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若不經系統正規治療,會導致肝功能出現損傷,從而影響肝臟代謝功能。肝病進一步發展,患者可出現肝性腦病,對人體其他臟器如腎臟、心臟都會造成損傷,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最後,有些慢性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肝癌,從而引起各種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那麼肝臟出問題一般有哪些表現?
1、疲乏無力
疲乏無力是肝病病人發病的早期表現之一。過去精力充沛,現在卻變得沒精打採不愛活動,周身無力,愛睡覺,總是疲倦不堪的樣子。
肝病的乏力和勞累引起的疲乏無力不同,因勞累引起的乏力在充分休息後就會消失,肝病的乏力與休息無關,早起就感到乏力,躺下也乏力,甚至洗臉、吃飯也不愛動,全身有一種說不清的不適感。
2、眼睛皮膚發黃
如果一個人的眼球都黃了,周圍發現的人十有八九的會聯想到他得了肝炎,白眼球和皮膚變黃這種現象就叫黃疸。黃疸是肝炎中最易被發現的表現。形成黃疸時皮膚和黏膜就呈現黃色,最明顯的是眼白(白眼球)變黃,有時在燈光下不明顯,而在戶外陽光下易於辨認。
3、出現厭油膩感
平時進食好,不偏食,近日內食慾明顯減退,不想吃肉或油膩大的菜餚,伴有噁心嘔吐。患肝炎後,肝細胞大量被破壞,分泌膽汁的功能減低,影響了脂肪的消化,故而不喜歡油性食物。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的,經膽管流入腸道,主要作用是消化脂肪,肝病時膽汁分泌減少,消化脂肪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厭油膩感,有時甚至發生腹瀉。
4、尿黃
健康人的尿色為淺黃色,天氣熱、喝水少、出汗多時,尿色也會發生,但都是暫時性的,多喝一些水問題就解決了。發生肝病時小便顏色變深,呈濃茶色或濃黃豆油色,有時尿液滲入土後,仍在地面留有黃色痕跡。尿黃並不一定就伴有皮膚黃疸,有的慢性肝炎經常有尿黃的情況,卻無黃疸,但皮膚黃疸越嚴重,尿色也會越深,是病情加重的表現之一。
5、食慾減退
一些肝炎病人在病初並未意識到自己患了肝炎,只是感覺胃口不好,腹脹,吃飯不香。當肝臟發生病變時,其加工和利用營養物質的能力下降,排洩有害物質(廢物、毒物)的能力也下降了,這些有害物質作用於腸胃,會造成食慾下降。
6、關節痛
關節痛可為遊走性,也可不遊走,體徵主要為關節腫脹和壓痛,一般不發生關節變形,可伴有發熱,血沉加快,血清類風溼因子(RF)陽性等等。關節痛是因為當病毒進入人體經血液循環來到關節滑膜後,滑膜細胞將其吞噬,引起滑膜細胞水腫,增生,同時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積聚大量炎性細胞,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B肝病毒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刺激滑膜充血水腫,從而引起關節疼痛的症狀。
7、皮疹
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有1/5--1/3的人可以發生皮疹。常見的有紅斑、斑丘疹。這些症狀往往在黃疸或其他症狀出現前1--6周就能出現。皮疹有的像猩紅熱病人出的疹子,有的是過敏性紫癜,有的是神經血管性水腫。
8、肝病面容
患者面色汙穢發黑少光澤而言,有時可見黑紅色淤點、淤斑,患者像經常不洗臉似的,這是慢性肝病特有的面部表現。肝病面容發生的機理也和肝病的肝功能障礙有關,慢性肝病特別是肝硬化患者,其腎上腺機能減退,腎上腺髓質綜合腎上腺素的功能降低,進一步影響色素代謝,色素進入皮膚而使皮膚變黑。
9、腹壁靜脈曲張
腹部膨隆,腹壁皮膚緊張而發亮,臍周圍靜脈突起、屈張。以臍為中心,周圍淺靜脈突起擴張,形似蚯蚓狀,向四周放射性分布,以上腹壁多見,提示肝硬化。
10、蜘蛛痣
患者面部、頸部和胸部出現鮮紅色痣,有一中心點,周圍有輻射狀細髮型小叉,長約0.8~2釐米,形態像一個個小蜘蛛,呈鮮紅色,壓迫痣的中心點,可使痣及其周圍分支消失。
11、肝掌
指手掌大、小魚際發紅,仔細觀察有許多紅色斑點,有的呈斑塊狀,紅白相間無規律,如局部加壓會變蒼白,放鬆後恢復原狀。
12、出血傾向
如齒齦出血、鼻出血(鼻衄)、皮下小出血點、經期血量增加、胃腸道出血等,大多數肝病患者是在刷牙、洗臉、吃飯、咬嚼水果、饅頭等情況下看到少量的出血或血跡,病程越長出血的情況越多見,如果出血較多較嚴重,特別是嘔血、便血、注射部位有大片出血斑時,就要格外注意,必須住院觀察並查明原因。肝病發生出血傾向的原因較多,不要懼怕和驚慌,輕微出血要注意觀察護理,看是否有擴展趨勢,監測血壓、脈搏、體溫等變化,及時就醫。
肝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上後得不到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