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養育男孩,魚爸
1
「就算你不在我身邊,我也知道,你很愛很愛我,並且永不改變。」
這應該就是父母要給孩子的安全感。
可是有很多人,卻在不知不覺中破壞它
一天晚飯後,帶著小小魚在樓下玩。
他跟著幾個小夥伴在籃球場那追追打打。
而我就在旁邊的亭子那轉悠。
亭子的中心有一棵大樹。
一個三四歲左右的小女孩在大樹四周的土堆邊玩。
爬上去之後,就從那裡往下跳著。
玩了好幾趟,可能是一個人無聊,她看了遠處,然後轉頭跟站在一旁的奶奶說話。
「我想媽媽了,真的好想媽媽,媽媽什麼時候回來?」
我聽到後,真羨慕啊!果然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小嘴這麼甜。
「可是你媽媽不想你啊!」沒想到老人這樣回答。
「我想媽媽,媽媽說她也想我的。」孩子固執地說著。
「你媽媽都沒有帶你一起出去,把你交給我了,你說她會想你嗎?那為什麼不帶你一起去?」
然後老人說時間不早了,想拉著小女孩回去了。
「不,我要在這裡等媽媽。」她堅持著。
「回去了,不要等她了,要很久才會回來。」
「媽媽說就在前面不遠,就回來的。」
「前面有這麼多前面,你知道要多久啊。」
「我不等了啊!你不走,那我先回去了。」
然後老人一個人先走了。
小女孩只能趕上去,跟著奶奶回去了。
2
看到這一幕,我真的很心疼這個小女孩。
如果媽媽看到了,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這不是說老人如何不對。
有時她們也是無心談起,覺得跟孩子隨便說說,沒什麼關係。
所以有些人會跟孩子開這些玩笑。
比如看到兩個孩子,常常會調侃其中的一個孩子:「你媽媽喜歡你多一點,還是你弟弟多一些呢?」
抱著要把孩子弄哭才好玩的目的。
最後還會說「你媽媽不愛你吧,她都不怎麼帶你。」
把這些話當真的孩子,就會急吼吼地說沒有沒有,然後哭著喊著。
這時眾人就樂呵了,你瞧,當真了。
你瞧,我的話多麼巧妙,把孩子騙了。
大家都知道媽媽很愛孩子,所以有恃無恐地開這個玩笑。
可孩子卻傻傻地當真了。
但誰也不應該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愛我了。」
對老人來說,如果孩子是交給自己照顧。
那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除了照顧自己的人之外,還有深愛自己的媽媽和爸爸。
爸媽的愛,有很多很多,多得數不清。
只是爸媽需要工作掙錢,沒辦法天天陪在身邊,可愛一點也不會少的。
記得小小魚一歲多的時候,奶奶過來幫忙帶了一段時間。
那時候他剛剛戒奶,每天一見到媽媽就撲過去。
我們下班回家,他歡喜雀躍。
要媽媽抱抱,要我帶他去樓下玩耍。
我們抱著他,陪他的時候,他肯定是幸福快樂的。
能感覺到滿滿的愛。
有時奶奶開玩笑說:「媽媽上班去了,不要寶寶嘍,奶奶帶!」
我會跟她說千萬不要這樣說,孩子會當真的。
你要跟他說:「最愛寶寶的媽媽上班去了,一定要早點回來陪寶寶玩哦!」
對媽媽來說,孩子就是心頭肉。
愛再多也不夠。
3
還有一位媽媽曾留言說,自己離異後,前夫家的人就不準她接觸孩子,說不見面對孩子好,這樣孩子就不會想媽媽了。
自己每次想得睡不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覺得對不起孩子。
可是,這樣做,讓孩子不想媽媽了,不再哭著找媽媽了。
真的好嗎?
這不是愛,是折磨。
為什麼要把孩子跟母親之間情感隔絕呢?
那種傷害是一輩子的。
曾聽朋友講過自己的故事。
他的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跟爸爸離婚了。
因為兩家人當時吵得很兇,很多矛盾都沒有調和。
所以這邊的親戚,包括他的爸爸,總是說他媽媽的不好,說她是如何拋家棄子。
說她鐵石心腸,不管孩子的死活。
有好幾次,他爸爸當著他的面大罵媽媽。
其實,他爸爸這樣的確能出點氣。
可是他沒看到兒子聽到這些話時,那僵硬的臉,還有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他叛逆,想逃離這個家。
中學沒讀完就出門了。
期間他媽媽也來看過他。
可他每次都會躲起來。
有一次碰見了,他就跟媽媽吵了一架,矛盾更深了。
他說他其實很想親近媽媽,可一想到她做的那些事,就不想了。
可內心卻很痛苦。
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家庭。
而媽媽呢,其實也一直跟他身邊的朋友打聽消息。
可孩子爸爸這邊的人禁止她跟孩子接觸。
每次都要偷偷摸摸,說不上話,隔閡一直在那裡。
媽媽也很痛苦。
4
其實,對於離異家庭來說。
如何在孩子心中保持住那份彌足珍貴的「父母之愛」,更為重要。
家庭已經出於某些原因不得不分散。
可父母對孩子的牽掛和愛,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並不應該一刀兩斷。
任何一方都不要跟孩子說另一方的不好。
難道讓孩子去恨自己的母親或者父親?
這對大人來說,好像是劃清界限和立場。
可對孩子來說,父親母親同等重要,他們不應該為大人的錯誤再次背負過多的傷痛。
所以,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
每個大人,都應該維護孩子心中那份最重要的愛——對父母的愛。
要讓孩子覺得,「其實我的爸媽,很愛很愛我。」
哪怕他(她)不在我的身邊,還是很愛很愛我。
這種感覺,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基礎,也是他們人格發展最需要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