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為逃108萬元汙水處理費用,榮華被罰300萬元
□本報記者 熊子熙 發自甘肅武威
榮華公司一名員工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所謂排放不達標的汙水,其實本來是用於灌溉榮生沙漠公路兩側新疆楊的「營養水」,「總共27萬噸,其中18.7萬噸澆樹了,多出來的8.3萬噸就排放到沙漠裡,風吹日曬,時間長了,『營養水』就成了汙水。」這一說法很快又被另一知情人「解釋」,「汙水主要來自榮華的澱粉加工廠和水泥廠,有能用的,就澆樹了,不能用的,就排到沙漠裡去了。」
為逃108萬元汙水處理成本,榮華被罰300萬元
不過,上述說法尚自存疑。
據公開信息顯示,經事件調查組調查及環保、水利專家初步判斷,榮華工貿在環保設施沒有完全建成的情況下,未經批准擅自投入調試生產,私設暗管向沙漠排放生產廢水。2014年5月28日至2015年3月6日,平均日排放不達標中水971噸,累計排放27.17萬噸。其中18.79萬噸用於榮華公司投資建成的榮生沙漠公路兩側樹木綠化灌溉,8.37萬噸通過鋪設的暗管直接排入沙漠腹地。經無人機航拍和GPS定位,確定共有大小不等汙水坑塘23處,汙染面積266畝。
相關專家認為:「從榮華工貿的情況來看,是因為處理穀氨酸等產生的廢水,如果要進行加工處理到能夠排放級別的話,成本在4元/噸左右,而此次公司違法排放量在27.17萬噸,也就是說處理成本在108萬元左右,而此次,有關部門可能也是考慮到公司違法排放的原因,所以處以300萬元左右的罰款,已經比成本高出了200萬元。」
目前,由國家環保部組成的專家組已制定《榮華公司廢水偷排汙染事件環境調查與損害評估方案》,將對受汙染沙漠損害和地下水進一步進行評估、鑑定,提出被汙染沙漠治理方案進行治理。
虧損2505.8萬元,淨利下降614.62%
從1990年張嚴德以132萬元註冊資本成立甘肅省武威市榮華經銷公司至今,榮華集團已形成以榮華工貿為核心的40餘家關聯公司。
1992年,榮華經銷公司更名為甘肅省武威榮華工貿總公司,轉型為生產型企業後,開始涉足澱粉、包裝材料、飼料甚至開採黃金和養殖業等業務,並成立榮華實業(600311),於2001年11月登陸A股,股價最高時為23.55元每股(2011年),最低時2.56元每股(2008年)。
在張嚴德舵下,榮華公司資產擴張之快令人乍舌,但其主營的澱粉加工,在這些年間卻看不到任何暴利的趨向。澱粉生產就是將玉米芽、皮、澱粉簡單分離的一個物理過程,市場應用面雖廣,是食品、醫藥行業的基礎原料。但由於技術含量低,盈利水平可想而知。2000年以前,澱粉最高市場價格為1300元,而原料玉米的成本卻居高不下,加上澱粉廠工藝管道、設備能力不配套,始終無法滿負荷生產,導致其生產成本過高,榮華集團一直虧損經營。
在榮華上市公司榮華實業(600311)今年3月22日公布的2014年年報中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15億元,同比增長2.3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505.8萬元,同比下降614.62%。
而這樣的一個企業,曾是全國首批15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甘肅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武威市最大的民營企業。
被立案調查者並非集團實際控制人
年報中,公司表示,去年主營業務收入受到均價下跌和銷量上升的雙重影響,均價下降導致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減少2103.78萬元,銷量上升又使其增加2601.92萬元,兩相抵消後略有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榮華實業在3月23日為消除影響發布公告,「公司大股東榮華工貿因在調試生產過程中向騰格里沙漠排放汙水,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被立案調查,兩名直接責任人被拘留。榮華工貿被罰款300萬元,涉案生產項目被相關部門依法勒令停產。目前,留存的汙水已經運到汙水處理廠處理完畢,待專家評估論證後,對該處沙漠進行後續治理。」同時,公告還稱「榮華工貿是公司第一大股東,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其餘涉案人員及涉案項目均與公司沒有關係。」
