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整頓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1)

2020-11-29 中華網

原標題:1975年整頓為什麼被稱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

本文原載於2005年04月18日北京日報

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認為我國改革是從1978年開始的。近年來深入的研究表明,改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75年。鄧小平在談到1975年整頓時曾多次指出:「改革,其實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

本期話題主持人:李慶英特邀嘉賓:張化(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程中原(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一、1975年整頓,是「文革」發展到特定時期後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主持人:今年是「改革年」,也是1975年全面整頓30周年。我們知道,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到這次整頓,並指出:1975年整頓是改革的試驗。那麼,這次整頓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張化:1975年整頓,是「文革」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到1975年,「文革」已進行了九年。這場運動的多年持續,並沒有實現毛澤東發動這場運動時所預定的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的目標。相反,由「天下大亂」引發的矛盾卻越來越多,造成的惡果逐漸彰顯。社會上下對運動的厭倦情緒不斷上升,希望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呼聲更加高漲。「文革」已走入了死胡同。因此,制止動亂,進行整頓,成為「文革」發動九年後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應看到,毛澤東面對社會再次出現的動亂和國民經濟嚴重下滑的局面,在1974年下半年至1975年初先後作過三條指示:其一,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反修防修。其二,希望社會安定。其三,「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毛澤東的這三條指示為鄧小平領導整頓提供了條件。四屆人大召開前後,毛澤東在人事安排上重用了鄧小平,要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軍總參謀長四個重要職務。以上這些都成為這次整頓的前提。

  二、鄧小平把毛澤東先後提出的三條指示發展為「三項指示為綱」,作為這次整頓的指導思想

主持人:這次整頓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程中原:1975年整頓是在毛澤東支持下進行的。鄧小平把毛澤東提出的三條指示聯繫在一起,稱為「三項指示為綱」,作為他領導整頓的依據和指導思想。鄧小平在1975年曾兩次強調:毛澤東的三條重要指示「就是今後我們一個時期各項工作的綱」。而鄧小平在與「四人幫」交鋒的過程中,一再強調以毛澤東三項指示為依據,其實質是為了排除「四人幫」的阻力,推進整頓。也正是由於鄧小平以「三項指示為綱」作為指導思想領導1975年整頓,才取得了很大成功。

主持人:可見,毛澤東本人沒有明確指出要把這三項指示作為整頓的指導思想。那麼,鄧小平把三者連在一起有何深意?該如何看待「三項指示為綱」?

張化:如何看待「三項指示為綱」?其實,這一問題還在整頓當年就提出來了。1975年9月底至11月初,毛遠新向毛澤東匯報情況時講到了「三項指示為綱」,說:「其實只剩下一項指示,即生產搞上去了」。「文革」結束後,一些文章談及毛遠新向毛澤東做的上述匯報時,均認為這是「誹謗」、」誣衊」。今天,我們考察鄧小平對毛澤東的三項指示的貫徹情況可以看出,實際上鄧小平確實是把貫徹的重點放在了實現安定團結和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後兩項指示上。講到「三項指示為綱」,不能不注意到,把毛澤東在不同時間提出的三項指示連在一起,是鄧小平的一個高明之舉;而把毛澤東雖然說過、卻沒有突出的後兩項指示也提到「綱」的高度,對經濟發展給予「文革」以來從未有過的重視,更是鄧小平的大膽創造。

