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北京,在「抗非」的特殊日子裡,北京臺資企業協會發揮了積極作用,以該協會理事長謝坤寶為代表的臺商們紛紛捐款捐物,總價值達880多萬元,顯示了極大的熱情與愛心。謝坤寶先生在近10多年間,經常奔波於大陸與臺灣之間,不僅為海峽兩岸人民的交流傾注了滿腔的熱情,而且在中國大陸及臺灣醫藥界有個聲名遠揚的寶樹堂老字號。正是這位臺灣寶樹堂藥業第七代傳人,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成為衝破臺灣當局的阻力來到中國大陸投資中醫藥的第一位臺灣商人,被業界人士譽為「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如今,他在大陸創辦的公司規模由小到大,已發展成為擁有28家分公司、總資產過億的大公司。近日,性格豪爽、為人坦率的謝坤宗先生接受了本臺記者的採訪。
情有獨鍾:痴迷中醫藥學終不悔
出生於臺灣省彰化縣一個中醫世家的謝坤宗,自幼就常聽父親講「寶樹堂」的來歷,據族譜記載:東晉有個名叫謝安的宰相,在謝家堂祠的旁邊有一棵大樹,後來皇帝看到後認為是寶樹,所以就賜給我們姓謝的堂祠為「寶樹堂」,謝氏家族原在洛陽生活後來到福建再遷徙到臺灣,無論謝氏家族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大陸。
謝坤宗先生風趣地對記者說:自己是在中草藥堆裡長大的,儘管他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又是臺灣寶樹堂藥業第七代傳人,但中醫來源於大陸,他的事業終究要在大陸求發展。常言說「興趣是成功的源泉」。謝坤宗先生談到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路時,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小時候,自己常跟父親一起上山採集草藥,親眼看到父親配製的草藥將一位位身患疾病的居民治好,草藥那獨具的魅力是那樣神奇,也強烈驅使著謝坤宗對中醫藥學探索的那份好奇。自學中醫知識伴他走過了青少年時代,後又跟隨名藥師繼續深造。他常常想大陸是中藥的發源地,並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到大陸學習中藥製作,不斷充實製藥知識,跟上時代的需求,才能使謝氏家族創立的寶樹堂藥店得以發揚光大。謝坤宗是謝家長子,再加上他好學與勤奮,在他進入而立之年就成為臺灣寶樹堂藥業第七代傳人,與4個弟弟一同在臺灣經營寶樹堂藥店,他以祖傳秘方為基礎,採用現代化的製藥手段,不斷改進配方,改進位作工藝,使藥品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日臻完善,生意越做越紅火,在臺灣頗有名氣。然而,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一件事可以說改變了他的一生。由於他所在的臺灣彰化復旦藥業生產的用於醫治筋骨疼痛的藥品,曾在臺灣走俏,但後來由於原料短缺,島內沒有豹骨與麝香,用代替品制出的再造丸療效低,因而聲譽也隨之下降。這件事在他心中又一次掀起陣陣波瀾,既有對祖國中醫學的仰慕,也有赴大陸拓展新天地的渴望。將歷史悠久的寶樹堂字號移埴到大陸生根成為他夢寐以求的心願。於是,謝坤寶先生決定到祖國大陸來,尋求事業的第二個春天。
勇於拼搏:寶樹堂回大陸紮根
1984年,臺灣當局尚未開放臺胞赴大陸的限制,滿懷激情的謝坤宗來到大陸,利用兩年時間走遍了半個中國,經過詳細的了解和考察,他最終決定在北京創立寶樹堂製藥有限公司。當時兩岸還處於隔絕狀態,臺商到祖國大陸考察、投資的人可謂鳳毛鱗角,而祖國大陸方面儘管處於改革開放初期,有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來得及完善,特別是涉及臺商投資醫藥行業方面,在專業審批上還沒有明文規定,創業的艱難超出謝坤宗的想像。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認準的路就會堅定地走下去。在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1989年,凝聚著謝坤宗心血的寶樹堂製藥廠正式投產。正是他憑藉一股子韌勁與執著,生產的藥品質量贏得了顧客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市場的認可。他不僅注意保持「寶樹堂」悠遠的歷史,而且還著眼於吸收當今醫藥界的新成果、新技術,特別是注重新產品的開發與研製,聘請大陸具有高水準的中醫藥研究人員從事藥品的改進和開發。