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海先生在天台山石樑
在當代中國出版界,尤其是在文史類專業出版社,有不少集作家(詩人)、學者於一身的編輯,他們才華橫溢,個性鮮明,不僅本職工作做得出色,策劃編輯出版了許多好書;而且能夠在繁雜的編輯工作之餘從事創作和研究,著作等身。我工作所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有這樣的前輩,如何滿子先生(1919-2009)。以我有限的見聞,人民文學出版社老編審林東海先生(1937-2020)也稱得上是這樣一位前輩。
林東海先生,福建南安人。1962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從劉大傑教授讀研究生,習研中古文學史。196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工作。1972年調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曾任總編輯助理、古典文學編輯部(後來稱「古籍文學編輯室」)主任。與他熟識的人,無不讚嘆他的才氣和豪氣。先說林先生的才氣。他學養深厚、文思敏捷,著述繁富且精品迭出。從1981年出版處女作《詩法舉隅》後,40年間出版有《古詩哲理》《詩人李白》(日文版)、《太白遊蹤探勝》《江河行——攬勝詩草》《師友風誼》《清風吟萃》等著作,以及《李白詩選》《唐人律詩精華》《南社詩選》(與宋紅合作)等作品選注20餘種,發表其他詩文200餘篇,尚有《李白遊蹤考察記》(初稿60餘萬字)待刊。
成於枕上、賦於舟車,詩書俱佳
以作詩而論。他的舊體詩自選集《清風吟萃》所收380餘首,是從現存的1000餘首詩中選錄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他為編撰中日合作出版的《詩人李白》,花了一年多時間實地考察李白遊蹤,涉及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河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和天津等13個省市,途中吟成260餘首詩,有時一天作詩三四首,「收拾風物,盡入詩囊」(朱東潤評語)。他從中選錄160餘首成《江河行——攬勝詩草》一書。這些成於枕上、賦於舟車的詩作,正見出林東海的捷才。復旦大學陳允吉教授評曰:「躡蹤太白,考賾遺存,涉類稽疑,牽緣結韻。坐嘯樓頭,念孤雲問其何去;踏歌潭岸,眷紅雨邀其復來。察量實地,闢探汲之途徑;印證原篇,甄文明之載體。至於摩石樑,寫廬阜,圖剡溪,狀秋浦,造其境而江山助,虛其膺而景象垂。又豈止曲昭形貌,齊挈精審而乃已;又足稱方軌前修,儀型繼進者也。」(《清風吟萃序》)陳允吉還稱其詩「乃學人詩也,故思理邈綿;亦才士詩也,故慧鋒穎脫」。
以著作而論。《詩法舉隅》是他據本科畢業論文《古典詩歌藝術技法試論》擴展而成,約十萬言。所舉詩法有以少總多、以小見大、超越時空、誇不失真、化虛為實、以幻寫真、正反對比、反入正出、眾賓拱主、宛轉曲達、巧比妙喻、視聽通感、化靜為動、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興法起結等。他的老師朱東潤序評曰:「東海所舉的詩法,既詳且盡,其實不是一隅了。」是書深入淺出,得詩法之精髓,出版後風靡一時。作為一個青年學子的畢業論文,能達到這樣的水準是很不錯了,足見青年林東海之好學深思、出手不凡。
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後,林東海更是一展才華,大顯身手。人民文學出版社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集結了一批合作家(詩人)、學者於一身的編輯,古籍文學編輯部就有聶紺弩、陳邇冬、周汝昌等名家。林東海由於學養深厚,又能書善詩,為同事所稱讚,為作者所尊重,策劃組稿都很有成就,很快就脫穎而出。如選編《紅樓夢研究參考資料選輯》與俞平伯、啟功等有翰墨往來,約朱東潤《杜甫敘論》書稿,責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餘冠英主編《唐詩選》等。他的《師友風誼》一書就記錄了他與前輩師長包括老師、同事和作者28人的交往經過,故是書副標題為「文林廿八宿」。河南社科院葛景春有詩讚曰:「遍走三千謫仙路,活勾廿八大師魂。唐碑晉帖龍蛇字,麟角鳳毛奇秀文。」(《讀文林廿八宿師友風誼贈林東海先生》)
林東海詩書俱佳。啟功先生昔年曾集句為聯書贈林東海:「思誤書更是一適,分才藝足了十人。」其書法出於王羲之,早年有王字風神而更為瘦勁,晚年遊走於王字和漢隸之間而更添渾厚。他曾手書其詩《登南嶽祝融峰絕頂》贈我。詩曰:「絕壁飛車上祝融,雲端帝殿立天風。披襟放眼觀三界,拂袖俯身按五峰。綠水瀠洄羅九折,青山層疊浪千重。不聞方外神仙語,傾耳濤聲度勁松。」其詩其書俱稱妙品。
▲林東海先生書贈本文作者手跡
兩次進行李白遊蹤的全程考察
