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嶽,男,生於1968年,甘肅環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書法教育委員會委員、環縣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供職於甘肅省環縣第五中學。1990年開始學習書法,師從尚德琪先生,之後又受到當代書法名家張改琴、翟萬益、汪永江、趙山亭、劉洪洋等先生的指點,書法技藝有所提高,隸書在漢碑的基礎上融入漢帛書與漢簡的筆墨趣味,拙中求巧、意趣盎然,行草書以明清書札為宗,追求書卷氣和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另外還兼篆書、小楷的創作。
「惜墨如金」,在古代對繪畫的描述中曾多次提到,原來的意思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揮霍,儘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現豐富。 相傳,北宋山水畫家李成「惜墨如金」,所畫寒林, 以渴筆畫枯枝,樹身只以淡墨拖抹,仍然獲得 「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的效果。清代吳歷曾說: 「潑墨、惜墨,畫家用墨之微妙,潑者氣磅礴, 惜者骨疏秀。」錢杜說 :「雲林(倪瓚)惜墨如 金,蓋用筆輕而松,燥鋒多,潤筆少,以皴擦勝渲染耳。夫渲染可以救枯瘠,生雲煙,迂翁 又何嘗頃刻離是法哉!特不肯用溼筆重墨耳。」 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幹, 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 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 也。」熟宣紙性較硬,在其上作書宜用軟毫筆, 墨可稍濃一些,水可稍幹一些,這樣運行使轉, 自然筆墨得所。除此之外,墨法的靈活運用還 受個人的愛好和習慣而定。清人劉墉喜用濃墨, 而王文治卻善用淡墨,兩人分別被譽為「濃墨 宰相」和「淡墨探花」。用墨能將濃淡枯潤的變 化完美地統一起來,做到孫過庭《書譜》中所 說的「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便可稱用墨高手。
草書節錄《白蕉寫蘭心得》 楊樹嶽 紙本設色 68cm×68cm
剛開始接觸書法時,見書寫者將墨汁倒入盤中, 加少許清水,用筆調和一會兒就開始書寫,這樣寫出的字能夠墨色均勻,字跡醒目。我初以為書法之用墨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結果卻發現寫出的字總覺得不美。 後來,看到一些大家的作品墨色靈動氣息高古,不知作者如何寫出。正在納悶之際,幸而有緣得到了一本 《林散之傳》,讀後恍然大悟,才覺得書法如繪畫,也應該「惜墨如金」,追求墨色的變化。
《林散之傳》說,林散之的墨法來源於書畫大家 黃賓虹先生。黃賓虹是近現代大家中用墨的高手,曾 提出「五筆七墨」說。他認為 :「凡用筆有五種 :曰 錐畫沙,曰印印泥,曰折釵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紋。 用墨有七種 :曰積墨,曰宿墨,曰焦墨,曰潑墨,曰 淡墨,曰渴墨,曰濃墨」。林散之後來對黃賓虹的筆 墨法深參妙悟,將山水畫的水墨形式語言要素,諸如 「蹲」、「絞」、「皴」、「擦」、「破」、「漬」等運用到書法中,豐富了書法的筆墨技法,拓展了筆墨的表現力。 林散之認為 :「寫字要有墨法」。他寫字,每次都 不用墨汁,而是磨墨,磨得很濃很稠,並且硯臺 中常存宿墨,加研磨後再用。作書前,他將筆在 清水盂中浸泡透,掭去部分水分後再蘸墨。作書 時,筆腹含水,筆端含墨。有時,創作一幅作品, 一面靜心醞釀章法布局,一面把筆來往於濃墨與 清水之間點蘸。這時,筆鋒上清水、淡墨、濃墨 之間的層次極其豐富。一拓直下筆枯墨盡後,或 蘸墨,或蘸水,水墨交融,滲化洇散,墨色變化 十分豐富,濃淡枯溼應有盡有,出神入化,有意 想不到的趣味效果。
我寫字時,多次有意無意地參考林散之用墨 之法,以至被一些人譏為「捨不得墨」。再後來, 又讀了啟功先生的《論書札記》,裡面講到很多 關於書法用墨的知識。其中有一條 :「碑版法帖, 俱出刊刻。即使絕精之刻技,碑如《溫泉銘》, 帖如《大觀帖》,幾如白粉寫黑紙,殆無餘憾矣。 而筆之乾濕濃淡,仍不可見。學書如不知刀毫之 別,夜半臨深池,其途可念也」。讀後,覺得印 象深刻,才確信書法用墨有濃淡之變化在散翁之 前就有,且許多書法大家都對墨法很重視。在瀏 覽當代書法作品集時,也發現有不少當代書法人 已經把墨法的豐富表現作為書法審美的重要特質 而追求。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可謂是最早用墨的 典範作品之一。該作品儘管是實用急就之草稿書, 但其技巧運用可以說已臻完美,濃、淡、幹、溼、枯、 潤、焦各墨都有,且巧妙的排列組合表現了作者 的感情起伏變化。蘇軾論書語有 :「書初無意於 佳乃佳耳」!《祭侄文稿》,正是印證了這一點。 宋代書法尚意,強調我手寫我心,在「趣」字上做文章,墨法基本上繼承了唐人的特點,又相 對有所發展,枯筆運用較多。宋四大家中,尤 以黃庭堅為最,其《李白憶舊遊詩卷》,通過濃、 淡、枯、焦等墨的長線條營造了一種浪漫灑脫 的意境,很好地詮釋了李白的詩意。其後,至 明清的徐渭、董其昌、王鐸、傅山,在墨法上 均有建樹。徐渭的濃淡墨互用,表現了他淋漓 盡致的意趣 ;董其昌的淡墨運用,表現了一種 清和雅致之美。而王鐸的漲墨,使草書更具有 張力和視覺上的震撼。傅山對前幾位大師的長 處都有所運用,他會根據不同的心境選用不同 的墨法。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大家對墨法的運 用也比較關注,其中亦不乏成功者。在每屆全 國書法展中,也有用墨高手的出現。
用墨的變化,一方面取決於用墨的技巧, 另一方面又取決於用筆的技巧。由於用筆的節 奏不同,便可以產生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輕 則墨淡,重則墨濃,徐則滲而潤,疾則燥而枯。 反過來,墨法亦影響筆法,如筆墨飽運筆宜快,筆墨少運筆宜緩,節奏的變化通過墨色表現出來,生 機躍然紙上。墨色的變化須一任自然,切忌寫一字 蘸一次墨,否則不能產生墨韻變化。通幅作品,要 注意到上下、左右的關係,通過對比表現出墨色的 自然變化。
要產生墨色上的變化,亦要講究蘸墨之法。一 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筆弱無力,而且墨色不 易靈活變化。故蘸墨當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以 毫濡透,潤而補漬為度。清蔣驥《 續書法論》中說:「作 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 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 則墨溢而筆凝。」
用墨之道,玄妙高深。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宜 操之過急,需反覆實踐,方能得心應手。
更多的精彩的書畫內容,更多的書畫人物介紹 請關注:書畫藝術網 也可以搜索「書畫藝術網」有意外收穫的哦。
書畫藝術網 您身邊的字畫專家 歡迎互動 歡迎投稿,歡迎加入書畫人物欄目!
這工筆花鳥畫讓人有種清風徐來之感
劉洪彪 歷史上草書沒有盛世
清代十一名狀元的扇面書法 你喜歡哪一幅?
名作欣賞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