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若蕭
轉載自有意思報告(ID:youyisi_cn)
已獲得轉載授權
有個段子說:少壯不努力,長大怪水逆。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塔羅牌(TAROT)」,是他們問詢「運勢」的獨特方式。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那麼熱衷「塔羅牌佔卜」?這正是我們要解開的「謎團」。
迷信行為?
顧客在塔羅師妙妙對面落了座,拋出了他的問題。
「順時針洗牌,摞起來,用你不寫字的手,這一疊放這兒,這一疊放這兒……好,心裡想著問題,抽三張。」妙妙指示道。
顧客很順從地照做了。他面臨的情況是,今年疫情以來,自己的生意虧了不少,原本的擴張計劃也被迫推遲。如今一年快要過完了,他想知道自己在剩下的時間裡還能不能再掙上幾筆快錢。
根據牌面顯示的結果,妙妙做了解釋:「你今年接下來整體平順,沒有大的波動,在11月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筆小財,但要把握住機會,不要跟合伙人產生爭執。」
顧客的好奇心被點燃,開始追問起具體的情況來。他拿出手機,掃了店鋪的二維碼,又購買了五個問題的套餐:他手中的生意分為好幾個不同的業務板塊,他想知道每一個板塊具體的收益情況。
塔羅牌,隸屬於西方神秘學的範疇,算得上是一門古老的技藝,被認為能夠預測命運的走向。就百度百科的資料總結:所謂「塔羅」是由「TAROT」一詞音譯而來,被稱為「大自然的奧秘庫」。它是西方古老的佔卜工具,中世紀就流行於歐洲,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周易》,其起源則「是個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全新的經濟形態、生活形態乃至社交形態也應運而生,日趨複雜的體系下,不確定性也席捲著每一個人。都市生活強調個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止步於淺層,而作為個體,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心力和定力去消化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於是各種形態的佔卜師開始出現,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對抗生活的無序。
這個行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頗具爭議。很多人對其嗤之以鼻,認為其儘管是光鮮亮麗的舶來品,但也脫不開「封建迷信」糟粕本質。
但問題真的這麼簡單嗎?
一名顧客坦承,其實佔卜師也不乏有算錯的時候,但自己來這兒,也並不是真的全信,更多時候就是為了求個心理安慰。
「有些東西吧,平時也不好找身邊人聊,自己憋著會憋出毛病,所以就來了這。再說。他們家比心理醫生還是便宜多了。」他說。
妙妙則乾脆覺得,很多問題,其實顧客來問的時候心裡就已經知道答案了。佔卜只不過走是個形式,去引導客戶承認自己心裡不願意承認的東西,僅此而已。
緩解焦慮
花塔羅創始人君君表示,從統計的角度,前來諮詢的客戶男女比例大約是2:8,至於諮詢的問題,則基本離不開三個主題:感情、財運和健康。出於職業道德和風險考慮,健康問題她們一概不接,而是會建議客戶去正軌醫院諮詢醫生。
「這個肯定不能亂說,醫生畢竟比我們專業多了。」
就君君的觀察,男女諮詢者的行為模式差異明顯。大多數女性客戶其實並不是真的相信牌面計算得出的結果,而往往是碰到了感情問題,心裡憋悶,想要找人傾訴;而男性客戶更多則是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然後藉此做下一步的決策,「信」的成分反而更多。
她舉了一個年齡40來歲的中年女人為例。這位顧客是她家的長期客戶,從自己最初在西單入行伊始,就前來諮詢了。兜兜轉轉這麼多年過去,這名顧客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總是處在憂鬱狀態中,有一段時間,她每天都過來和君君聊天,詢問自己的事業發展如何,自己未來還有沒有可能找到合適老伴之類的問題。
一次佔卜中,這名顧客向君君說出了心裡話:其實我就是想找個人陪我聊天,沒有別的意思。我覺得找你們比心理諮詢便宜多了。
「所以我覺得,這個業態可能會比心理諮詢,甚至比普通的算命還要更加豐富一些。」君君說。
價格的確是有競爭力的。妙妙的收費是110元一個問題,如果一次性購買五個問題,則可以享受套餐價468元。相比之下,心理醫生則是按小時收費,根據水平、資歷和名氣大小的差異,價格從三百到數千元不等。而且為了保證諮詢效果,往往需要提前預定數個療程。
不過,佔卜和心理諮詢依然有著本質不同。後者更多是對人進行「向內」的挖掘,主要是通過對話,從諮詢者的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等角度出發,來探討其目前的行為成因,解決情緒控制、戀愛等諸多問題。但佔卜師的回答更多是「向外」的:無論模糊還是精確,她們都會給出一個大致的結果,然後引導著客戶在不確定中摸索著前進。
以顧客常來諮詢的感情問題為例,塔羅牌除了會對來訪者進行疏導,也往往會針對第三方做出一定判斷,而這恰恰是心理醫生不會輕易做出的舉動。
