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很容易對自己說謊
真正決定我們的目標和行為的,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並非外部環境,而是自我認知。但自我認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說,我們認識自己,比認識別人更難。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總覺得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勝過別人,因為自己是不會和自己說謊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自我認知會受限於我們自己的視角。每個人的知識和觀念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這與我們的知識、經歷、性格和角色密不可分,可以說,這是一道相當複雜的人生難題。當我們關注到A,就可能會擄掠甚至完全忘掉B的存在;當我們有了足夠的知識,卻未必有足夠的智慧;我們經常受情緒左右,從而影響我們的判斷和選擇。人生的探索,其實就像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沒有智慧的房間是漆黑一片,如果說我們的理性智慧是光,那麼這光永遠無法照亮所有角落。
自我認知度高的人,並不意味著智慧比其他人高,能「照亮」的面積比別人更多,但他卻從容自如,更容易獲得安全感,也就是說,他對自己更「熟悉」。就像在自己的房間裡,就算沒有光,你也能大致了解身邊的物品在什麼位置,處於什麼狀態。而身處一個陌生的別人的房間裡,我們就陌生而慌亂。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經常是混亂的,破碎的。一是被時間打碎,因為我們不同的時間要面對不同的任務。早上我們可能覺得很陽光,到了中,我們就會變得很沮喪。年初的時候我們覺得很清醒,年中的時候又會很迷茫。二是會被生活的維度打散。每時每刻面臨不同的身體和心理需求,我們對自我的感受都會發生飄移。三是我們的知識和經驗本身就破碎,不系統,不連續,自然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自我認知。
我們的心理狀態會影響自我認知。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不了解自己,或自己的某些問題,而是出於某些原因拒絕正視自己。比如一個渴望婚姻的大齡青年,遇到一位條件優秀的男士,可能就會自我貶低,覺得配不上他。一個害怕婚姻破裂的家庭主婦,為了維持家庭完整,犧牲個人心靈成長的需要,並不意味著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因為,很多時候她需要把全部的心思集中在別人身上,所以對自己一無所知。患得患失、遭遇挫折、過度悲傷等都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
當然,如果我們出現了心理健康的問題,比如心理創傷、抑鬱症等,自我認知就會更加不完整,甚至出現重大偏頗。
目標和欲望也容易左右自我認知。如果一個人目標過高,很有可能就會因為要匹配得上這個目標而對自己的評估偏高。當我們說一個人狂妄自大,就是因為他欲望過高,從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相反,如果一個人只以滿足溫飽作為自己的生活的目標,那麼他顯然就容易覺得自己能力不濟,一無所長。
所以,了解自己並不那麼容易,我們需要方法,同樣也需要連續的、深層的思考。而連續思索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寫下自己的個人成長史。
所以方法是什麼呢?
寫一篇個人成長史。
注意,個人成長史不是自傳。因為自傳是純粹的文學作品,需要藝術化的雕琢,並不能夠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所說的個人成長史,是儘量還原重要的人生階段,並對選擇、方法和問題進行必要的思考。這個方式,曾經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對我有著重大的意義。那一次,我們全公司像開展一場運動一樣,從老闆到員工,所有的人都在梳理和呈現自己的成長史,並藉此來重建公司的價值觀。這場文化運動的主題叫「每個人的論語與聖經」,關鍵詞是「解釋」,也就是對過往的每一個記憶清晰的事件和人生節點,要思考當時的狀態下,到底是什麼支撐自己度過最困難的時刻,或者某件事情的成功,給了自己什麼樣的啟發。這個解釋,真的對認識我們自己非常有效,因為我們往往重「果」而不重「因」。而解釋,就是為了找出當時的因,這才是我們人生的底層驅動力。
那這個個人成長史應該怎麼寫呢?怎麼寫才不至於把文字寫成一本沒有結論的散文,或者沒有邏輯的漫談?
