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不容三姓」到底是什麼意思?古人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021-01-10 大咖說史

中國老百姓們在勞作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自己的勞作經驗,然後再經過口口相傳的方法流傳下來。他們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稱之為俗語。

因為古代人的文化程度都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需要勞作的人。所以,一般的俗語在語法方面都沒有特定的模式,只要簡單好記就行。

先輩們留給我們的俗語實在太多了,比如「一家不容三姓人」就是其中的一句。剛看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大家可能會直接理解為有三個姓氏的人是不能娶的。

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其中又包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圖片:一家人劇照

想要讀懂這句俗語的意思,就必須先弄清楚「一家三姓」到底是什麼意思。說起來,這其中又和姓氏的來源有很大的關係。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都比較迷信,認定神明會護他們平安。古代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圖騰,擁有一樣姓氏的人,才會被認為是同一個群體。

姓氏的起源原本是非常美好的,可是在有心人的操作下,姓氏卻被鬧得沸沸揚揚。有人無事生非,宣揚所謂的「姓氏學說」,分出哪個姓氏的人與哪個姓氏的人不能結成夫婦,否則一個家庭就會產生諸多事端,比如夫妻不合等等。

實際上,姓氏不過是人們尋根的一種方式而已,有了姓氏,人們才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但是,姓氏絕對沒有那些人所說的那麼厲害,關於哪些姓氏不能結合在一起,也純屬胡扯。有些姓氏確實不是那麼適合放在一起,但是絕對沒有那麼嚴重。

圖片來源於網絡:姓氏

在宋朝過後,大家都不喜歡把嶽姓和秦姓放在一起,這倒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這兩個姓氏有一段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把這兩個姓氏的人放在一起,難免會讓人覺得尷尬。

但是,「一家不容三姓」卻不是說哪兩個姓氏的人不能在一起。在正常情況下,一個家庭只會出現兩個姓氏,也就是妻子的姓氏和丈夫的姓氏。之後兩人共同的子女都隨父親的姓氏。

就算現在比較開放,子女可以不隨父姓,那麼至少也會隨母姓,所以一家人只有兩個姓氏。如果有其中一方出現了帶子再婚,或者男方的母親同住,就出現一家三姓的情況。

古代在兒子結婚以後,就會把已經結婚的兒子分出去。不過,不管兒子的數量有多少,還是至少有其中的一個是和母親一起生活的,這也是一家三姓最常見的情況。

圖片:一個家庭劇照

說來也怪,中國有那麼多一家三姓的情況,可是關於一家三姓所出的問題卻一直都沒有解決方法。從古到今,中國能夠妥善處理婆媳關係的男人,實在寥寥無幾。

在古代的家庭中,婆婆在兒媳面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可是做兒媳的畢竟也是家裡的女主人,兩人在相處中就會出現很多矛盾。男主人和家裡的話語權,是婆婆與兒媳爭得最嚴重的問題。

做婆婆的覺得自己生的兒子,必須什麼都聽自己的。做兒媳的雖然不敢直接反抗,但是時間長了不免也有一些情緒,如果男主人沒有在中間協調好,小則引起婆媳或者夫妻戰爭,大則直接毀了一個家庭。

按照中國的婚姻和家庭模式,男人一般都在外面打拼,努力賺錢養家,而女主人則留在家裡照顧一家老小。在這個過程中,女主人需要負責家裡的所有事物。

兩個關係那麼特殊的女人住在一起,如果雙方都肯退讓、包容,那麼雙方的日子都會過得輕鬆一些,不會有太大的摩擦。一旦遇到其中一個是不好相依的,日子就難過了。

圖片:婆婆在兒媳面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劇照

不過像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做婆婆的贏,因為古代非常講究孝道,遇到意見不同的,要以長輩的意見為主。古代的孝字,就像是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後輩的身上,尤其像婆婆壓在兒媳身上的擔子。

當然,凡事都可能出現意外,皇帝手裡的權力那麼大,同樣有人敢背叛,何況是孝字這把刀呢?如果遇到同樣不講理的兒媳,做婆婆的難免也會有搞不定的時候。

婆婆認為自己最尊,自己的話就是聖旨,不管是兒子還是兒媳都只能按自己說的來做,哪怕癱瘓在床還是不肯放下家裡的權力。做兒媳的卻認為自己嫁過來就是家裡的女主人,家裡的一切都必須聽自己的指揮,這樣一來,婆媳之間的戰爭就多了。

婆婆與兒媳發生矛盾,男主人的態度起到最關鍵的作用。如果男人覺得母親生了自己,所以一定要聽母親的話,夫妻之間就會產生很多矛盾。

圖片:婆婆認為自己最尊劇照

如果丈夫怕老婆,在自己妻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敢加於糾正,又會傷了母親的心,還使母親越來越難做人。長期如此,親人反倒像是仇人,隨時都想著如何置對方於死地,自己才能掌握家裡的權力。

