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吟先生其人 ·
自古文人多愛酒。文人的酒,與其風格息息相關,蘊含了他們的寄託和情懷。
陶淵明歸隱不忘雅致,常愛小酌;李太白懷才不遇借酒抒情,偏愛豪飲;杜子美心懷人間疾苦,多愛愁飲......
但喝酒得懂酒、愛酒,這就不得不說到年少成名的「醉司馬」白居易了。十六歲就能寫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佳句,卻也同樣與其他懷才不遇的文人一樣經歷了壯年的失意。晚年又寫下一篇《醉吟先生傳》,傳中他以醉吟先生自喻,稱自己生性嗜酒,並且喜歡吟詩彈琴,因此結交了不少酒友、詩客和琴侶。由此誕生了他「醉吟先生」的雅號。
宋人方還曾在《泊宅編》中寫道:「白樂天多樂, 詩二千八百首, 飲酒者九百首。」一生近三分之一的詩詞都在作酒,於他而言,酒不僅是治癒失意的良藥,更是陪伴餘生的益友。
· 釀美酒 喝美酒 ·
《醉吟先生傳》中,白居易「歲釀酒約數百斛」,可見他不僅愛喝酒,還愛釀酒。
「舊法依稀傳自杜,新方要妙得於陳」,他師從同年登科及第的穎川人陳岵陳氏。而據傳,白居易在釀酒方面的悟性極高,一點便通,所釀之酒香味濃厚、色澤清透、入口醇香,廣為鄉人讚賞。喝墨水。
白居易釀美酒、建酒庫,並且為之:「此肥富?酒庫不曾空。」酒狂也不過如此了。
提詩
所處
當然,美酒既已釀成,又豈能獨自貪享呢?於是便有了《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寒雪冬月夜,邀三兩好友,紅爐溫酒,情趣盎然,慨然舉杯,把酒言歡,一飲而盡。
· 以酒會友 ·
白居易邀好友暢飲還不過癮,還寫下了《酒功贊》,並創辦了詩酒會 " 香山九老 ",與更多的同道中人一同賞酒論詩。這就使人不得不折服白居易的詩酒情懷,也領悟了他在《對酒行吟贈同志》中所寫的 " 百事盡除去,唯餘酒與詩 "。
來上三五個可對飲的酒友,酒便成了他們極致的娛樂。推杯換盞之後,更是可以成為知己。白居易一生的兩個摯友,也是從他的酒友開始的。
白居易與元稹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時常聚在一起舉杯暢飲,吟詩作對,甚至同榻而眠,分別之際也要不斷互相寫信贈詩。
元稹寫下「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白居易回復「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
元仕途中落,白三次上書為其鳴冤求情;白被貶江州,元聞訊便寫下了那句「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只是在後來元稹病逝後,白居易不僅僅是失去了酒友,喝墨水小酒,更是失去了人生的摯友,杯中酒再無共鳴,只留下孤獨相思。
賜酒盈杯誰共持,宮花滿把獨相思。
相思只傍花邊立,盡日吟君詠菊詩。
好在劉禹錫的出現,又讓白居易找回了同知己飲酒的快樂。說來也悲哀,同一時代的赫赫有名的兩大才子,在人生的前幾十年從未碰面,直到雙雙被貶之後,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才得以揚州會面。這次的會面,雖然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涼,但兩位文人依舊心懷遠大志向。
在酒的推動作用下,他們很快便互訴了衷腸。善解人意的白憤懣地為劉打抱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但豪放不羈如劉,挫折磨難都不能摧毀他的鬥志,提筆回贈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頓酒後,白居易和劉禹錫便也成了摯交。
待劉禹錫也駕鶴西去後,白居易還對早早離世的元稹作詩感慨:你和劉兄可以在地下湊一桌酒席了,你們一定會很欣賞對方。
· 獨自飲酒 ·
白居易雖說只是一介文人,但也有情有義,只是將此情感加於酒中,在推杯換盞之間,與相知之人酣然暢飲,令人羨慕。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摯友的相繼離世,也令白樂天暗自神傷。
沒有了好友的陪伴,白居易飲酒,喝墨水或為酣醉,或為雅趣,或也只為心情。但獨自飲酒,總是免不了一些複雜的情緒。年少成名、壯年失志,胸懷大志卻不能「兼濟天下」,換作普通人早已積鬱成疾,可白樂天到底是白樂天,生性豁達樂觀,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獨善其身」之路。
飲酒、賞花、撫琴、對詩,流連於,駐足在市井民間,好不自在。
風華雪月
晚年的白居易,更愛飲酒了,這時的他早已放下年少的憤懣,選擇了返璞歸真。飲酒,飲的是一份閒適淡泊。
「歸來五柳下,還以酒養真。」
這是出自白居易的《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作為致敬他所喜愛的陶淵明的詩作,都能讀出他與陶的共同點:飲酒只為閒適、隨時和隨世。睡足閒吟,吟罷小酌,歸隱山林,大半生的世俗體驗都融在了酒中,能夠不再為世事所擾,安靜淡然度過餘生,也是令人豔羨的。
「願君且因酒,勿思身後名。」
李白喝酒曾感慨「唯有飲者留其名」,而白居易喝酒,卻只想在當下。一生跌宕起伏,嘗遍世間百味,體驗過世事變遷的白居易,早已看透一切,所以晚年喝酒只為享樂,他深知滿足自身的欲望和快樂才是要緊的事情。一醉而樂,一酣而狂,酒可以打破了時間和記憶的藩籬,喝墨水小酒,是對人生本質之樂的探索。
「引滿飲一盞,盡忘身外緣。」
晚年的白居易,還結交了諸多僧侶,並潛心研究佛道思想。雖然他也略有參透佛法,對世界的空寂本質有所了解,但他卻不為此消沉,而是更珍惜擁有的每寸光陰,盡情享受生命。
或許愛酒便是他對此出的答案,而酒道的極致,便像白居易所感慨的那樣:
憂喜皆心火, 榮枯是眼塵。
除非一杯酒, 何物更關身?
