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是努爾哈赤定都瀋陽時開始興建的帝王宮殿,後代清帝由又進一步擴建。滿清入關之後,定都北京,瀋陽成為陪都。但作為清朝興起之地,瀋陽故宮仍極受清帝王重視,後代清帝多次巡遊故地、拜祭祖先。
瀋陽故宮藏有大量的清宮廷御用器物,以及清皇室搜集的各類珍品。
隨著清王朝覆滅,瀋陽故宮收歸國有。1926年,在此開始籌辦博物館。抗戰時期,館藏文物部分南遷,而流落各地。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瀋陽故宮博物館」。1981年,正式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博物院主要以清宮廷珍藏為特色,展示滿清帝王及其族群發展的相關歷史。
2006年時,瀋陽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專家從2萬餘件館藏文物中,評選出10件作為「鎮院之寶」。
2019年的時候,瀋陽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百姓最喜愛的三件文物」的評選活動。先從10萬件館藏文物中選出100件作為備選,然後讓觀眾據此投票,最終選出三件深受大家喜愛的文物。這次活動全民參與,選出的文物自然是大家眼中的名副其實的「鎮院之寶」。
下面說說這三件百姓眼中的」鎮院之寶「。
一、清太宗皇太極御用鹿角椅
全椅通高119.2釐米,椅座高57釐米。這把鹿角椅,椅背為鹿角製成,其他部位為木製。所用鹿角巨大,估計是麋鹿之角。鹿角椅的靠背正中,精心雕刻著乾隆皇帝御製詩一首。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女真人精於騎射,而且在外出狩獵或者外出交戰時,若意外獲得走獸或者飛禽,往往被視為吉兆,所獲獵物往往被視為上天恩賜。以鹿角作為座椅的配件,顯示清朝滿族皇室的自身的民族特性,也成為滿清入關後歷代清帝製作座椅的模本。
二、清金漆九龍「紫氣東來」匾
木雕、銅字。此匾為清乾隆皇帝親筆題寫。匾為長方形,四周為雲龍紋飾,共有九條雕龍。匾內沿為深紅色,匾心為洋藍色平面,中間鑲有銅製乾隆帝御筆行書「紫氣東來」四字,題字上部中央有陽文篆書「乾隆御筆之寶」璽印。
此匾由清宮內務府製造,乾隆二十二年由京師送至盛京,一直懸掛於鳳凰樓下。後因清理、保護收藏於瀋陽故宮「匾額館」展廳。2019年4月此匾重新掛回鳳凰樓正門,以恢復歷史原貌,實現樓匾合一。
三、清乾隆掐絲琺瑯甪端
清乾隆朝宮殿陳設品、實用器。通常放置於大殿內兩側堂陛之上,用以焚香和威懾殿堂。
甪端是一種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據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裡,通四方語言,而且只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