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的歷史並不算長,還不到200年,但直到現在相聲行業的江湖氣息還是比較重,很多舊傳統依舊保持,比如拜師學藝。相聲演員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師承,彼此見到只要提到師父師爺,就能論資排輩互相稱呼。
大多數相聲演員都是跟師父學會相聲的,但相聲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除師父之外如果還想跟其他人學習技巧,由於按照行規不能再拜其他人,就只能以義父義子這樣的形式存在。因此有些相聲演員既有自己的師父,也有自己的義父,或者說乾爹。
比如高曉攀、王聲、陳寒柏等人,就曾拜師勝傑為義父,舉行專門的儀式。
相聲拜師的唯一性
拜師這件事,在相聲行內曾經非常嚴格。那還是在舊社會,拜師儀式舉行得比較正式,儀式感非常強,不僅師父師娘在座,還要請到專門的引師、保師和代師,現場籤訂比較嚴苛的師徒合同,作出相關規定,徒弟必須一一遵守。
建國之後舊傳統逐漸拋開,但師承關係還是繼續保留,直到本世紀以來德雲社等相聲班社走紅之後,很多相聲傳統包括拜師儀式在內開始恢復,因此這些年相聲拜師儀式時常進行,顯得十分熱鬧。
不過拜師這件事具有唯一性,一個相聲演員拜一位相聲演員為師之後,就沒有辦法再改拜其他人為師,即使師父去世也是如此。
這樣的規定,並不影響徒弟向除師父之外的演員學藝,因此在相聲行內有「一處投師,百處學藝」的說法。
一個演員拜師之後,除了向師父學習能耐,也可以向更多前輩或平輩甚至晚輩學習,不斷增長本事。比如張壽臣就曾向平輩藝人學習作品,馬季拜師侯寶林之後,也同時向郭啟儒、劉寶瑞等人虛心請教。
師勝傑只比義子陳寒柏大四歲
向別人學習基本不耽誤,但如果還因為想更多學習或者關係更為親密,迫於行業規定無法再行拜師,就可以拜其為義父進行學習。
義父義子的關係可以與師父徒弟的關係並存,一個演員只能拜一位師父,卻可以拜多位義父,向更多人學習能耐。
近年來收義子儀式舉辦比較隆重的,是2012年師勝傑收高曉攀和陳寒柏。當天正好是父親節,儀式在北京的國貿三期酒店舉行,師勝傑夫妻出席,常寶華、李國盛等多位相聲演員一起見證。
按理說陳寒柏比師勝傑只小4歲,但20多年來一直管師勝傑叫乾爹,他們是以輩分和從藝時間來論的。師勝傑之所以考慮收陳寒柏,也是因為陳寒柏的師父侯耀文去世五年,而侯耀文又是師勝傑的多年好友。
而高曉攀與師勝傑一起演出十分投緣,經過廣泛調查,師勝傑決定收他,高曉攀的師父馮春嶺也長期不在北京。
那麼義子和徒弟有什麼區別嗎?對於師勝傑來說沒有區別,他說他會一碗水端平。
是否有利於相聲發展
對於當今社會的大部分觀眾來說,相聲界的師徒關係還比較容易接受,但對於義父義子這樣的關係,多少有些感覺彆扭,認為封建性有些強。
其實不管是師徒還是義父子關係,只要有利於相聲行業發展,讓相聲表演更好而不是更糟,就值得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