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2021-01-09 科學網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Gray Camp、Barbara Treutlein和Zhisong He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大腦類器官體的單細胞基因組圖譜,從而揭示了人類特異的大腦發育特徵。該項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人員使用單細胞轉錄組學和染色質可及性測序分析了幹細胞來源的腦類器官體,以研究特定於人類的基因調節變化。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人類全腦器官形成過程中從多能性到神經外胚層和神經上皮階段的細胞組成,並重建了分化軌跡,然後在背側和腹側前腦、中腦和後腦區域內分化為神經元命運。來自不同iPSC品系類器官的大腦區域組成各不相同,但是區域基因表達模式在各個個體之間仍可大致再現。研究人員分析了黑猩猩和獼猴的大腦類器官體,發現與其他兩個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神經元的發育速度較慢。使用分化路徑的擬時態比對,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特異性基因表達沿皮質的祖細胞到神經元譜系解析為不同的細胞狀態。染色質的可及性在皮層發育過程中是動態的,研究人員發現人與黑猩猩之間可及性的差異與人特異性基因表達和遺傳變化有關。

最後,研究人員使用單核RNA測序分析繪製了成年人前額葉皮層中人特異性的表達圖,並確定了成年後持續存在的發育差異以及僅在成年大腦中發生的細胞狀態特異性變化。這些數據提供了大猿前腦發育的時序細胞圖譜,並闡明了人類獨有的動態基因調控功能。

據悉,自從人類脫離黑猩猩和其他大猿以來,人類的大腦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導致這種差異的遺傳和發育程序尚未完全被理解。

附:英文原文

Title: Organoid single-cell genomic atlas uncovers human-specific features of brain development

Author: Sabina Kanton, Michael James Boyle, Zhisong He, Malgorzata Santel, Anne Weigert, Ftima Sanchs-Calleja, Patricia Guijarro, Leila Sidow, Jonas Simon Fleck, Dingding Han, Zhengzong Qian, Michael Heide, Wieland B. Huttner, Philipp Khaitovich, Svante Pbo, Barbara Treutlein, J. Gray Camp

Issue&Volume: 2019-10-16

Abstract: 

The human brain has undergone substantial change since humans diverged from chimpanzees and the other great apes1,2. However, the genetic and developmental programs that underlie this divergence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Here we have analysed stem cell-derived cerebral organoids using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and accessible chromatin profiling to investigate gene-regulatory changes that are specific to humans. We first analysed cell composition and reconstructed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over the entire course of human cerebral organoid development from pluripotency, through neuroectoderm and neuroepithelial stages, followed by divergence into neuronal fates within the dorsal and ventral forebrain, midbrain and hindbrain regions. Brain-region composition varied in organoids from different iPSC lines, but regional gene-expression patterns remained largely reproducible across individuals. We analysed chimpanzee and macaque cerebral organoids and found that human neuronal development occurs at a slower pace relative to the other two primates. Using pseudotemporal alignment of differentiation paths, we found that human-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resolved to distinct cell states along progenitor-to-neuron lineages in the cortex.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was dynamic during cortex development, and we identified divergence in accessibility between human and chimpanzee that correlated with human-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and genetic change. Finally, we mapped human-specific expression in adult prefrontal cortex using 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 analysis and identifie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that persist into adulthood, as well as cell-state-specific changes that occur exclusively in the adult brain. Our data provide a temporal cell atlas of great ape forebrain development, and illuminate dynamic gene-regulatory features that are unique to humans.

DOI: 10.1038/s41586-019-1654-9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54-9

