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新的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可以參與自我馴化的過程,通過彼此的行為方式改變自己的進化和生理過程。
人們早就認識到,動物的馴化促進了某些在野生動物中沒有觀察到的身體特徵。這種現象被稱為馴化症候群。這一現象自達爾文時代起就為人所注意。
「馴化」一詞可能最常用於人類馴化動物的情況,但是也不一定。科學家假設,人類其實在無意中實現了自我馴化,具體表現出選擇較少攻擊性和更多社交行為的伴侶。
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阿西夫·加扎法爾(Asif Ghazanfar)說:「這確實是一個受歡迎和令人興奮的想法,但缺乏直接證據,也沒有將友好行為和馴化的其他特徵聯繫起來。」
不過,加扎法爾和其團隊的新研究可能已經揭示了這種聯繫。
在對狨猴(Callithrix jacchus)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稱發現了首個顯示動物物種的發聲社會行為與單個動物的身體馴化特徵之間的聯繫的數據。
狨猴表現出高度的社會容忍度和親社會性,並通過輪流發聲來相互交流。在以前的研究中,加扎法爾和其團隊表明,通過父母的社會強化,幼年狨猴學習這些發聲的方式與人類嬰兒學習說話的方式相似。
然而,這種父母的反饋不僅僅影響發聲。狨猴馴化的一個已知標誌是一種色素脫失特徵:額頭上有一塊突出的白色皮毛。
研究人員想調查聲音交流和這種特殊的形態特徵之間是否有聯繫,如果發現了這種聯繫,就可以作為自我馴化形式的證據。
在對來自三個不同狨猴家庭的三對雙胞胎幼猴進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狨猴父母的聲音作為反饋,每隻幼猴都將獲得到相應聲音反饋。
然而,在這些為期兩個月的實驗中,每對雙胞胎中的一個比另一個得到了10倍多的聲音反饋。研究人員發現,動物接受的發聲訓練量與它們頭上白色皮毛的大小有關:接收時間長,馴化的標記看起來會更大,生長得更快。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神經嵴細胞造成的。「神經嵴細胞的潛在參與提供了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行為體驗可以與馴化相關的形態學表型的出現聯繫起來」。
神經嵴細胞一種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在全身遷移的幹細胞,其衍生物之一是黑素細胞,有助於色素沉著。研究人員認為,經歷更多發聲訓練的簡單行為是一種自我馴化的條件作用,會影響年輕狨猴的身體發育。
關於神經嵴細胞如何參與這些過程,以及過程具體如何,研究人員表示還有待探索。
這次的研究發現了物種內部的相互作用如何與自我馴化聯繫在一起的實驗證據,這一突破可能有助於刺激更多的發現。
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scitechdaily.com/monkeys-may-have-self-domesticated-like-humans/
https://www.sciencealert.com/monkeys-may-have-self-domesticated-just-like-humans-did-study-suggest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