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人類!猴子也會自我馴化,還能影響身體特徵發育

2020-11-26 前瞻網

不只人類!猴子也會自我馴化,還能影響身體特徵發育

 CHEN • 2020-10-27 09:46:57 來源:前瞻網 E65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新的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可以參與自我馴化的過程,通過彼此的行為方式改變自己的進化和生理過程。

人們早就認識到,動物的馴化促進了某些在野生動物中沒有觀察到的身體特徵。這種現象被稱為馴化症候群。這一現象自達爾文時代起就為人所注意。

「馴化」一詞可能最常用於人類馴化動物的情況,但是也不一定。科學家假設,人類其實在無意中實現了自我馴化,具體表現出選擇較少攻擊性和更多社交行為的伴侶。

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阿西夫·加扎法爾(Asif Ghazanfar)說:「這確實是一個受歡迎和令人興奮的想法,但缺乏直接證據,也沒有將友好行為和馴化的其他特徵聯繫起來。」

不過,加扎法爾和其團隊的新研究可能已經揭示了這種聯繫。

在對狨猴(Callithrix jacchus)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稱發現了首個顯示動物物種的發聲社會行為與單個動物的身體馴化特徵之間的聯繫的數據。

狨猴表現出高度的社會容忍度和親社會性,並通過輪流發聲來相互交流。在以前的研究中,加扎法爾和其團隊表明,通過父母的社會強化,幼年狨猴學習這些發聲的方式與人類嬰兒學習說話的方式相似。

然而,這種父母的反饋不僅僅影響發聲。狨猴馴化的一個已知標誌是一種色素脫失特徵:額頭上有一塊突出的白色皮毛。

研究人員想調查聲音交流和這種特殊的形態特徵之間是否有聯繫,如果發現了這種聯繫,就可以作為自我馴化形式的證據。

在對來自三個不同狨猴家庭的三對雙胞胎幼猴進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狨猴父母的聲音作為反饋,每隻幼猴都將獲得到相應聲音反饋。

然而,在這些為期兩個月的實驗中,每對雙胞胎中的一個比另一個得到了10倍多的聲音反饋。研究人員發現,動物接受的發聲訓練量與它們頭上白色皮毛的大小有關:接收時間長,馴化的標記看起來會更大,生長得更快。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神經嵴細胞造成的。「神經嵴細胞的潛在參與提供了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行為體驗可以與馴化相關的形態學表型的出現聯繫起來」。

神經嵴細胞一種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在全身遷移的幹細胞,其衍生物之一是黑素細胞,有助於色素沉著。研究人員認為,經歷更多發聲訓練的簡單行為是一種自我馴化的條件作用,會影響年輕狨猴的身體發育。

關於神經嵴細胞如何參與這些過程,以及過程具體如何,研究人員表示還有待探索。

這次的研究發現了物種內部的相互作用如何與自我馴化聯繫在一起的實驗證據,這一突破可能有助於刺激更多的發現。

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scitechdaily.com/monkeys-may-have-self-domesticated-like-humans/