相關焦點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該項目利用自主研發的單細胞分析平臺,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性地繪製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資料庫、鑑定了100餘種人體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研究團隊還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人體中約有37萬億個細胞。它們通過分裂、生長,最終形成不同細胞類型,進而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
  • 中國構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基本框架 80後浙大學者領銜
    由六國科學家參與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完成之後,我們初步掌握了遺傳「密碼本」,但時至今日,人類尚未能一窺自己的細胞圖譜。近年來,單細胞測序等新技術的湧現,讓科學家對細胞的觀測進入前所未有的精度。「長遠來說,人類細胞圖譜計劃旨在描述人體中每個細胞(約37萬億個)的詳細特徵,呈現不同類型細胞在人體組織的3D結構,勾勒所有人體系統的相互聯繫,揭示圖譜變化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人類細胞圖譜計劃將徹底改善人們對疾病的理解、診斷和治療。」郭國驥表示。這項大科學計劃也被認為堪比人類基因組計劃,該計劃提出之初主要由英美科學家主導。
  • JEM:耶魯大學揭示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並破壞人類大腦的
    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夠直接入侵大腦神經系統,並揭示其入侵機制,為開發新冠相關的神經系統症狀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有力幫助。 實際上,關於新冠病毒,人類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回答,例如新冠病毒能否直接感染神經元或其他大腦細胞。為了解答這個疑問,研究團隊使用了三種獨立的方法來探究新冠病毒感染大腦的能力。 首先,研究團隊分析了新冠病毒入侵人腦類器官的能力。
  • Nat Biotechnol:科學家發現能準確高效進行單細胞轉錄組特性分析的...
    2020年4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確保單細胞RNA測序能夠使用最好的方法,日前研究人員對13種方法進行了基準性的測試,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日本理化所開發的Quartz-seq2方法或許是進行單細胞RNA測序的最佳手段。
  •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揭示竇房結細胞的潛在標誌物
    儘管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但竇房結的分子和細胞特徵卻在心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通過小鼠竇房結(SAN)中的單細胞RNA測序鑑定了四個不同的轉錄簇。差異表達基因的功能分析確定了富含電基因的核心細胞簇。從兔子和食蟹猴的SAN中也觀察到類似的細胞特徵。
  • 如何刺激大腦發育,開發大腦?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大腦開發是系統工程 大腦,是人身體上最重要也是最精密的器官(沒有之一),大腦的健康和正常發育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對於大腦的認知也在隨著醫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提升。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在發育過程中,這些同源神經元和迴路的漸進性演化導致了哺乳動物端腦結構的巨變。1. 非哺乳類羊膜動物的前腦目前來看,一些關鍵研究使得人類對鳥類大腦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並逐漸涉足爬行動物、硬骨魚和等類無頜脊椎動物等類群。鳥類表現出高度複雜和靈活的認知能力。它們能夠辨別精細的聽視覺並藉此進一步控制運動行為,該能力甚至可以與類人猿媲美。
  • 不只人類!猴子也會自我馴化,還能影響身體特徵發育
    猴子也會自我馴化,還能影響身體特徵發育  CHEN • 2020-10-27 09:46:57 來源:前瞻網 E人們早就認識到,動物的馴化促進了某些在野生動物中沒有觀察到的身體特徵。這種現象被稱為馴化症候群。這一現象自達爾文時代起就為人所注意。「馴化」一詞可能最常用於人類馴化動物的情況,但是也不一定。科學家假設,人類其實在無意中實現了自我馴化,具體表現出選擇較少攻擊性和更多社交行為的伴侶。
  • 研究揭示人類II型高賴氨酸血症發病機理
    細胞生物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於12月20日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崇林實驗室和郭偉翔實驗室合作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賴氨酸代謝產物酵母氨酸累積破壞線粒體穩態並影響發育,從而闡明了人類II型高賴氨酸血症發病機理。線粒體是細胞內胺基酸降解的重要場所,然而人們對胺基酸代謝異常對線粒體的影響卻所知甚少。該團隊的研究表明,線粒體中酵母氨酸的正確降解對於線粒體穩態和動物正常發育是必要的。科研人員以秀麗線蟲為模式,篩選到兩個影響線粒體動態的突變體,yq170和yq211。
  • 頭骨掃描揭示了化石大腦的進化秘密
    William Kimbel於2020年4月1日發布afaruslopithecus afarensis物種化石頭骨中的腦烙印(此處著名的「露西」和衣索比亞的「 Dikika孩子」)為大腦生長和組織的進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迪基卡兒童的顱內保存極好的印記顯示出猿狀的大腦組織,並且沒有人類的特徵。圖片提供:Philipp Gunz,MPI EVA萊比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