目前,寶樹堂科技藥業有限公司在祖國大陸已經有7家工廠,28家分支藥廠,員工達13000多人,寶樹堂生產的藥品已達20餘種,深受廣大客戶的青睞,特別是「寶膚靈」、「祛風舒筋丸」等產品在日本及東南亞各國更是聞名遐邇。採用現代最新的科學技術、獨特的製作工藝,精良的用料,憑藉完善的生產檢測能力,率先通過了GMP質量體系認證。謝坤宗先生苦心經營的「寶樹堂」憑藉其「把健康帶給全人類,造福全社會」,「以科技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德行於世,利國利民」的企業理念,多次榮獲「先進三資企業」、「納稅先進企業」等光榮稱號。隨著「寶樹堂」藥業日益發展、壯大,「寶樹堂」於1992年開始走上一條多元化的道路,投資涉及食品、保健、餐飲、生物科技、文化傳播等領域,成為一個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的集團企業。
傾注熱情:構築海峽兩岸的橋梁
謝坤宗除醉心於發展中醫外,還非常關心臺商在祖國大陸的發展,作為北京臺資企業協會理事長,他為臺協傾注了很多心血,積極為在京的臺資企業經辦實事。10多年來,頻繁來往於祖國大陸、臺灣之間的謝坤宗先生更深切地體會到「和平統一」對海峽兩岸人民是何等的迫切與重要!為緩和兩岸緊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盡力成為他的一大心願。
1996年5月,謝坤宗會同雲南省臺辦共商民族聚會事宜。經過十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證,並得到國務院臺辦、文化部的支持,一場民族聚會的籌辦序幕正式拉開。這場民族聚會從1996年策劃、籌備到2000年春節正式舉辦歷時四年時間,投入巨額資金,組團地域跨度大,涉及人數眾多,要將55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藝術、宗教等完整地呈現在臺灣,難度可想而知,但謝坤宗及其合作者一一克服,最終將這場民族聚會團圓在寶島臺灣得以實現。在短短的時間裡,來自中國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很快歡聚在一起,大家載歌載舞,好像是久別的親人重逢一般,場面十分壯觀,令在場的人無不為之聲動容落淚。此間,「第一屆中華少數民族民俗技藝博覽會」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裡,共展演了800多場豐富多彩、具有知識性、觀賞性、教育性的節目,對於有幸參演的246位演員和80多萬臺灣觀眾,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日子。這次赴臺展演是海峽兩岸自開展交流交往以來,祖國大陸一次性赴臺人數最多,參與地區與民族最廣的一個大規模的文化交流活動。臺灣媒體稱這是「亙古盛事」,這次交流活動對加深兩岸民族情感融合、促進兩岸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不僅受到了臺灣民眾的稱讚,也得到了國務院臺辦及文化部表彰。謝坤宗先生談到此也欣慰地說:「這個大聚會的成功舉辦,讓我也增長了各民族民風民俗方面的許多知識,同時,我還了解到臺灣還有那麼多少數民族的人健在,都來認祖,找他們的同祖同宗。」
在大陸發展的10多年間,謝坤宗先生對大陸這片神奇的熱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裡,他帶領公司員工積極投入到「抗非」的戰鬥中,分別向北京醫院、北京第六醫院、海澱醫院等6家單位捐贈總價值20多萬元的衛生、保健用品,支援首都人民打好抗擊SARS的攻堅戰。
如今年屆50歲的謝坤宗風採不減當年,當談及這些年來的感受時他動情地說:「當初來北京投資發展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北京作為首都,不僅是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大陸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這裡,世界知名廠家的雲集,資訊發達,法規齊備,具有其它城市無法比擬的投資環境與優勢。我相信臺商在大陸投資都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是不會離開的。因為我的心在大陸,我的事業在大陸,我的根在大陸,能為同胞獻一片愛心,為祖國早日統一盡一份力,是我最大的心願。落葉終會歸根,遊子終會回家,中國更會統一」謝坤宗先生的言語中充滿了自信。(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