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於新的創業,一直沒有太多時間回顧自己過去寫的東西,直到前兩天偶爾翻了一下,才發現自己過去幾年裡對於宏觀趨勢幾個Flag基本上都應驗了。
比如,2018年末我判斷「中國經濟短期會有反彈,但是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初才是真正的至暗時刻」,體現在A股指數基本完美契合;
2019年5月,我在公眾號中判斷美聯儲會重啟印錢,也很快靴子落地;
從2020年2月到3月一直在強烈建議大家加倉A股,2020年中又建議加倉港股。去年,在恆指大盤下降的情況下,我們的港股收益率超過了40%,今年年初起除了自有資金之外也開始幫一些身邊的朋友管錢。
當然,與其相信是我的判斷力超凡,我更願意說這其實是運氣。不過,最近也有朋友希望我分享一下對今年的看法,我就簡單說說。
我們的第一個判斷是:
海外疫情將成為常態,直到中國神藥拯救世界
可能我們最近已經很久沒有關注美國新冠疫情的新聞了,如果你對數字不敏感,你很難想像,美國如今的日新冠患者死亡人數是2020年3月也就是美股熔斷時的8倍。如今,每天有超過4000名美國患者死於新冠。按照這個增長速度,2021年將有至少200萬美國人成為病毒的犧牲品,而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美國的全部死亡人數,這將意味著美國的人口死亡率將直接翻倍,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變為負數。
可能很多人會提及疫苗,但是我們並不認為疫苗能在中國以外的範圍內快速實現疫情的有效控制。
且不提疫苗的有效率問題,主要問題其實在於產能。目前全球有疫苗產能的國家很少,雖然美國號稱諾瓦瓦克斯、輝瑞、莫德納、強生四家公司的年產能合計會達到40億劑,但是這個產能數字是截止2021年底的情況。也就是說,大部分新增產能直到下半年才會開始釋放,再加上疫情本身的嚴重性也會影響疫苗的產能擴張,能產出的疫苗可能會更少。
對於那些沒有疫苗產能的國家,情況只會更差。以巴西為例,去年9月巴西衛生部門預計2021年5月有望完成全民疫苗接種,而到了12月他們計劃變成2021年底前才能完成。按照拉美人的風格,估計再推遲很久都不會是新鮮事。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會是半斤八兩,也就是說可能直到年底西方世界50%以上的民眾還都沒有注射過疫苗。而這又會導致一個新的問題:疫苗接種速度可能將慢於病毒的感染和變異速度,導致疫情的感染人數將會有增無減。
疫情會以何種方式結束,我更看好的是藥物。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新冠死亡率高的最核心原因其實是高感染率導致很多國家醫療體系崩潰,致使眾多患者無法得到有效治療。如果有了對症藥物,其實相當於對病毒的釜底抽薪。而且,相比疫苗需要實現全民免疫,藥物的生產只需要針對體量更少的感染者,因此產能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我們最近已經關注到國內一家藥企已經研發出將新冠病毒重症率降低到0的「神藥」,雖然這家企業目前還名不見經傳,但我們看好他們有拯救世界的機會,有機會也會寫一篇文章具體聊聊。
總的來說,2021年疫情對國內的影響將會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指望全球疫情結束還為時尚早。
當然,可能還有人會認為,提倡戴口罩的拜登上臺後,美國的疫情會有所緩解,對於這一點,我們同樣不看好,更直接的說,即便在中國這個全球政府執行力和疫情防控能力最強的國家,最近都出現了小範圍反彈,憑什麼指望感染基數已經如此巨大的美國能短時間解決問題。更何況:
耄耋老人拯救不了撕裂的美國
前段時間美國大選的文章裡,我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目前來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示威者衝擊國會山,推特封殺川普,美國可能正面臨著南北戰爭以來最大的分裂危機,這不僅是政治派別之間的撕裂,更是貧富階層之間、地域之間和種族之間的割裂。
別說已經垂垂暮年的拜登,任何人在這種積重難返的情況下都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哪怕民主黨已經拿下參眾兩院多數,來自最底層的矛盾仍然會帶來不小的壓力,更何況還有百年一遇的疫情。
緩解最底層矛盾最簡單直接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接著印錢。而這勢必會導致:
美股接著奏樂接著舞,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去年我說美股是全世界最大的資金盤,資金盤行業有一個特點,一旦操盤手發現有崩盤風險,只會通過刺激通脹讓盤子變得更大,直到最後崩塌。
對於我們而言,最直接的感知就是我們經手的美股上市公司殼價格開始水漲船高,而且各種神奇的概念股不僅一路暴漲而且開始有美國機構進場增發,哪怕是在我們看來不值一文的公司。
在這個市場裡,每個人似乎都做出了自己最聰明的選擇。基金覺得自己在用別人的錢搏自己的Carry,一遍吃高收益一邊擴大管理規模,風險再大也是不買白不買;LP覺得自己家大業大買了很多基金分散風險,怎麼算都是穩健收益;散戶說反正是政府白髮的錢,放在手裡也貶值了,還不如放到股市裡搏一下;政府說疫情這麼嚴重,發錢既能刺激經濟又能減緩底層矛盾,何樂而不為?
