6800K得分可以說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