前文當中已經說過,二婚家庭也會出現一家三姓的狀況。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二婚家庭都會出現一家三姓的,如果男女雙方再婚以前都沒有小孩,那麼兩者結合就只有兩姓,屬於比較普通的家庭。

中國人向來都講究血脈傳承,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隔閡。一對夫妻如果在已經有小孩的情況下還離婚,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孩子原本有父有母,卻突然間要叫別人父親或者母親,大部分孩子都接受不了。孩子是非常單純的,如果一個異性突然出現在自己父親或者母親身邊,孩子就會直接把對方當作是破壞自己家庭的惡人。

同時,二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影響。都說後母難當,如果對孩子過於苛責,外人就會覺得不是自己生的就那麼過分,隨便打罵。

圖片: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劇照

可是如果不對孩子進行管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很容易走上邪道。總之,不管怎麼做都會有人在一邊指手劃腳的。

一個家庭長期處於那麼尷尬的境地,又怎麼可能和諧呢?所以說,一家不容三姓,確實有很深刻的道理。

有很多俗語都受到時間限制,但是這句俗語卻古今一樣通行。

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家庭和諧都是一門非常深刻的學問,大家覺得應該怎麼處理家庭關係才算完美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在農村裡有很多勸諫警誡性俗語,而這些俗語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讓人覺得有些粗糙,頗有俗人的味道。但是來說「俗人不俗、雅人不雅」還是很正確的!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關於「窮富」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人在落魄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人在富裕的時候應該怎樣做,只有按照老祖宗的引導,我們後人才不會吃虧的。所以這句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則是老祖宗給我們後人留下來的。那麼這句俗語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 古人云:「無毛之女旺三代,有毛之夫值萬金」到底是什麼意思?
    ——李延年《李延年歌》中華文化不僅包括眾多的文學作品,還有一些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這些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大多是古人的生活、生產經驗。對於後世來說這些俗語就像是一個知識庫,內容十分的豐富。但是這些俗語中,有一些內容並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有一些內容屬於封建迷信,作為後人,一定要仔細甄別,不能完全聽之任之,比如古人說過這樣一句俗語:無毛之女旺三代,有毛之夫值萬金。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 古人為何稱懷孕為:身懷六甲,其中「六甲」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鏡花緣》在清代文人李如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當中,有著這樣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好不容易逃到海外,偏偏媳婦身懷六甲,只好剩下孫女,在此度日」這讓人疑惑,其中六甲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六甲又為何頻頻在古詩詞當中被出現了?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為何古人懷孕稱為六甲,六甲又具體表達的什麼含義?
  • 古人講「眉上一根長,能抵萬擔糧」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眉毛又黑又多說明一個人精氣神足,身體好,這樣一來自然就長壽。除了和壽命掛鈎外,一些俗語中也說到了眉毛,像「眉毛一根長,能抵萬擔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中是否蘊含著道理呢?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這句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眉毛有一根特別長,他肯定是有福氣之人,會衣食不缺。
  • 成語「勢如破竹」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勢如破竹」出自《晉書·杜預傳》,意思是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迎刃破裂,比喻作戰或工作節節勝利,毫無阻礙。原文為:「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杜預堅決反對,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一舉攻擊吳國就不會費那麼大力!」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吳都建業,統一了全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三個道理:一要持續努力。俗話說,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到緊要關頭,越不能輕言放棄,就如竹子破了開始幾根,就要持續發力一直把竹子劈完。
  •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古人提倡人丁興旺,家裡人口越多就意味著家族越興旺。古代的時候,眾多的家庭組成一個個家族,家族內部也比較的團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只要家族中有新生兒誕生,對於家族來說都是喜事。但是古人比較迷信,覺得男孩以及女孩的命運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甚至流傳出這樣一句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為什麼男不得初一?
  • 電影《小偷家族》主要講了什麼?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小偷家族結局什麼意思電影後半段畫風就一路直下,原本還給你溫馨的家庭開始揪心,最後小男孩引出了警察,這個藏在角落裡的家庭公布於眾。 他們最終還是要面對社會的審判,溫暖的親情掩蓋不了他們的陰暗,或許觀眾會給他們憐憫,但道德卻不會原諒。
