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首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H7N9禽流感患者,一直是集中在長三角地區,這次首次跨入北方地區,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病毒。目前,尚沒有任何確切定論,來說明為何疫情始發於長三角,但候鳥遷徙以及江蘇水禽的豐富,讓人不得不有點聯想。那麼,下一個地區會是誰,還有沒有新增病例?面對如此陌生的病毒,也許誰都無法預測這場病毒的「遷徙」,人與病毒的「追擊戰」還要持續下去。
【疫情集中長三角】
曾以為是一過性疫情
3月31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通報,上海市和安徽省發現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這一消息公布後,迅速佔據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繼而在微博上發酵。雖然這是全球第一次發現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公眾當時普遍認為,只是一過性的疫情,就像之前零散發現的禽流感一樣,很快就會結束。4月1日,南京的家禽銷售還很穩定,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反映了公眾對疫情的樂觀情緒。
但與公眾不同的是,權威衛生部門卻對這次疫情頗為提防,國家衛計委迅速在上海、安徽、江蘇等地派出專家。江蘇等地啟動應急監測。4月1日,南京的呼吸科感染科醫生進行應急培訓。根據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3月30日,江蘇已經接到零散的初檢為陽性的患者,按照疫情相關公布的程序,這些樣本正等待中國疾控中心進行最後確認覆核。
長三角相繼有疫情
4月2日,當中國疾控中心覆核確認後,江蘇一下公布了4名確診病例,分別在南京、蘇州和無錫搶救。官方消息發布後,形勢頓時撲朔迷離。
病毒似乎仍然在長三角轉悠,很快,4月3日,長三角的浙江也發布了疫情,杭州發現兩例,其中一例是廚師,在太倉工作,搶救無效死亡。江蘇啟動流感流行四級應急相應。
此後的發展形勢,幾乎是一日一變了,禽流感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4月4日上海又確診4名禽流感患者,上海關閉市場活禽交易區,同日,浙江又新增1例病例。壞的消息接踵而至,5日,江蘇再增兩例患者。8日,江蘇再增兩例患者,全國患者已達24例,讓人揪心的是,鎮江一名25歲的孕婦,為確診病例。
一時間,長三角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
陸續關閉活禽交易
此時,市場活禽交易的蕭條,也證明公眾對疫情的態度。雖然鍾南山等專家都表示,煮熟的東西絕對沒有問題,但止不住南京家禽銷量下滑嚴重的趨勢,南京進香河菜場,有的活禽攤位,一天的銷量是0。
4月6日,南京市政府官方召開新聞發布會,暫停批發市場的活禽交易。第二天,又宣布關閉所有活禽交易市場。南京有的滷菜店已經關門歇業。7日,上海和安徽繼續新增患者。
昨天,江蘇再次報告新增兩例患者。截至目前,全國共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49例,其中死亡11人。其中,北京1例,上海21例(死亡7例),江蘇14例(死亡1例),安徽2例(死亡1例)、浙江11例(死亡2例)。可以看出,疫情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與十年前的SARS相比,這次的病毒同樣讓人不解,為什麼是長三角?
【為什麼是長三角】
病毒基因來自東亞野鳥+長三角家禽?
來自中科院的研究,一定程度有了個模糊的答案。4月10日,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公布結果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來自於東亞地區野鳥和中國上海、浙江、江蘇雞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變異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並導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據中科院專家介紹,基因重配的發生地很有可能在中國的長三角地區,過程可能是亞歐大陸遷徙的野鳥(攜帶病毒),在自然遷徙過程中經由韓國等東亞地區,和中國長三角地區的鴨群、雞群攜帶的禽流感病毒進行基因重配而產生。
而浙江也有專家有著相同的推測,候鳥可能是H7N9病毒攜帶元兇,最有可能的傳播途徑是,候鳥先傳給家禽,再由家禽傳給人。
南京醫科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喻榮彬教授說,中科院的這項研究雖然不是定論,但是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任何物種的遺傳進化均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基因測序和種系進化比對分析等手段,推測某個新病毒的基因重組規律,即該病毒的基因組由哪些不同類型病毒的基因片段重組而成。而含有不同類型基因片段的病毒可能只感染某種或某些特定的宿主。所以,科學家據此可推測某種新型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其宿主是哪種或哪些動物。
病毒,如何熬過冬季
儘管還不是定論,候鳥也不一定是病毒「首兇」,但這種可能一旦成立,那麼或許能解釋,這次疫情為什麼從長三角開始出現。
那麼候鳥為什麼一定要走長三角區域,而不走其他區域呢?
