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作為一種古老的物種,經歷了地球冰川期的考驗,在芸芸眾生的大千世界中自有它的地位和奧秘,在歷史發展的漫漫長河中也有它的文化與價值。蛇在古代,是一種受到褒揚膜拜的聖物。中國最大的「神物」龍,就是蛇的圖騰化。 最早的龍就是象形一條大蛇,甲骨文金文中所見的「龍」字就是如此。
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是有關伏羲、女媧「黃土作人」、「聽風作卦」、「兄妹成婚」等神奇傳說。他們二位代表著中華民族最早期的遠古文化。而在真正遠古人的信念中,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身之神」。古籍《拾遺記》卷二記載:「蛇身之神,即羲皇(伏羲)也」。
又據《路史·後記》講:「天帝的女兒(九河神女)在華胥之淵遊玩,感蛇而孕,經十二年生伏羲」。另據郭璞傳注《山海經》說:「 女媧是古時神女,她是人的臉面蛇的身子,一天當中有七十次變化。」即使在傳世的漢代石刻畫像和磚畫中,也常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像,這些都形象地證實了他倆是一對「蛇神夫婦」。
而且,更有趣的是,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有許多「神」也是「人首蛇身」。聞一多先生曾經「將山海經裡所見的人面蛇身的神列一總表」,指出伏羲是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首領,他統轄的屬神有所謂的長龍氏、潛龍氏、上龍氏、水龍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龍蛇之神。《山海經》 中還有共工、相柳、巴蛇、貳負等,都是「蛇身之神」。
我國南方丘陵山區多蛇,人們生活中時時處處與蛇打交道。因而,那裡的古人對蛇產生了由害伯到依賴、信仰和崇拜的心理,認為自己的氏族與蛇有某些親緣關係,於是奉蛇為圖騰族徽。福建閩族就是圖騰蛇的。閩族,演變到後來, 主要是畲族和高山族,「閩」與「蛇」近音,不無淵源。《說文解字》 說:「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這裡的「蛇種」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的「蟲」通「蛇」解,即意謂家裡供奉蛇的氏族。福建民間有很多蛇神廟。如漳州南臺蛇王廟、長汀縣蛇騰寺,羅漢嶺蛇王宮等,都是信奉蛇神的。
對於偶然出現的蛇的威脅,古人也會由恐懼到求拜,建廟立祠供奉它。唐末五代時,詞人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一書中說,他有一次經過陝西敘谷地區,投宿蛇神山,看見了一條用樹根雕成的大蛇,蛇神像前還供奉著香燈,感到十分奇怪。後來有位老人告訴他說:唐光化年間,有一條大蛇帶著一大群蛇,鋪天蓋地地經過嶺路,持續了好幾天才過完。白那以後,便把蛇當作神來供奉。
國外的蛇神崇拜也不乏其例。在埃及,蛇象徵所羅門的智慧,眼鏡蛇神是古埃及君主的保護神。眼鏡蛇那鼓鼓的三角形腦袋堂而皇之地嵌鑲在皇冠上,成了最高權力的徽號。金字塔文1146節中頌揚蛇道:」我出自浩造巨浸所匯成之太古洪流,萬物萬匯之性情皆稟自我逶迤盤虯,天書之恢恢古今均由我執筆記錄。」
古老而神秘的瑪雅人, 崇拜帶羽毛的蛇神「 庫庫爾坎"(羽蛇神)。他們在南美尤卡坦半島古都智瓊的聖井旁,建築了宏偉的金字塔廟,廟內供奉「庫庫爾坎」的神像。國王和酋長們定期來這裡膜拜,祭祀的活動奢華而殘忍,以求降甘露和吉祥。
西非沿海的維達人,則信奉蟒蛇為幸福的守護神,善男信女要經常去蛇神廟瞻仰,但必須獻上豐厚的供品方可膜拜和問卜。印度人對蛇也很崇拜,這傳統根源自印度教典儀中對蛇神的信仰。現在各地不但有蛇廟,不少邦還有奉養蛇的聖井。每年各地居民都要在附近的蛇井前頂禮膜拜,並且向井中投入各種蛇餌。患病的人、貧窮的人、失利的人,時常到蛇井前祈求幸福。尤其是婦女,她們信仰眼鏡蛇是「生命之神",對著眼鏡蛇跪拜祈禱,就可以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