  • 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古人這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因為這關係到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人的臉面,都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你罵孩子沒家教不就等於在罵他的老子沒教好嗎?因而作為父親的男人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嚴格管理,從早晨起床到中午吃飯再到晚上睡覺,父親一直都會跟在孩子身旁念叨,這使得孩子厭煩並開始叛逆。關於家庭教育這事,古人為我們留下了這麼一句俗語 「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古人這話說得有道理嗎?
  • 「狼怕一託,狗怕一摸」,古人說的什麼意思,背後有沒有道理?
    民俗語是民俗文化的一種分支,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貢獻力量,也是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民俗語我們雖然用得不多,但在特殊的時候,它們的存在就見證了古人用智慧對以前的生活做了的總結。
  • 老祖宗告誡:「屋簷不避雨,不串娘家門」,啥意思,古人忌諱什麼
    但是古人為什麼那麼強調呢?古人是在忌諱什麼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屋簷不避雨正如許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所知,農村的房子是用瓷磚建造的,甚至是茅草屋。但是很多老房子都有屋簷,牆壁幾乎都是土牆。所以為了避免雨水直接衝刷牆壁,就建了屋簷。如果雨很大,可能會伴有風。
  • 農村老話「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候辰」到底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候辰」到底什麼意思,有何道理?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許多的農村俗語,有一些老話還有一些迷信的說法,特別是在過去,人們的都很迷信,思想也特別封建。
  • 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就拿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來說,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面就來一起學習一下,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飯前不訓子,簡單地說就是吃飯之前不能教訓孩子。農村人認為,飯前訓斥孩子,使其胃裡的消化液大大減少,吃到肚子裡的食物不能充分地得到消化,人體難以吸收,時間長久了會造成孩子的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良。
  • 我們的壽命和什麼有關,是心態還是基因?你們想知道嗎?
    我們的壽命和什麼有關,是心態還是基因?你們想知道嗎?我們是世界上的一粒塵沙,早晚都會成為一抔黃土,有的人能夠活到一百多歲,但是有的人卻是很早就不在了,你們知道這是因為什麼嗎?估計很多網友多會在心中說這是因為體質的問題,但是還有說這是因為遺傳的問題,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 誰能告訴我「淦」到底是什麼意思?
    誰能告訴我「淦」到底是什麼意思?誰TM告訴我「淦」到底是什麼意思!》
  • 古人講「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什麼道理?鞭春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古人留下了很多俗語,那古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有什麼道理呢?簡言而之就是,女人不要招蜂引蝶,男人不要不務正業。一句俗語經過時間的洗禮得以流傳下來,肯定有其道理。從現在來看這句俗語可能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下,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要弄清楚這句俗語背後的道理,首先得了解下這句話的意思。
  • 玄學到底是什麼——這裡告訴你
    說不信,它確實能說準一些事,說信,又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甚至還有人打著玄學的名號招搖撞騙。那麼到底什麼是玄學?到底可信不可信?說到玄學;「玄」之一字可謂核心。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就好比我們看到可樂,總結:這是能喝的。從此以後心裡就有一個概念,從此以後看到不同包裝,不同品牌的可樂都知道是能喝的。這和我們平時所聽到的面相什麼的,就類似了,這種眉毛是個什麼情況,哦~,以後看到這種眉毛,都可以看個大概是什麼情況了。其實玄學可以理解為能量學,神學。(注意啊,這裡的神不是神仙的神,而是精神的神,兩眼無神的神。)
  • 「十羊九不全,一全坐殿堂」是什麼意思?可有什麼道理?
    羊大即稱為美,乃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羊可充作美食。「魚」和「羊」結合便成「鮮」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淺,不禁讓人垂涎欲滴。「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漢字大字典》中,以「羊」為部首的漢字竟多達204個,充分說明其對先民生活影響力的巨大。不知不覺中,羊的影響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 俗語「女兒斷掌過房養,男兒斷掌千兩金」到底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女兒斷掌過房養,男兒斷掌千兩金」到底啥意思?有道理嗎?文/大千歷史之說大家都知道,咱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歲月的長河中,誕生了很多文化與習俗,像一些詩詞歌賦,茶酒戲曲等等,這些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藝術瑰寶,直到今天還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 許多人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那到底什麼意思呢?
    本文大茶經就與您一起來共同探討,都說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那到底什麼意思呢?《道德經》有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國學大師曾仕強曾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段話解釋時說到,一個人如果沒有名字,那麼這個人字就代表了所有人;如果一個人有了名字以後,他就只能夠代表唯一,一個個體的人了。
  • 象數之學源自於什麼?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
    其實和中國古代重要的兩個預測方式有關,一個是龜兆,一個是衍筮。《史記·龜策列傳》中說: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佔焉,可謂聖人重事者乎!古代就是通過數策和灼燒龜殼的方法,來觀察變化,詢問冥冥之中的天意。因此古人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時,既要遵循人事的道理,更要去看天的安排,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