南京野鳥會觀鳥資深人士範明說,其實這跟大自然形成的候鳥遷徙習慣是有關係的。眾所周知,鳥類是沒有國籍的,春天,候鳥往北飛。比如在今年2月份,南京的候鳥已經啟程飛往北方。秋天,候鳥從北往南飛,其中有條著名的候鳥遷徙之路就是東亞—澳大利亞,這條線的源頭甚至追溯到俄羅斯甚至更遠,鳥類經過日韓以及中國等東亞地區,經過江蘇,甚至武夷山、雲南等地區。
如果今年二、三月,外地沒有候鳥遷徙至長三角,難道是攜帶病毒的候鳥去年「光顧」長三角時,將病毒留下了?
喻榮彬教授說,不能這麼簡單推測,病毒重組和進化並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另外,病毒是可以在低溫中存在的。國外學者研究顯示,禽流感病毒在冬天無自然宿主遷移的情況下,仍能夠在結冰的湖水中保存。當禽鳥類在春天返回繁殖後代時,這些禽鳥類及其後代就會被融化的水中偶爾釋放出的病毒再次感染。
江蘇水禽很多也是原因?
除了候鳥可能經過長三角外,江蘇本地區域特點,也可能成為懷疑方向。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員徐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據統計,江浙一帶的水禽,也就是鴨子以及鵝,佔到全國的七分之一。
有關專家說,在水禽中,禽流感病毒是一種腸道分泌型病毒,可以在腸道中複製,然後分泌到糞便中,因此糞便中的病毒比較多,如果排到水裡,就會造成水系汙染,導致病毒在水禽中沿著糞便- 水-口的途徑傳播,進而通過候鳥的南北遷徙將病毒進一步擴散開來。
所以說,遷徙的候鳥和水禽,都有可能與這次禽流感有相關聯繫。
【候鳥為何被懷疑】
最原始感染源,還撲朔迷離
現在關注的焦點,除了疫情發展趨勢外,感染源頭始終仍然是個謎,疑兇倒是有不少。
4月4日,上海的鴿子樣品中檢出H7N9。10日,農業部發布消息認為,江蘇、浙江、安徽送檢的2099份樣品中,檢出14份陽性,雞和鴨都有樣品「中招」。昨天,針對北京疫情,北京市疾控中心專家稱,北京市首例H7N9 確診病例,患兒父母從事活禽交易,感染源仍為禽類。
中科院的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結果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個基因片段中,H7片段與浙江鴨群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鴨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與東亞地區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與東亞地區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餘6個基因片段與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據病毒基因組比對和親緣分析顯示,H9N2禽流感病毒來源於中國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雞群。
研究結果還初步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暫未發現在豬群中的進化痕跡,暗示了豬在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發揮中間宿主的作用。
找到它,也許比找到SARS元兇時間少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員徐步說,要對一個傳染病進行分析,必須要三個方面弄清楚,一是傳染源頭,二是傳播途徑,三是易感群體。現在傳播途徑比較清楚,「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個可通過空氣媒介傳播、禽類分泌物、排洩物傳播的禽流感病毒,易感群體也找到了,主要就是人。但是最關鍵的傳染源頭,也就是病毒的最初製造者還始終不清楚。
