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河南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此。 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誕生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等古都。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商鞅、張良、張衡、杜甫、吳道子、嶽飛等歷史名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河南作為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近三千年,可謂處處有典故,處處有成語……
作為成語,一旦約定成俗,它便世代相傳,融化與人們的記憶力裡,乃至成為本民族最顯著最輝煌的文化基因和符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催生和推動一個國家未來的文化創造和文明發展。這無疑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且現實而深遠。從此意義出發,我編著了《成語河南》一書。本書以《成語典故與河南名勝》為基礎,向縱深擴展,分為四部分內容:
一、神話傳說。伴隨著民族的起源,神話傳說是最原始的文化符號,原始先民從此探究自然和社會之謎,把部落英雄神聖化,用無所畏懼、無所不能的精神和力量去徵服自然、戰勝困難。《盤古開天》《女媧補天》《河圖洛書》《河圖洛書》《大禹治水》等,就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的典型代表,而它們則出自河南。
二、諸子百家。從實際出發,我們現在沿用的成語,基本上出自我國歷史上諸子百家創造的原典文化,如: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墨翟的《墨子》,還有《鬼谷子》《列子》《莊子》,等等。本書所說的諸子百家不僅如此,還包括漢朝的賈誼、張仲景、許慎和唐朝的韓愈等諸方面的文化大家。他們的經典名句是成語中的精華,我們應當傳承。本書所選諸子百家,基本上是河南人,所以,他們的文化創造當然是河南的驕傲。個別的如孔子、範仲淹雖然不是河南人,但書中所選成語卻是他們在河南這塊熱土上的智慧結晶。
三、詩詞歌賦。中華民族自有文字之後,最偉大的文化符號就是詩詞歌賦,包括《詩經》、唐詩和宋詞。其中流傳千古的成語比比皆是。但本書所選取的都是與河南有關的,要麼是《詩經》中的《鄭風》和《衛風》中的少量成語,因為當時的鄭國和衛國都在河南境內;要麼是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詩中的成語,因為他們都是河南人。還有個別的不是河南人,如宋朝的李煜、範仲淹、蘇軾等,但凡選取他們創造的成語,必須是發生在河南境內。
四、歷史典故。我們耳聞目睹的歷史典故絕大部分都見諸於歷史典籍中,如:《周易》《周禮》《尚書》《史記》《漢書》《晉書》《宋史》等。從中選取發生在河南的歷史故事,可知河南歷史的悠久和厚重。
將這四部分綜合成書,《成語河南》是比較貼切的定位——成語源於經典,經典來自河南人的文化創造。而這種文化創造離不開天時和地利,從中不難窺到上古時期至宋代河南的人文風貌。更為貼切地說,也應該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
根據撰寫便利的需要,本書設定了以下六條原則:
一、年代從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開始,截止科學文化繁榮的宋代結束。因為中華民族約定成俗且流傳至今的大部分成語典故,出自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之後則較少。
二、以傳統文化中的原典文化和經典著作為藍本,比如:《周易》《尚書》《詩經》《論語》《老子》《史記》《漢書》《唐詩》等,一般來說,成語均出自經典。雖然在經典出現之前,人民群眾已經在口頭流傳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的成語,但人去樓空,無法考證。只能憑籍經典流傳,來尋覓祖先的智慧魂魄。
三、以歷史名人為線索,無論帝王將相,還是文人雅士,他們的事跡言語在歷史上耀眼炫目,且有歷史記載,世代傳頌,相對容易琢磨抓取。是謂金石可考,典籍可查,有憑有據。
四、經典文化也好,歷史人物也好,不追求窮盡,只要能夠表徵、攝取聚焦,有一定量且具代表性即可。
五、每一條成語,按照詞義、出處、譯文(或故事)、與河南的關聯、例句五個部分撰寫。
六、與河南的關聯或典籍、或出身、或勝跡,比如老子,誕生於河南鹿邑,做官於東周之都洛陽,《道德經》作於函谷關,本書選取其成語於《道德經》,也就沒有必要使選取的所有成語都反覆如初,只在開始作以介紹就行了,之後便略去,按照詞義、出處、譯文(或故事)、例句四個部分撰寫。若兩條成語出自一處,或者兩條成語意思相近,就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寫。比如:出自老子的「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功成不居」、「功成身退」;出自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自賈誼的「包舉宇內」、「併吞八荒」等。關於成語寓意的闡釋,可以結合古今事例,不拘泥於成語典出,儘量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
細雨閒開卷,微風獨弄琴。忍耐著左手術後的痛苦,孤寂地思考揣摩半年時間,終於完稿,心情馬上舒展愉悅,如登春臺一般。縱覽本書所選取的300餘條成語,基本上涵蓋了全省所有的省轄市。但願此書象一塊小石,能夠激起讀者家國情懷的漣漪,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明成果和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由於鄙人知識視野和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書中謬誤瑕疵不可避免,懇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戚建莊2020年8月於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