我歸納了幾個重點:
1.劃分人生階段
將自己的人生劃分為6個階段。這數字沒有特定含義,只是一個結構上的要求,如果確有必要分成8段或9段,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超過10段,每一個階段用一個重要的事件或者時間點來界定(用之開始或是結束)。第一個階段從出生開始,最後一個階段一直持續到當下。
2.羅列重要事件
每個階段裡找出10件對你影響重大的事件,這個數字也僅是一個結構上的要求而已。這些事件應該對你的價值觀、性格、生活軌跡、人際關係有比較大的影響。
我建議你關注這樣一些事件:生活狀態變化的轉折點、重大的失敗或意外、重要的決定、情感上衝擊很大的事件、重要的突破或成就,這些事件往往讓你記憶深刻。另外,這些事件多半與他人有關係,而這個人建議你給予重點關注,給予客觀的描述與評價。
羅列這60個事件可能就是個不小的挑戰,除了大段時間的要求,有的時候應該還需要努力回憶。有些事件,如果一些情節因記憶模糊而有所缺失,則需要去詢問他人。
3.分析事件價值
對事件的回憶和梳理,可以是功能性的分析,也可以有一定的文學性,帶著自己的文風,但無論什麼文風和筆觸,都應該力求寫實,不要虛構和轎飾。
在每一個重要事件的後面,你都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這個事件給你帶來了哪些認知上的變化?
2)這個事件給你帶來了哪些情感上的衝擊或影響?
3)這個事件和現在的你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說,事件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內容上沒有太多限制和要求,每人都有權利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寫自己的個人史,對自己的選擇進行歸因,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解釋。但是,我建議你在自由揮灑、不加拘束的情況下,不要忘記堅持這個基本結構:
6個階段——每個階段10件事——每件事情3個問題
這樣寫出來的內容才能是「有用」的。你願意每個問題隨便回答下,或者詳細地寫都可以。要花多少時間,要寫多少,都由自己決定。
4. 找到精神支點
在完成人生階段的劃分,重要時間的梳理和分析之後,個人成長史最終應該達成明確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發現你的根本矛盾,找到你的價值觀。經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對自己的人生底色、性格特徵、成長軌跡、職業目標等進行提煉和歸納。最重要的,是明確阻礙自己發展的根本因素,並能夠在後續的時間保持清醒,堅持自己的定位,改進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
戰略就是對人生的解釋
書寫個人成長史是一份艱巨的「作業」,這個作業你有可能一氣呵成,也有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寫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碰到一些阻礙,會哭,會笑,會感慨,會慚愧。你可能需要他人幫助你回憶一些片段,所以,這並不是很容易完成的輕鬆任務,但是,我認為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必要,而且意義重大。
寫一些自己的歷史,通過回顧和反思,給自己一個沉澱的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清楚的交代。寫完之後,我們可以把它給別人看,也可以當作自己的私房話,反覆閱讀。記住一定要誠實,只有誠實,這份交代才有意義。
這個方法最終能達到什麼效果,對人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因人而異。有人的經歷比較平淡,波瀾不驚,當事人也不是個敏感的人,就不會對自己有太大的觸動;而有的人經歷了一些變故或苦難,或者重大挑戰,或者看到了一些很特別的事,這些故事就是推動他人生的重要力量。但是無論如何,這個過程對每個人都有價值。
首先,寫作過程中的思考對我們來說就已經非常受益,一邊寫一邊思考,一邊梳理一辯分析,能夠幫助我們看清很多以往忽略的,或者誤解的事實。
第二,寫完之後,整個人會有一種「覺醒」的感動,這種感動會持續影響自己很長時間。
第三,對一些問題或遺忘迴避的事件進行了描述和解釋,這種解釋其實是在探索整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找到人生的信仰,而信仰最大的現實意義,就是給自己帶來內心的安寧。
第四,會打開自己的格局,延伸思想的維度,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寬廣。因為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可能會看到自己不同階段所處的歷史和社會環境,這就能幫助我們跳出思維的局限,從而擁有更寬的視角,更深的洞察力。
所以,我們說的個人戰略,起點就在於自我認知,就是對身處當下社會的那個我,進行一次嚴肅而認真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