前述顧客介紹,在他看來,佔卜很多時候會起到一個心理暗示的作用:如果佔卜得出的結果是好的,那麼就製造了一種希望感,他做這件事的動力也會更強,成功概率更大;如果得到的結果是壞的,那他對這個方向則會感到灰心,不再推進,事情自然大概率就成不了了。某種程度上,這構成了一個自我驗證的循環。
但這個過程中,倘若和客戶的關係不是特別熟悉,佔卜師也儘可能會趨向於將結果說得模糊,鮮少給出「是」或「否」的確定性答案。這其實也是一種基於風險的考慮:萬一說錯,不光有可能喪失客戶的信任,還有引起糾紛的風險。
就像流傳數千年的打卦算命一樣,相比卦象本身,這門藝術更重要的,其實是術士們多年走街串巷練出的「觀人」本事,背後考驗的,其實更多是佔卜師的綜合積累。
積累來自於兩方面:一是自身的閱讀、經歷和思考,這是主動的求索;二是從大量客戶樣本中總結得出的規律,這是被動的接受。通常來說,佔卜師從業年頭越長,性格越敏感,越耐心,對人性的了解越豐富,給出的建議也就越準確。
小眾產業,但收入頗豐
心理診療也好,情感安慰也好,無論如何去定義這門生意,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其背後經濟回報的潛力相當豐厚。
君君是2016年入行的,第一家店開在南鑼鼓巷,積累了第一批客戶後,又在西單大悅城開了一家更正規的店鋪。接下來幾年發展迅速,在北京各個主要商場都駐下了點。如今,她在北京有了三家分店,原本計劃著今年開第四家,但疫情來襲,將她原本的擴張計劃打亂了。
君君稱在生意最火爆的2019年,平均每家店每天能產生至少一萬元的流水,而每個月的房租加人工開支僅在十萬元左右,折算下來,每家店每月至少能產生數十萬元的淨利潤。
但今年疫情一來,線下的收入直接腰斬,線上諮詢也比以往少了許多,平均每家店的日流水銳減到一千元左右。賠本運營了將近四個月後,疫情好轉,收入總算回到了鼎盛時期的一半。
「我們這個行業還是跟著整體經濟形勢走的,大家的生意做不好,自然也沒有閒錢花到我們這。」君君坦言。
不過,經濟形勢不佳,大家都在尋求新的賺錢路徑。這個行業成本低、利潤高的特點,還是吸引了不少入局者。近日,抖音等短視頻APP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線上塔羅」的推廣內容。相比傳統的面對面佔卜,這種形式更加簡潔,費用也更低廉。
但入局者眾多,真正賺到錢的人卻是在少數。很多人都忽略了這門生意最大的門檻:並不在所謂「技術」,而是時間熬出來的信任關係。
「如果現在才入行的話,就我的判斷,市場基本上已經飽和了,是沒什麼機會了的。」君君思考了一番,說道。
佔卜師和顧客之間,隨著諮詢時間的拉長,會建立起一種「亦師亦友」的情感聯接:多數客戶都相信,隨著佔卜師對自己的了解日益加深,其給出的建議也會更具參考價值。因此顧客在選定一個佔卜師後,很少會做出換人的決策。
有一名二十來歲的女顧客,每次在妙妙值班的時候都會前來諮詢,平均每隔兩天就要來一次。她的問題基本都集中在情感方面:男朋友出國,兩人很久不聯繫一次,是不是出軌了?兩個人的關係還能不能回到從前?等等。每次要問至少30個問題,花掉兩三千元,耗時長達三小時以上,等到後面的諮詢者等得實在不耐煩了,才終於意猶未盡地離去。
「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個問題,不同角度變著法子問。有時候我都勸她,這個問題聊過了,不要再浪費錢了。可她偏不聽。每次和她聊完,牌都軟了,我頭都大了一圈。」妙妙一邊抱怨,一邊向我展示手中那疊因手汗浸潤而邊緣開裂的牌。
但她也坦承,撇開負面情緒的角度不談,從商業角度而言,這種有閒錢,但又缺少心理支柱的「大客戶」其實相當珍貴。只要服務好這一名顧客,每個月就能產生數萬元的穩定流水。性價比相當划算。
就像任何人與人打交道的行業一樣,這個行業也有它獨特的「套路」。一種是「挖坑」,先推薦一個便宜的套餐,但這個套餐的答案只有結果,不給出推導過程,倘若顧客想要求得詳解,就需要另外購買一個價格數千的昂貴套餐;另一種則不以諮詢為主要盈利點,而是用類似於「血光之災」的話術恐嚇顧客,再趁機兜售骨牌、玉佩等高價物品。兩種套路的共性,都在於發掘人趨利避害、刨根問底的性格弱點來牟利。
但君君覺得,這樣的路子走不長。比起這種殺雞取卵的經營思路,她還是希望能培養起數個穩定的顧客群,用更長線的思維來運營這門生意。
雖然疫情對行業造成了一定打擊,但君君還是在繼續找機會尋求擴張。畢竟,隨著經濟發展,都市裡人們的欲望只會越來越大。欲望越大,就越焦慮,就越會希望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抓住某種確定的東西。
(文中妙妙、君君為化名)
你身邊有玩塔羅牌的嗎?
感覺怎麼樣?
給小南點個在看+留言吧~
上熱搜,網友:你能不能跟小學商量好了再出規定?
《上熱搜,網友:你能不能跟小學商量好了再出規定?》
「你就是有病!」,她高中時想開性教育講座被喊停,一年後又被請回學校重新講
《「你就是有病!」,她高中時想開性教育講座被喊停,一年後又被請回學校重新講》
中國到底哪個省的人最胖?
《中國到底哪個省的人最胖?》
入住大學宿舍就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會是什麼……
《入住大學宿舍就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會是什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