「現在疑犯有鴿子、候鳥、水禽等等,但可能這些都是中間宿主,而不是終宿主。」徐步說:「有人說是禽類,有人說是鳥,都是根據基因片段來推測分析的,而這都具有一定的誤差。」
徐步舉例說,比如十年前的SARS,一直錯怪的是果子狸,最後發現蝙蝠才是真兇。所以從目前情況看,候鳥或者禽類,到底是一個「受害者」,或者是個「帶毒者」,還是一個「首犯」,目前都沒有定論。
徐步說,要找到真正的終宿主,估計所用的時間,沒有SARS那麼長。
候鳥也容易成為嫌疑犯
喻榮彬說,其實候鳥從以往的表現來說,它也確實容易成為專家關注的「嫌疑犯之一」。候鳥一般指的雁形目鳥類,該鳥類在地球上至少已經存在了1億年之久。在動物分類學上,雁形目是鳥綱中的一個目,包括野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或雁鴨類)的鳥。
這些鳥類都是遊禽,在世界分布廣泛,可以在各種類型的水域中活動、取食和棲息,從海洋到內陸河流、湖泊都有遊禽的身影出沒。雁形目的鳥類往往數量較大,密集成群, 遷徙飛行,而流感病毒其實比較脆
弱以及短壽,所以大量的雁形目的鳥類,可以彌補流感的劣勢,讓流感繼續生存在它們體內,甚至互相之間傳播。
雁形目禽鳥類特別是水鳥和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主要貯存宿主,可以攜帶所有型別的甲型流感病毒。「一般來說,甲型禽流感病毒並不會導致自然宿主發病,而是與宿主維持一種進化意義上的均衡狀態。也就說,這些禽鳥,感染病毒後,自己並不一定發病,具有很大的隱蔽性,但是不要小看它們。即使禽鳥不出現症狀或發病,病毒卻能在這些禽鳥的體內進行高效率的複製。」
天氣熱了,疫情減輕?
有專家認為,隨著天氣轉熱,疫情有望減輕。
喻榮彬認為這個說法有道理。流感病毒普遍對熱敏感,在低溫高溼的環境中更容易生存,既往研究顯示,禽流感病毒在較低溫度的糞便中可存活一周,在4℃水中可存活一個月,隨著氣溫逐漸升高,病毒會逐漸失去生存環境,這也是為什麼禽流感容易在春秋季傳播流行的原因。夏天室外過高的氣溫會加速病毒死亡,大大減少繼續傳播的可能性。
不過,專家認為,流感病毒在高溫中存活的時間縮短,只說明感染機會降低。但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環節很多,尤其要儘量避免直接接觸活禽類、鳥類或其糞便,尤其是病(死)禽。
【中國為何容易有禽流感?】
喻榮彬說,從以往的歷史上來看,中國等亞洲國家地區是比較容易出現禽流感疫情的,這主要由多種因素決定,最主要的還是養鴨方式以及活禽市場的交叉汙染。
喻榮彬說,約在4500年前,中國東部地區就已經對鴨和鵝進行了馴養。早在清朝,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就已經出現了稻鴨共生的「稻田養鴨」生產方式。這種養鴨生產方式為流感病毒提供了一個永久性、常年不斷的禽類基因庫。
喻榮彬說,不少專家甚至推測,「稻田養鴨」的生產方式可能是1889、1957和1968年亞洲流感大流行的一個來源。有學者也推測「稻田養鴨」可能涉及到H5N1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地方性流行。
喻榮彬說,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交叉汙染。有證據顯示,1997年H5N1禽流感爆發時,鵪鶉是病毒的「混合容器」,體內的病毒,出現了H5的鵝病毒與N1的鴨病毒結合在一起的情況。然後,病毒從鵪鶉傳給了雞,再由雞傳給了人類。在活禽市場可能存在交叉汙染,這些病毒是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的,並最終發生從飼養場到飼養場的傳播。
本網站所有內容以分享信息為目的,不代表本站立場及觀點,也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站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