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近日,有人發表長文《別讓李嘉誠跑了》,引發熱議。針對李嘉誠內地撤資行為,他指出,鑑於李嘉誠最近二十年在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其撤資行為似乎不僅是商業那麼簡單。「在中國,地產行業與權力走得很近,沒有權力資源,是無法做地產生意的。由此,地產的財富,並非完全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李嘉誠在中國獲取了巨大財富,按著「知恩圖報」邏輯,他似乎應在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留下來,為中國經濟添上一把柴。不過,他可以自主地做出這樣選擇,但別人卻不能對他有這樣要求。因為李嘉誠是個商人,在商言商。
李嘉誠的確在中國獲取了巨大財富,但據《2015胡潤全球華人慈善報告》,歷年捐贈超過100億人民幣的有三人,分別為李嘉誠、馬雲和馬克·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裡西拉·陳。可以說,按著「知恩圖報」邏輯,他做出過實際行動。需要釐清的是,「知恩圖報」的慈善,是商人應有的一個人性側面,但這個側面卻不能替代他的根本社會定位,那就是商人。而且,慈善是對企業所獲利益的一種個人化表達方式或是輸出方式,但這種行為也不能替代他的商業行為。
另一方面,現在早已步入了全球經濟時代,只要有商業上的戰略需要,哪裡都是布局的地方,而同時,哪裡同樣也都是按新布局需要隨時可能撤離的地方,這不是以個人的愛好決定事,而是市場商業規律使然。如果說,李嘉誠做不到這一點,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李嘉誠。
在我看來,李嘉誠的走或留,其實對中國經濟也並不具備指標性意義。眼下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經歷轉型,對政府部門而言,更重要的是為經濟轉型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與條件。至於個體選擇,也只是個體選擇,沒必要將其跟中國經濟「捆綁」在一起,將其上升到「風向標」的層面,那也是對其影響的誇大。
評判李嘉誠的角度有很多,但任何角度都不應當超越商業這個大視角,而在更深層面,也不宜用政治筆墨給李嘉誠畫像。
□馬進彪(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