這樣的局面,像極了三十年前的日本,最大的區別可能是:美股市場以機構為主,持有周期更長,再加上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更容易容納外部資金。這兩個因素的變化可能會讓美股的遊戲玩的再長一些,但不會有質的區別,始終記住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我在退出美股很長時間後重回市場,目前倉位並不重,但月化50%的收益率確實還算比較香。2021年美股大盤股的風險收益比已經沒那麼高了,可以適當關注殼股和小盤股,尤其是數字貨幣和大麻這兩個板塊可能會有很多驚喜。
相比之下,我對A股和港股的信心更足,倉位也是美股的幾十倍。
A股今年會很不錯,但我們並不看好繼續抱團的策略
事實上,上證從去年的2700到現在的3600,創業板從去年的1800到現在的3200,估值早已不再便宜。尤其是2020年抱團最嚴重的消費,我們覺得利好基本已經出盡,而且「老消費」正在面臨「新消費」的衝擊,今年可能會面對更高的業績兌現壓力。
我自己已經清倉了大部分A股,只保留了一支我去年配置的基金,而且淨值已經從2019年底的1成長到了最近的2。由於是私募基金,名字只好打碼了,感興趣的合格投資人朋友可以私下交流。
之所以清倉大部分A股,並不是因為不看好A股,而是為了轉戰港股,因為在我看來:
港股將會是安全邊際和成長性綜合得分最高的金融資產
先說安全邊際,港股這兩年多災多難,在19年和20年先後被廢青和疫情擾動,整體估值殺的很低,甚至很多公司的市淨率已經低於0.5,市現率已經低於1。我們相信,暫時的無效市場代表極高的安全邊際,給我們創造了絕佳的買入機會。
而另一方面,我們認為港股的低估值不會延續太久。考慮到港幣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如果美聯儲持續放水,意味著香港金管局也一直在被動放水,量變導致質變,最終結果就是香港本地資金溢出到股市。
再加上港股的很多紅籌股本質是人民幣資產,而香港作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又比A股更容易吸納境外資金,資金的聚集效應可能會為港股的很多公司、尤其是業績不錯、資產優質、有增長空間但卻因為流動性問題在過去不受待見的中小市值公司帶來「戴維斯雙擊」。以我們之前唱多的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為例,目前的股價分別是我們買入時的2.5倍和3.5倍。
同樣,對於港股市場的一些低估值AH股(以國企為主)和準AH股(在未來有機會登陸A股的公司或以A股上市公司股權為主要資產的公司),我們也認為有大量撿錢機會。很多擁有優質資產和不俗業績的公司,AH股溢價卻超過50%,這很可能是川普政府對一些中國國企的禁令導致美國機構短期拋售進而影響港股市場估值導致的,但我們認為這不會給公司的核心價值帶來長期影響。
我們相信市場終會合理。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港股市場很有可能突破30000點,創下新高亦可期。
最後說說我們對一些行業的看法。
房地產不做評價,跑不贏股票是大概率事件,我今年的目標就是把我在廣州190平方米的躍層賣出去;
比特幣也不做評價,風險和收益永遠成正比。
回到標題這個問題:2021年,這個世界會好嗎?作為一個願意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的中國年輕人,我願意為今年乃至接下來的每一年都給出肯定的回答。
因為:悲觀者往往深刻,但樂觀者往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