https://www.sciencealert.com/monkeys-may-have-self-domesticated-just-like-humans-did-study-suggest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猴子出生就會走,為啥人類幼崽卻不行?三個原因,「弱」不是壞事
    猴子和人一樣,都屬於「靈長目」動物,可以算是人類的「近親」了,它們四肢都有明確的分工,雙手有操作能力,具有辨別色彩的功能,還跟人類差不多,雙目長在頭部前方,具有雙視能力,但提到孕產,就有明顯的差別了。人類幼崽生下來是十分被動的,除了眼睛和嘴巴,其他部位都不能自主活動,連扭個頭都需要外部力量,其他動物的幼崽生下來就蹣跚著找奶喝,但是人類嬰兒不行,必須把奶餵到嘴裡才行,寶寶唯一的本事就是哭,餓了煩了,尿了拉了都會哭,到了六個月才會坐著,八個月才會爬,九個月會扶著站,1歲會走,此後,才開始慢慢能自理,為什麼人類如此強大,嬰兒卻如此「弱」?具體可歸結為三個原因,弱有時候也不是壞事。
  •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 寶寶入睡時,床頭別放這些「小東西」,對身體發育有影響!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睡眠狀態,在寶寶出生後,也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可以讓身體發育更好,所以胎寶的睡眠質量直接決定了胎寶的發育情況。所以為了讓寶寶發育得更好,靖媽不得不說一句寶寶睡覺時,床頭最好不要出現這4樣「東西」,對身體發育有影響!
  • 人為什麼會做夢 全新夢的解析 進化論角度大信息量分析人類基因...
    大家要知道,小雞出生後就能跟著雞媽媽找吃的,家燕卻是一種晚成鳥,也就是小鳥出生後還沒有長羽毛,眼睛也沒有睜開,屬於早產兒半成品,所以雛燕必須長時間進行母體外發育,也能向媽媽進行充分學習和交流,燕語呢喃。晚成鳥還有鸚鵡,老鷹等等,明顯要比早成鳥雞鴨鵝智商高。
  • 巴拿馬猴類進入石器時代,科學家擔憂:它們會變新型的人類嗎?
    但是現在的我們從猿類到人類的演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經過無數歲月以及自然選擇等環境影響才演化成現如今的人類,在原始時期的我們個個「蓬頭垢面」,毛髮也長得很旺盛,全身上下都是「毛髮」,和動物無異,甚至於如果想要吃肉食只能要吃動物剩下的食物,這源於我們人類沒有像動物一樣龐大的身軀以及奔跑的四肢。
  • 人類喜歡性感圖像並非唯一:猴子一樣感興趣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人類並非是唯一對性感模特做品牌廣告感興趣的「動物」,猴子也具有類似的意識特徵。最新研究顯示,我們人類將某些品牌與奢華和性感聯繫在一起,在自然界並非僅有人類具有這樣的意識特徵。《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最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在一項實驗中,測試了猴子是否像人類一樣,具有類似的意識特徵。
  • 家裡的小猴子可愛又機靈,但卻輕易不去嘗試,具體原因今天才知道
    對小猴子這類動物,我們還是很好奇和喜愛的,這不僅因為猴子是人類的「親戚」,更因為四大名著中「孫悟空」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很多人都養狗養貓,但很少人養猴子,這是為什麼?這有很多原因,因為養一隻小猴子不是說養就養的,不僅要經過很多程序,而且在城市裡也是不允許養猴子的,除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而且猴子身上還可能攜帶一些人會感染的病毒,所以說現在養猴子的人不多了,比如我,很想養一隻猴子做寵物。
  • 【新華網】科學家讓猴子「患上」自閉症,
    讓猴子「患上」自閉症,轉基因怎麼個「轉」法?  自閉症,也稱孤獨症,是一類多發於青少年的發育性神經精神疾病,輕者存在交流障礙、重複機械性動作,重者發育遲緩、智力低下甚至自殘。近年來,全球自閉症患病率逐年增加,卻一直無藥根治。  即便如此,科學家們對自閉症的研究和理解卻日漸深入。
  • 人比猴子聰明不了多少 黑猩猩有高於人類的記憶
    據專家介紹,工具的使用被看作是智慧的一種行為,長時間來只被人類所掌握。在眾多被測試的動物當中,只有少量動物成功使用了工具。  一個並沒有被動物廣泛學習的行為是同情心。長期以來實驗似乎顯示靈長類動物都很自私。猴子們被允許帶走食物或者把食物推給同伴,但是一般它們都會把食物留給自己,說明了它們的自私性。但是也許猴子們沒有理解這個實驗的設置。
  • 人類在馴化動物的時候,所出現的7種錯誤
    在人類的歷史上,動物一直都與人類存在很強的關聯,因為人類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嘗試馴化動物,以及針對動物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但很多時候,人類的馴化和實驗行為都是非常糟糕和錯誤的,甚至帶來了非常糟糕的結果。從動物出於本能攻擊主人,到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突然被他們珍視的動物襲擊,這次小編就要帶來,人類在馴化動物的時候,所出現的7種錯誤。011、攻擊馴獸師的白虎被馴服的動物攻擊馴獸師的案例中,最臭名昭著的莫過於著名的表演者齊格弗裡德和羅伊。
  • 哺乳動物大都全身有毛,為啥人類沒有?人類真經歷過水猴子階段嗎