次說林先生的豪氣。林東海推崇李白,不僅研究李白及其作品,撰寫李白傳記,選注李白詩歌,而且還尋覓李白遊蹤,曾兩次進行李白遊蹤的全程考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古有魏萬江東追蹤李白的勝事,但全面考察李白遊蹤卻是前無古人的事。他的第一次考察是在1981年,為時一年多,搜集並拍攝了大量可資參考的材料和圖片,成果除了《詩人李白》(日文版)、《江河行——攬勝詩草》外,還有《太白遊蹤探勝》一書。這本書選錄200餘幅圖片,夾敘夾議,他的老師王運熙序稱:「這種圖文並茂的著作,在我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內無疑是一件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成果)。」第二次考察長達十年,自2009年起,林東海以古稀之年,偕宋紅16次由北京出發,專程考察李白、杜甫遊蹤。他們去江油訪大匡山李白讀書處,到敬亭山登太白獨坐樓,去羌村、石壕村尋杜甫故跡,去平江杜甫墓、錦屏山杜少陵祠憑弔,行程比首次考察之地更多更遠,增加了貴州、甘肅等地。他與宋紅分別撰寫了《李白遊蹤考察記》和《杜甫遊蹤考察記》。
▲林東海在安徽當塗青山李白墓
處世無奇但率真
與李白一樣,林先生好詩還好酒,酒量超過常人。他告訴我,與知己對飲,兩人能喝一斤白酒。當時他已年過八十,還精神矍鑠。因為我不好酒,他與我聚餐時只能陪我喝葡萄酒,猶期我能與他共同喝完一瓶酒,耄耋之年還是豪氣不減。他曾有詩自況:「處世無奇但率真,何妨袖手看紅塵。名韁利鎖知終累,詩膽酒腸證夙因。茅牗高吟能寄興,管城賢步欲娛神。老來常憶諸先輩,記取風姿示後人。」(《依韻奉酬葛兄景春讀拙著師友風誼有贈》)
我很早就知道林先生的大名,他的《詩法舉隅》出版後我就拜讀了。陳允吉老師告訴我,林先生是他的大學同學。1986年我研究生畢業後進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社領導李國章老師也是林先生的大學同學。因為是從事古籍整理出版的同行,我入職後不久就在參加一些古典文學學術會議時認識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古籍編輯室的青年編輯管士光、宋紅等,彼此投契。有了這層關係,我到北京的時候,一有機會就去坐落在朝內大街166號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一去拜訪古籍編輯室的同行,二來經常能在樓下門市部買到特價好書,也由此見到了林東海先生。因為是同行,是校友,林先生與我一見如故,徑稱我為老弟,與我談復旦掌故,談他與我的導師王水照先生的交往。林先生的才氣和豪氣第一時間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敬佩他的同時就把他列入了我的約稿對象。
▲林東海部分著作
上世紀末,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蓬萊閣叢書」,收入晚清民國著名學者的經典著作。劉大傑先生的名著《中國文學發展史》早已為讀者熟悉,而他的《魏晉思想論》知道的人不多。劉大傑認為:「文學思想的發展,魏晉時代是帶有革命意義的。」(《魏晉思想論·前言》)所以,他從魏晉思想入手,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他寫於上世紀30年代後期的《魏晉思想論》一書,以進化論思想為武器,細緻透徹地剖析魏晉時代的意識形態及其文學觀念的變革,為他日後治中國文學史並完成《中國文學發展史》吹響了前奏。我想把該書列入「蓬萊閣叢書」,我知道林東海是劉先生的關門弟子,於是徵求了林先生的看法,得到了他的贊同,我就趁熱打鐵,請他為該書寫導讀。林先生花了很大的精力,精心撰寫了上萬字的導讀,對原著的內容和觀點作了深入的評析,書裡書外的問題都有涉及,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這篇導讀與他撰寫的《文學的一生——記先師劉大傑先生》(收入《師友風誼》),具見他對老師的深厚感情和對老師學術的深刻理解。
2009年底,我調上海遠東出版社主持工作。為了打造品牌,我策劃了「遠東經典」叢書,其中古代卷收入當代學者所撰歷代名家名篇的精選本,得到了林先生的支持,將其舊作《李白詩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修訂後易名《李白詩選注》交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2011年)。
因為忙,也因為不想打擾林先生,更因為是京滬高鐵開通帶來的便利,去北京出差可以朝發夕返,近十年來我很少有在北京呆兩天以上的時候,也因此好久沒有去拜訪林先生了。去年三月下旬,因為要接連參加兩個會議,我在北京多呆了幾天。3月29日,在民族文化宮舉行了我社出版的《格薩爾文庫》出版發布及捐贈儀式。我在微信發消息後,宋紅見到了,來電詢問,得知我要在京耽擱數日後,就邀請我與她和林先生晚上一起聚餐。席間,林先生仍是一如既往地精神矍鑠、談笑風生,談師友,談著述,談出版,談旅遊,意興盎然。誰料11天後的4月9日晚,林先生就突發腦梗合併心梗送醫院搶救,在醫院治療一年多後終告不治,於2020年4月20日逝世,享年83歲。宋紅說,與我的聚餐,是林先生生前最後一次與外地友人的歡聚。那晚的歡聚成為難忘的記憶,林先生豪爽的神態就在我腦海中永遠定格了。
今年因為疫情防控,有大半年沒有去北京了。以後去北京,再也見不到林先生了,不會再有把酒閒談的時刻。想到此,不禁愴然。
作者:高克勤
編輯:朱自奮
責任編輯:張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