但是,按榮華實業的公開信息,實際上被立案調查的是榮華工貿的法人代表、榮華實業董事長劉永,而非榮華系實際控制人張嚴德。
同樣,榮華工貿的主營業務是「黃金礦石的開採、加工與銷售」,其稱「涉案項目均與公司沒有關係」貌似合理,但實際上,此次違法排汙事件中牽扯到的相關「涉案項目」均出自榮華旗下關聯公司,澱粉廠、水泥廠、燃煤廠等,這些關聯項目又均是被張嚴德所實際控制。
榮華工貿如何空手套白狼
對於榮華公司的劣質資產,媒體早有報導。2007年3月,上海證券報報導稱,榮華公司背負巨大債務無力償還、拖欠員工工資押金、募集資金被掏空、劣質資產無法產生效應、虛假盈利的最大來源已遭變賣。
1998年,榮華業務難以為繼,根本無力償還上述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的高達4億元貸款,張嚴德一籌莫展。不過很快,他就從當時盛行的股份制改造中發現了機會,拋出了上市融資方案。該金融機構似乎又看到了榮華活過來的希望,於是繼續貸款3億多元助其上市。
而武威當時發生的一件事,最終直接促成榮華實業上市。
早在1994年至1996年,武威地區行署(現武威市政府)發行地方經濟建設債券,1996年、1997年債券陸續到期,本息合計1.8億元。但無力兌付。
按照張嚴德的說法,榮華以企業名義向銀行貸款1.8億元,替政府償付了債券。
記者在調查中,從有關銀行的文件中也看到了因此轉到榮華名下的貸款。
2001年,榮華實業上市。2003年,政府將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作價2.29億元,衝抵了所欠榮華的債務(時隔多年,代付款本息合計2.25億元),控股權轉至榮華工貿的名下。
這一次,當地政府做了樁「借雞下蛋」的無本買賣。借榮華集團名下的澱粉廠,包裝成國有企業上市,再通過股權轉讓,抹平因違反人民銀行規定發行經濟債券造成的財政「窟窿」。榮華工貿用銀行貸款幫政府買單,換來旗下劣質資產上市,融得6.6億元資金,並充當了大股東。
有人歡喜有人愁。2001年榮華實業上市,上述金融機構為「榮華系」公司已發放貸款本金8.65億元,列所屬全國金融系統貸款「十大戶」名單。而榮華實業上市後,並未償還該金融機構的貸款本金,直接導致2001年年末該機構的整個班子被撤換,原負責人張某被有關部門調查,武威市人民銀行兩位正、副行長也因此受牽連被撤換。
榮華早已資不抵債
在工商登記的意義上,榮華工貿其實就是榮華集團。根據榮華實業《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及以資抵債報告書》,截至2005年12月31日,榮華工貿資產總額為13.21億元,負債總額6.91億元,淨資產6.3億元。
榮華工貿主要包括兩類資產,一股權(含上市公司榮華實業),二資產。2007年,其名下榮華實業的股權已全部被司法輪候凍結;榮華味精作為榮華工貿控制的最重要的非上市公司也已徹底完結。
資產方面,根據榮華實業《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中所說,「榮華工貿及榮華味精除上述抵債資產(即20萬噸玉米澱粉生產線,附帶6000萬元銀行債務;和18萬噸複合肥生產線)外,大部分已抵押給債權人。」
2006年,由於第一、第二大股東股權被多家法院輪候凍結無法送股,榮華實業推出了10轉7的股改方案,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資本公積金轉增方式完成了股改;又由於上市公司帳上空有1.71億元淨利潤,但資金奇缺,大股東沒法用股利現金清欠,自身資金也十分匱乏,因此用「以資抵債」方式,拿出20萬噸澱粉生產線、18萬噸複合肥生產線,作價1.23億元,抵償了2.8億元全部佔用(榮華工貿及榮華味精的全部非經營性佔用,以及部分經營性佔用)的一部分。
完成了股改的榮華實業,有了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盼頭,張嚴德成為名副其實的最大受益人。
畢竟8位非流通股股東,7位都受他的實際控制。以最近交易日收盤價計算的這些股權市值高達四五億元,這就是張嚴德不惜一切掩蓋企業真相的最大動力。
榮華工貿
累計排放
不達標中水
27.17萬噸
樹木綠化灌溉
18.79萬噸
8.37萬噸
通過暗管
排入沙漠腹地
汙水坑塘23處
汙染面積266畝
榮華工貿去年營業收入2.15億元
同比
增長
2.37%
本文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