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迷信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幾年,在各種佔卜App、網站註冊的青年數量激增,以「水逆」為代表的佔星術語紅極一時。越來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網際網路佔卜的行列。「心理學+塔羅牌」火熱出爐的配方聲稱能夠「療愈你,不再有苦惱」。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佔卜者是心理學在讀生或畢業生,有些是廣告從業者和編劇。他們從事佔卜只是因為「來錢快」。知情人士稱,這一行「門檻低,從業者越來越多……有神婆一年『坑』出一套房」。
不只是從業者來源混亂,看似風生水起的網絡佔卜行業,可謂魚龍混雜,不僅充滿話術,其背後甚至有詐騙、傳銷等嫌疑。如在一些大四學生的朋友圈,記者發現了「代理價500元降至299元」「周返點15%」等字眼,以及「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三級代理」「先交代理費」等疑似傳銷的做法;而部分佔卜網站、微信連結還安裝「後門」程序進行詐騙,或通過微信斂財後跑路。
一定程度上說,網際網路時代的佔卜熱,不過是傳統的「老把戲」與網際網路語境下的營銷話術相結合的產物。諸如「打造完美人設,購買粉絲偽造反饋;說好幫我預測未來,給完錢就人間蒸發」,實質就是以佔卜為噱頭收割韭菜,這與其他類似的網際網路吸金術並無本質區別。當然,在網際網路的包裝下,它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尤其是把部分年輕網友發展為自己的擁躉,比如這個群體或許會對傳統的「算命先生」嗤之以鼻,但「水逆」「星座」「知識付費」之類的話語,又很容易被接受。更有甚者,一些App還推出「AI面相」「大數據算命」等小程序,於是,本被打入「迷信」之列的佔卜,又在種種新概念、新話術的包裝下「還魂」,成功吸引年輕人「入套」。
當然,此事的複雜性在於,它不僅是部分年輕人「迷信」這麼簡單。一方面,一如星座文化在大學生等年輕群體中的流行一樣,網絡佔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一種流行的「亞文化」,它可能成為某個群體的標識,在一定的圈子內有著較高的認同度,扮演著「社交符號」的角色。這種特徵,決定了要打破這種圈子認同,需要有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交流,比如與其單純批評年輕人也「迷信」,不若真正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這是一些大學社團或者是社會公益組織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正如專家所說,在當前的社會壓力下,年輕人的心理和思想層面,確實需要有正常的減壓、療治渠道。網絡佔卜未嘗不是某種減壓緩衝機制缺位下的「代替品」。因此,構建一套普及化的社會心理救助機制,包括開展正常的心理教育,提升年輕個體的心理自愈能力,確實很有必要。
對監管部門和平臺來說,有突破法律邊界之虞的網絡佔卜的流行,也應及時納入到規範管理的範疇,不能等其釀成大的詐騙案或者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之後,才匆忙推出幹預機制。像業內人士所指出的,除少數詐騙金額巨大的案例被公安機關「盯上」,其餘大部分糾紛少有人管,這種局面就應該終結。
因此,只是將網絡佔卜定義為「迷信」,可能並無助於遏制其「流行」。它背後所對應的網際網路文化背景下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精神狀況,以及種種亞文化衍生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或許更值得關注。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