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一個觀點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那就是他強烈建議,在高考科目中應該「踢出」英語。這一言論一出,網上像是炸開了鍋一樣,大家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認為,自己在最美好的年紀花了太多的時間學習英語,可是畢業之後根本就沒有再說過一句,簡直是太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既然如此,幹嘛不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實用性更強的科目學習上呢?也有的人持反對意見,因為雖然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如今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我們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但是我們還是必須要承認,當今世界最通用的語言還是英語。
所以,如果想要有更大的發展,在現階段不想要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減弱,就必須要繼續學習英語。
至於鄭強教授,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一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根本就沒有學習過英語,不會說也不會聽,但是人家還是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學不學習英語,與能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沒有關係。連獲諾貝爾獎的人都可以不學英語,更何況是一般人?可見不學習英語根本就沒什麼影響,我們大可不必把英語學習看得那樣重要。
確實,如今在我們身邊,太多的家長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為孩子挑選各種英語早教班,啟發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到了入學年齡,又會挑選價格昂貴到心驚肉跳的雙語幼兒園,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有的網友對這種行為很是不屑一顧,理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連母語都說不利索,你還指望他去學習英語?
家長呢,總是用給孩子培養語感來使得自己的錢花的不那麼心疼,可是無數的事實證明,這錢大多數情況下,終究還是打了水漂。正是因為這部分瘋狂的行為,才會使得如今很多人對英語學習十分反感,以至於矯枉過正,過分忽視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很多網友表示,因為出身農村,沒有好的英語環境,因而斷送了自己的大學夢,實在可惜。
不過鄭強教授的這個觀點其實已經犯了倖存者偏差的錯誤,偶爾一位沒有學習過英語的獲獎者是不可以推出英語學習與獲得諾貝爾獎之間的關係的,就像是更多的諾獎獲得者來自於英語語種國家,但也並不能推出學習英語就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一樣。二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其實,現階段來說,學習英語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們的學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大學畢業之後會繼續從事科研工作,這時候就需要用到英語。因為大量的科研教材都是英文編寫,現在網上雖然有一些翻譯軟體,但是這類軟體遠遠不能滿足專業領域的要求。想要了解原著的精髓,還是要通過自己的英語學習。其次,想要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就很需要英語的幫助。蘇聯出過很多數學家,但是他們在國際上的存在感卻很弱,這是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是使用俄文發表的,這就是的著作只能在自己國內流通,而拿到國際上就受到阻礙了。
再有就是很多孩子以後可能會選擇出國留學,那時候英語就更加重要了,可能就是日常交流的用語,畢竟在國外,不管是日本人、美國人還是韓國人,大家都說英語。為了方便起見,孩子就應該在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學習英語。儘管高中階段的英語仍然不能滿足日常交流所需,但是也能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為以後做準備。
綜合來說,在目前的情況下,英語學習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因為這門科學學習起來有困難,就忽略了它的重要作用,大家還是應該直面困難,克服它,去爭取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