白居易愛酒,愛的也無非是酒所帶來的生命力與活力,以及給他帶來的歡愉。白樂天飲酒,自有一番境界。
一杯驅世慮,兩杯反天和。
三杯即酩酊,或笑任狂歌。
一杯兩杯只是助興,對白居易來說,喝酒便要喝個夠,至少得是三杯起。因為沒有了好友陪伴的他,深知唯有酒才能讓他從憂慮中解脫,忘乎所有世間的煩惱,不必因為失意被貶而愁容滿面,不必顧及不外界的眼光,在酒的世界裡,只有自我,喝墨水所以喝到極致便是狂。
不過,白居易的醉酒,可不只是為醉而喝,他還為雅:飲酒大抵不過,前韻為賞花,中韻為撫琴,後韻為品茶。秋風瑟瑟,萬物寂靜,白居易也能找到舉樽賞花的快樂。
「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
冬日蕭瑟,寒風凜凜,白居易也可以滿足於在林中飲酒賞梅。
「忽驚林下發寒梅,便試花前飲冷杯。」
花是自然的饋贈,酒是詩人的助興,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在白居易看來,不過是「停杯替花語」罷了。
· 喝酒需適時而飲 ·
就算白居易再會給自己找樂,可是獨酒喝多了,也容易感到悽涼。
「耳根得聽琴初暢,忘機酒半酣。」
心地
詩歌詩歌,詩與歌本是一體,愛飲酒的詩人,作詩自然也忘不了聽樂,白居易亦是如此。在他的名篇《琵琶行》中,上一刻還在為「舉酒欲飲無管弦」而感到掃興,下一刻便「忽聞水上琵琶聲」。
自古以來花酒、詩酒都不稀奇,少見的是琴酒。畢竟在古代精通樂理之人甚少,因此白居易的琴酒也更多了一份高雅在裡面。
「看風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
寒食雖禁菸火,但也適宜飲酒,何不光臨寒舍小酌幾杯,在火後的深爐中,尚煨有熱茶。酒盡人散的悽涼,不如以茶代替,或許能得到一絲慰藉,大概敏感如白居易才會有這樣的感悟了。
「臘月九日暖寒客, 卯時十分空腹杯。」
凜冬已至,更需要清晨的一壺溫酒,來驅散體內的寒意,安撫轆轆的飢腸。
不同的時辰,飲酒也有不同的心態和情緒。午間不行,沒有氛圍;日落不行,過於狂放;夜間更不行,實屬冷清。深諳酒道的白居易以為,最好的飲酒時間應是在卯時,即清晨的五點到七點。醒來便飲酒,並非放縱,其實是對生活的極致體驗。
「卯飲一杯眠一覺,世間何事不悠悠」喝墨水
清晨困意仍在,不宜多思,先為自己斟一杯酒,啜飲完等頭腦昏昏,正好回屋補上一覺。
既懂酒的快樂和狂放,也懂酒的優雅和深情,想必除了剛柔並濟的白居易,也再無他人了吧。國潮文創品牌「喝墨水」。「喝墨水」擁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廣泛的群眾文化基礎。千百年來詮釋著華夏民族虛心好學、勤奮進取的民族精神。小酒見乾坤,壺中日月長。喝墨水品金樽歲月,不為得意須盡歡。只為每天進步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