    ,只有大象,犀牛,河馬等大型動物沒有毛髮,但是我們人類身體的大部分部位也都沒有毛髮,反觀和我們人類同屬靈長類的猴子、猩猩、狒狒等其他動物,它們的身體卻都有毛髮。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我們人類會製作衣服呀,有衣服擋風禦寒,還要那麼多毛髮幹什麼呀?此話不無道理,但是有生物學家卻認為這和我們人類進化演變過程中經歷過的一個階段有關係。
  •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有多小,在它們身邊,昆蟲都感覺大了好幾倍
    這一幕有趣的點在於猴子和昆蟲的身體比例,如果不是猴子太小,會有人誤會這隻昆蟲也太大了點,這真不是借位拍攝或CG製作的特效嗎?這隻猴子是來自美洲的侏狨,也是公認全世界最小的猴子品種,它是真實存在的。美洲這片大陸上的動物自成一個體系,狨猴是生活在美洲的特有猴子品種,它包含了四個屬21種不同的猴子,侏狨就是其中的一個。
  • 人類進化史可能重現,巴拿馬猴子進入石器時代,這可能是預警!
    這些都算是古代的時候人們對環境的不解,沒有什麼科學技術的時候憑藉自己的感知對人類起源的一種解釋,同時也是為了樹立信仰,人類的歷史本來也是一直在追尋我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永恆不變的哲學問題。直到後來,我們開始用科學的方法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詳細研究分析,達爾文對人類的來源提出了進化論一說,這樣人們對自己的來源有了科學的認識。
  • 藏東南察達泥石流的發育特徵及對擬建車站的影響‖天路
    《現代地質》首發文章作者:霍欣DOI: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108引用格式:霍欣.藏東南察達泥石流的發育特徵及對擬建車站的影響[J/OL].現代地質.
  • 「六畜」中誰最先被馴化?從一隻豬的馴化過程,窺探古代人的生活
    筆者認為「六畜」從野生動物,變成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後,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演變,早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面貌。所以大家現在看到了「六畜」模樣,實際上應該是進化之後的結果。雖然現在早都已經廢棄了,「五牲」、「三牲」祭祀制度。但是這些曾作為祭品的牲畜或家禽,在現代社會中卻變成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 為什麼常夢見自己從高處跌落、身體抽動?科學家:人以前是猴子
    不過雖然這種現象是一種良性反應,但我們還是要搞清楚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入睡抽動很明顯它常常會發生在身體從清醒到睡眠的過度階段,發生的睡眠階段為快速眼動階段,有時會伴隨有做夢、有時沒有,但身體的抽動最後的結果都是讓自己快速的清醒。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說真的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特別準確的答案,但是科學家也提出了兩種假設來解釋這種良心反應。
  • 娃的睡姿不當會影響耳朵發育,導致「招風耳」?3個問題一次說清
    娃的睡姿確實會一定程度導致耳朵「變形」,但睡姿並非「招風耳」的主要成因。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孩子出生後,父母都會非常在意孩子的顏值,也非常注意娃的健康。如果寶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生理特徵,多數寶媽會非常緊張。不僅擔心娃的顏值,更擔心對健康的影響。
  • 馴化最成功的10種動物
    可以生育後代,它們廣為分布在世界上,不過由於人類獵殺與生存環境空間急劇減縮等因素,數量已急劇減少,並已經被許多國家列為瀕危物種。野豬是雜食性的,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一般的野豬群有2-3隻母豬與一群幼豬,公豬只在發情期才會加入豬群。  現今人類肉品食物主要來源之一的家豬,也是於8000年前由野豬所馴化而成。野豬不僅與家豬外貌極為不同,成長速度也遠比家豬慢得多,體重亦較重。
  • 漢朝才馴化,時間太晚了
    而十二生肖都有老鼠,卻沒有貓,最實際的原因,就是在十二生肖出現的時候,我國當時還沒有被馴化的貓。那這時疑問又多了起來:老虎直到現在都沒有被人類馴化,龍更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為何還能夠出現在十二生肖裡呢?加上古時候迷信,人類要進行一些祭祀活動,相關人士就從十二地支中衍生了十二生肖。
  • 猴子和靈長類是從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魚類」是人類的祖先嗎?
    今天,達爾文的「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理論已經較為廣泛地被認同。不過,如果再進一步問,猴子和靈長類又是從什麼進化而來的呢?換句話說,人類更早的先祖是什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解剖學教授尼爾·舒賓在其著作《你是怎麼來的》中的回答非常簡單:人就是來自於魚。提克的答案探索人類的來源和生物的進化主要依靠化石、基因和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