相關焦點

  • 從1975年整頓看鄧小平同志的領導藝術
    1975年1月,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等四個領導職務,在毛澤東和周恩來、葉劍英支持下,大刀闊斧地領導1975年各方面的整頓,只短短八九個月,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中國從「文化大革命」持續九年的動亂中解脫出來,逐漸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社會秩序,並開始改革開放,加快發展,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令人讚嘆的光輝篇章。
  • 1975年:鄧小平與軍隊整頓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一號文件,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接著,在很快召開的中共十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得到追認,並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鄧小平復出之時,由於「四人幫」的幹擾破壞,全國各方面的工作都陷入了嚴重的混亂狀態。
  • 關於鄧小平領導1975年整頓若干問題的探討
    1975年整頓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鄧小平在1975年整頓中的思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能不能說是鄧小平理論的起點等。本文擬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談一些新的見解,就教於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
  • 共和國大事記:1975年
    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修改憲法、聽取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和任命國家領導人員。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是中國的第二部憲法。
  • 改革開放三十年大事記-1988年
    改革開放三十年大事記·1988年  1月15日 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國務院秘書長陳俊生在會上宣布:從1988年開始,住房制度改革要在全國分期分批展開。  1月27日-31日 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改革開放到現在發生了哪些大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編者按: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 1975年整頓為何從鐵路開始
    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整頓經濟,選擇鐵路作為突破口。袁寶華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參與領導了我國的國民經濟整頓,他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文革」十年動亂,使我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社會秩序混亂,形勢十分嚴峻。
  • 鄧小平1975年整頓為何從鐵路開始
    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整頓經濟,選擇鐵路作為突破口。袁寶華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參與領導了我國的國民經濟整頓,他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從整頓鐵路秩序入手  「文革」十年動亂,我國經濟已瀕臨崩潰邊緣,社會秩序混亂,形勢十分嚴峻。
  • 歷史老照片:1975年開放前的中國,不會堵車的長安街!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組開放前的歷史老照片【1975年的中國】,歡迎關注。圖為1975年的天安門及長安街,那時候天安門剛擴建,多數為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工人,真想念那時候,開車不用限號,下班不會堵車。歷史老照片:這是1975年的上海的一所大學,老師正在教學生實踐出真知。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電影做了四件大事
    中國電影何以要改革開放?為了尋找答案,就必須回溯40年前,看看當初,剛剛從「文革」中蹣跚走出的中國電影究竟是怎麼的一番光景。1977年,全國共有故事片廠7家,從業人數不到1萬人,固定資產1.4億元,年產故事片21部。而在此之前的1966-1972年,全國故事片產量為0,除了8部樣板戲和若干新聞紀錄片,整個行業基本陷於癱瘓。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信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鬥,在更高起點
  • 摸著中國過河:越南改革開放簡史
    執政後期,黎筍已經意識到了蘇聯模式的問題,加之中國的改革開放做榜樣,本土派與親華派的隔閡日漸加深。越盟創始元老黃文歡被迫逃往中國避難,在《人民日報》發文痛罵越共對待華人「比希特勒對待猶太人還壞[5]」,「黎筍篡改胡志明遺囑[6]」。1986年,黎筍以79歲的高齡倒在越共總書記任上,身後的越南,需要一本新的教材。
  • 印跡|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業發生了哪些大事?
    1985年12月,國務院第92次常務會議原則批准《全國旅遊事業發展規劃(1986-2000)》,首次將旅遊事業發展規劃列入國家的「七五」計劃,同時明確了旅遊業的產業定位。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國第一個旅遊全行業組織——中國旅遊協會正式成立。  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頒布《導遊人員管理暫行條例》。
  • 改革開放三十年大事記·1994年
    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1月24日-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
  • 改革開放40年,這40個「第一」徹底改變了中國!
    改革開放40年,這40個「第一」徹底改變了中國! 原標題: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向前,既改變了中國,也改寫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40年40個「第一」,這些印記,哪些讓你終生難忘?破 冰 前 行  中國改革從農村起步,向城市延伸。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日發表《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全文如下: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
  • 30年3次「大牛市」的背後——改革是中國股市最大能量
    當然,30年A股市場到底應當如何「牛熊劃段」必定見仁見智,但以上劃段可以看到:中國A股市場的每次長足發展,都伴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歷史過程。毫不誇張地說,是改革所帶來的巨大能量推動著A股市場砥礪前行。來之不易的「第一牛」都說A股市場「牛短熊長」,但如果回望30年,把A股市場放到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歷史長河中,則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 中國面臨1996-2000年相似經濟形勢 應如何改革
    1996-2000年前後,我國成功進行了宏觀調控和市場化改革,推動了去產能、去槓桿和結構轉型,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當時對問題的認識和應對值得借鑑。  1.1. 形勢嚴峻:虧損、通縮、失業、高不良率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極大地解放了思想,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經濟快速回升。
  • 《中國人民銀行七十年(1948-2018)》《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大事記...
    中國金融出版社圖書質量總監彭元勳在致辭中表示,編輯出版、推薦學習《中國人民銀行七十年(1948-2018)》《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大事記(1978-2018)》兩部著作,切合了當下正在開展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教育學習活動。
  • 向中國學習,1986年,越南的革新開放,照搬了多少經驗?
    今天,我們聊聊越南的革新開放。1986年開始,越南開始了著名的革新開放政策,而且逐步成為了越南的基本國策之一。認真地說,越南的革新開放,基本上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翻版。那麼,到底照搬了多少經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