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5日,遠徵軍慘敗,日軍56師團尾隨追擊進逼怒江,眼看就要衝過惠通橋,在此危急關頭,惠通橋在巨大的爆炸聲中轟然倒塌。
經過一些作家、抗戰史研究學者的渲染和宣傳,第24工兵營營長張祖武被封為了炸掉惠通橋挽救中國的「英雄」。
而炸掉惠通橋亦被抗戰史研究學者們稱為:「一分鐘改變抗戰歷史。」這個讚譽,一點都不誇張。但是,張祖武擔不起。
經過多人的「努力」,張祖武已經被塑造成一個悲情的英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國之魂》的作者鄧閒在書中就言之鑿鑿,指責有人搶張祖武功勞:「不料在榮譽面前又有許多人站出來邀功。個個都是充足的理由和過硬的後臺。於是這個功勞幾經輾轉,先是被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將軍摘得,後來又被另一位軍銜更高的蕭毅肅將軍奪走。新聞記者不辨是非,只管攝下功臣的大幅照片到處宣傳,張營長從此銷聲匿跡。」
2015年7月,廣東財政大學教授林文悄亦在《南方都市報》發文稱:「五個國軍將領因事先有過謀劃炸橋而獲得國民政府雲麾勳章和嘉獎,他們是林蔚、蕭毅肅、馬崇六、李志鵬、俞飛鵬。而粉粹56師團夢想的直接炸橋者、工兵24營營長張祖武卻長期被人遺忘。」
不好意思,被授勳記功的至少有6個人,他們是林蔚、蕭毅肅,被授予三等雲麾勳章;馬崇六、邢正詩、張祖武記大功一次,張祖武之第24工兵營還獲得1萬元獎勵。看看清楚,有功人員中包括張祖武,沒人搶他功勞。
或者有人說張祖武功勞巨大,應該被授勳,他沒被授勳就是被搶功了。
關於這個事,著名抗戰史研究學者戈叔亞在他的文章中有暗示。戈叔亞在文章中列出一枚紀念章:「這是陸軍獨立工兵第二十四營營長張祖武於民國三十一年五月五日炸毀惠通橋,阻敵於西岸而專門製作的紀念章,目前僅發現這一枚,當屬反映滇西抗戰的珍貴文物,歷史的見證。」並言之鑿鑿是張祖武炸毀了惠通橋。
在這個基礎上,有人撰文稱,此紀念章是因為張祖武未能授勳,心中不忿,所以自己製造,發給全營官兵作為紀念。如果此言屬實,那想要搶功的就是張祖武本人了。
既然作家和學者們都認為張祖武被搶功了。那就得搞清楚張祖武到底有什麼功勞?
惠通橋,確實是第24工兵營所炸。但是不是張祖武下令,未必!
別的不說,就說張祖武在炸橋後的表現。戈叔亞在文章中所引用史料——李國屏所寫的《張營長炸橋阻敵》一文說的很清楚了:「張營長見任務完成,即令全營撤回保山。因公路被敵人毀壞嚴重,車輛堵塞,張營長即率部分官兵徒步20來個小時,於次日上午10日到達保山。經清點,我營傷亡、走失約三分之一。」
一段話一看就明白了,橋一炸,第24工兵營就跑了,而且連車都不要了,是棄車逃命。而且在沒有敵情的情況下,傷亡、走失了約三分之一,可見非常之狼狽。
當時是什麼情況?除了66軍的潰兵外,我趕到之援軍僅不足兩排兵力,而日軍已虎視眈眈,準備強渡怒江,如此危急關頭,張祖武沒有留下來抗擊日寇渡江,或協助這不到兩個排的步兵修築防禦工事,反而溜之大吉。
為了吹捧張祖武,更有甚者,有的文章為說張祖武有三大功勞,其中第三條就是奉命炸了大漢奸汪精衛的墳。
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汪精衛墳被炸一事史料多的很。
1946年1月,南京衛戍部隊74軍副軍長邱維達參加了炸墳的會議。出席者有南京市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南京憲兵司令張鎮和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何應欽主持會議。會上指定由74軍派工兵部隊炸墳,執行命令的是74軍51師工兵營長李東陽。跟張祖武毛關係沒有。
而張祖武之子張定白回憶:其父張祖武早在1945年就解甲歸田了。
張祖武怎麼可能奉命去炸汪精衛的墳?整天胡編亂造,不知羞恥。
前面說了,被授勳記功的至少有6人,可文章中只列出了5個,還有一個是誰?
還有一個就是惠通橋之戰真正的英雄,在所有授勳記功人員中排名第一。
被遺忘的不是被作家、學者誇大功績的張祖武,而是6人中排名第一的首功人員,他才是真正被遺忘的。
有何為證?請看下方。
上面寫的是「滇西惠通橋抗日之役」,「雲麾甲種一等勳章」。
除了這枚「一等雲麾勳章」,他還在此役獲得「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一枚,並記大功一次。
「一等雲麾勳章」,「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記大功一次。所獲獎勵和榮譽遠遠超過文章中上述五人,這才是真正的首功人員。
他是誰?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