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利之所在,無所不趨」。「利益」這玩意兒具有萬有引力。打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就能清楚地看見第8頁上的一句名言:「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人們從事生產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動力。
不過,也應該同時注意一下「利」字的結構。不難發現「利」字的右邊有一把鋒利的屠刀。「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利益」也是萬惡之源。利益會把人搞得兩面三刀,笑裡藏刀。
利害相連,禍福為鄰。利益的二重性要求我們對利益做出認真的分析,把利益當一門學問來研究。社會學有一支利益社會學,法學有一支利益法學派。看透看穿了利益方能興利避害。
首先要認識利益的多樣性。由於人們的需求不同,素質不同,再加上社會關係的千差萬別,利益也表現出多樣性、多層次。按照利益主體的範圍上劃分,有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從社會層次劃分,有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階級階層利益。從利益實現過程和時間的角度看,有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別;從利益內容的角度區分,有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之別。按理,對這些各不相同的利益都應當兼顧。各級領導的水平也就顯示在對利益的兼顧上。可是,兼顧不是平均主義,不能都是你半斤,他八兩。兼顧有輕有重,有多有少。因此,領導尤其要學會彈鋼琴,用高低、快慢奏出讓大多數人認為優美的樂章。
其次,不管是白領、藍領,還是什麼領,都要懂得利益除了有上述的幾種分類以外,還有一種依法律和道德作為準繩來衡量,在利益的性質上更應當區分出正當利益與不正當利益兩大類。這一區分很重要。它告訴我們:人不可惟利是圖,不可損人利己,不可損公肥私。對正當利益拿進來正大光明,不燙手,對不正當利益千萬不可伸手。按解放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的說法是,「伸手必被捉」。一年多來,被捉進去的二十多個省部級的人犯和犯人,就是因為他們伸手攫取了不正當利益。黃廷堅在一首詩中嚴正指出:「利慾薰心,隨人翕張。」其實,利慾薰心的人豈止是「隨人翕張」,更嚴重的是,不正當利益之「利」,令那些作起報告來調子高又高的、智商也並不低的人「智昏」。智商用錯了地方,就變成了「智昏」。
第三,要處理「義」與「利」的關係。上面提到過「精神利益」,因為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是人與獸的根本區別。人不能只知道鼻子下邊有張嘴,會吃會喝,還要知道鼻子上邊有個大腦皮層,有120億腦細胞在跳動。人不能辜負了這120億腦細胞,要講義。漢代的王充說過:「利義相伐,正邪相反。」社會利益既有相容性,又有排他性。講究互利、讓利的「義」能增強相容性,減少排他性。社會要以人為本,人要以社會為本。人與社會互為本,才是大寫的「義」。古人云:「義鳥飛百家」。講義的鳥飛到哪裡都有人餵它。講義的人走到哪裡都受歡迎。「義動君子,利動小人」。廖承志在給蔣經國的信上講:「計利當計天下利。」意味深長。元代的馬致遠在《夜行船?撥不斷》裡寫道:「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意思是不追名逐利,就會少糾纏,少煩惱。我再加一句:少煩惱則多長壽。
當然,精神的更高境界是為了民眾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乃至寶貴的生命。比如我們所敬仰的先烈。他們是義利觀的光輝典範。
專欄<<<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