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3日 15: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居淵
字號內容摘要:一篇被遺忘的經學史講義?筵陳居淵說起近代中國經學史的著作,一般都會提到皮錫瑞的《經學歷史》和劉師培的《經學教科書》,皮書是專著,劉著是講義。在他們之前還有另外一位著名學者,同樣對早期的中國經學史書寫作出過很大貢獻,他就是在1902年擔任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經史教習的浙江黃巖學者王舟瑤。王舟瑤編寫的《京師大學堂經學科講義》(以下簡稱《經學科講義》),即是為當時京師大學堂經學科學生講授中國經學史的教材。尤其是劉師培的《經學教科書》不但與《經學科講義》名稱上相似,在內容安排上也頗為一致,將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社會學思想貫穿於他的經學史研究。《經學科講義》作為中國晚清時期書寫中國經學史的首出作品,對推動近代以來中國經學史研究,自有其特定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關鍵詞:經學史;京師大學堂;舟瑤;學科講義;中國經學;劉師培;師範;研究;教科書;著作
作者簡介:
說起近代中國經學史的著作,一般都會提到皮錫瑞的《經學歷史》和劉師培的《經學教科書》,皮書是專著,劉著是講義。其實,劉、皮的著作雖然各具特色,但都不是近代最早的經學史著作。在他們之前還有另外一位著名學者,同樣對早期的中國經學史書寫作出過很大貢獻,他就是在1902年擔任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經史教習的浙江黃巖學者王舟瑤。
王舟瑤(1858—1925),字星垣,一字玫伯,號默庵潛園、牆東居士,黃巖縣城天長街人。他少時在黃巖的九峰書院讀書,後入杭州詁經精舍學習,得到了著名漢學家俞樾的賞識。光緒二十八年(1902),受上海南洋公學聘,與蔡元培同教授特別班。這年,京師開辦大學堂,受聘為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經史教習。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大學。光緒二十四年創立,為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一,設有速成、預備兩科。速成科分仕學、師範兩館,預備科分政科及藝科,其中的經學一科就設立在師範館,共分為十一門:周易、尚書、毛詩、春秋左傳、春秋三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孟子,附理學。每一種經都有一個學門,例如「尚書門」、「毛詩門」等。在本科之外,還設有通儒院,大概相當於西方大學的研究院。事實上,當時所謂的經學科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僅僅是諸多功課中的一種,隸屬於文學科,而經學基本上也從專經研究改變為經學史的講授。王舟瑤編寫的《京師大學堂經學科講義》(以下簡稱《經學科講義》),即是為當時京師大學堂經學科學生講授中國經學史的教材。全篇兩萬字左右,分為「論讀經法」、「經學家法述」、「群經大義述」三部分。綜觀整篇講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第一,學習經學史是對現世社會的關懷。如作者在該篇講義的自序中說:「奮愛國之熱誠,明合群之公理,以德育為本、以智育體育為輔,共矢如傷之志,各成有用之材。」在「論讀經法」中,作者強調通經致用,認為讀經的目的首先是有益於心身,有關於國家。不必像清代乾嘉學者那樣皓首窮經而斤斤於名物制度的考據,而是把它當作中國古代價值理想的思想脈動來理解,從而為現實服務。
第二,學習經學史是為了變革與自強不息。如作者在該篇講義的「通變篇」與「自強篇」中一再強調變革之義。分別列舉了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英、美、法改革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來闡發《周易》所具有的改革涵義。同時,作者還認為經學史研究不僅需要借鑑西方的理論,而且還需要詮釋經典的當代價值,提倡新的研究中國經學史的方向和方法。
第三,為學習經學史提供了新的入門途徑。如作者在「論讀經法」中指出:《周易》是明天人之道之書,在十三經中最為精微。程頤《易傳》發揮人事,切於心身,深得孔子學《易》寡過之旨,所以學習《周易》應該先讀程書,而希望了解漢魏易學的,則可閱讀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尚書》是講政事之書,但是經文簡奧,須明訓詁,清人孫星衍的《尚書古今文疏證》可作參考。《詩經》可以陶冶性情,但是清人的《詩經》研究偏重名物訓詁的考證,很少有闡發詩中的興觀群怨之旨,其中值得一讀的是陳奐的《毛詩傳疏》,等等。
第四,以「專經為目,以時代為綱」的經學史研究。作者總結了歷代經學研究的成果,對每部經典歷史的編寫雖然只是舉大略而已,但是都從先秦一直敘述到清代,基本做到了舉要籍、明源流、辨得失、重考證,言簡意賅而無軒輊,頗便讀者了解。同時,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非常注重學術規範,每每詳加出處,對讀者來說有案可稽。
王舟瑤的《經學科講義》雖篇幅有限,但在當時不僅受到學生的歡迎,而且直接影響到皮錫瑞和劉師培的經學史寫作。尤其是劉師培的《經學教科書》不但與《經學科講義》名稱上相似,在內容安排上也頗為一致,將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社會學思想貫穿於他的經學史研究。所不同的是,《經學教科書》在《經學科講義》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工作。《經學科講義》作為中國晚清時期書寫中國經學史的首出作品,對推動近代以來中國經學史研究,自有其特定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