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饑荒:倆饅頭換一個老婆,不是段子,人命不如一個紅薯

2021-01-19 騰訊網

莫言·《檀香刑》:「都說人活一口氣,還不如說人活一口食兒」作為一個吃貨大國,中國人常常把吃掛在嘴邊,連互相打招呼的開場白都是「吃了嗎?」中國明明有很多不同文化,可為什麼我們偏偏對吃始終保持高度重視?小編認為這跟中國經歷過重大饑荒有關,縱觀古代史到近代史,中國總有那麼幾次饑荒搞得人餓死一片,就算有倖存的人那也是形如枯槁。

清朝「丁戊奇荒」

光緒年間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農民為了利益都不種糧食改種罌粟花,可偏巧1875年厄爾尼諾現象給我國華北地區帶來乾旱,讓不種糧食的農民更加沒有糧食。華北最開始糧食歉收的地區是山西。

山西人以為乾旱很快就會過去,可怕什麼就來什麼,乾旱持續到第二年還沒有緩解,山西人沒有吃的只能啃樹皮草根。1877年,華北乾旱不只是山西,還有直隸、山東、河南、陝西,這五個地方乾旱最嚴重,餓死了1300萬人。

飢餓的人們為了飽肚飢不擇食,把石頭磨成粉混合麵粉吞下去,還有吃「觀音土」的,觀音土吃下去會有一點飽腹感,但這種土遇水發漲,不要幾天就會「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吃土在飢餓面前算不了什麼了,1876年12月11日的 《申報》記載,饑民已經被逼得「鬻妻賣子」。

江南地區受災較小,江南士紳和官員接收了很多饑民,也多次親自到災區開設粥廠、施捨銀兩糧食、救助落難婦女兒童等等,救災人士裡出現了例如吳元炳、謝家福、李金鏞這樣的愛心人士,並且還有外國傳教士幫忙。

民國「河南大饑荒」

看過劉震雲小說《溫故1942》的人對1942年河南饑荒更能感同身受,1938年5月,蔣介石炸毀黃河花園口,導致黃河改道,河南1942年因黃河改道乾旱,之後又遭受蝗災,3000萬河南人活活挨餓,人們為了一口吃的僅兩饅頭就能把老婆給別人,這不是段子,在那個時候人命都可能比不過一個紅薯。

當時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沒有及時把災情上報給蔣介石,蔣介石還不知道河南災情有多嚴重,並且還向原本就饑荒的河南徵收軍糧,河南戰區的蔣鼎文、湯恩伯就從河南人手中搶走僅剩的糧食,並且強徵河南人治理黃河。

河南發生饑荒的時候,美國記者白修德剛好在河南,拍到了河南真實的照片,他看見路邊都是餓死的棄嬰還有骨瘦如柴的等死人,他把這些照片和《等待收成》的報導發表在《時代》周刊,全世界都被河南饑荒震驚了,蔣宋夫婦現在不知道河南的真相都不行了,蔣介石從照片裡看到狗站在路邊刨死屍被嚇得腿都一抖,這才重視起河南饑荒。

河南饑荒從1942年發生到1943年,由於官員欺上瞞下,沒有及時賑災,河南人口從3000萬銳減到2100多萬,有300多萬人餓死,其他的逃難到外地、病死、失蹤。

現在很多人都有挑食、浪費糧食的不良行為,這些人都是「飽漢不知餓漢飢」,我們雖然是吃飽了,但貧困地區的人和戰亂國家的人還吃不起飯,你們不想吃的糧食在他們眼裡就好比珍饈,吃一口說不定就用力氣多活一天。我們能吃得起飯,要感謝上天的恩賜,做到「光碟行動」,不要到吃不起飯的時候才後悔。

相關焦點

  • 1942年河南饑荒:兩饅頭能換個媳婦,並非段子,人命僅值幾個土豆
    而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就完全可以用「易子而食」來形容。當時兩個饅頭就能換一個老婆,一個紅薯就能把兒子賣了,由此可見,當年河南大饑荒到底有多麼可怕了。1937年,日軍已經不滿足於東北,想要將爪牙伸向整個中國。於是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以東北為據點,以北路為主要侵略方向進犯我國領土。彼時,我國已經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志之士都奔向了戰場,並奮力將日軍抵禦在淮河之北。
  • 老照片: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
    1942年河南鬧饑荒,有些本事的人們都做火車跑了;【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窮人們連飯都是吃不上,就連喝粥都是一種享受;【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孩子們遇到這種災難,簡直是太不幸了;【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農業大省卻沒糧,是天災還是人禍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飢餓的人們。那場災難給河南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凡是經歷過那次饑荒的老人,每當談起都心有餘悸。很多老人在當時看到了漫天飛舞的螞蚱,把禾苗都吃光了。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自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之後,黃泛區老百姓的生活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水深火熱來形容,那裡的人們要先後應對洪水、旱災、兵禍、蝗災、饑荒、瘟疫這些可怕的天災人禍。到了1942年,大饑荒已經從黃泛區蔓延到周邊各地,整個河南都成了人間煉獄。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蔣介石看後腿不由發抖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由張國立主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主要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42年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在發生災情初期,當時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沒有及時匯報,導致了饑荒的進一步擴大。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舊照:餓死300萬人,吃樹皮的孩子看著心疼
    現如今,健康飲食越來越流行,人間美味不可錯過,溫飽已不再是個難題,誰還能想到在78年前,饑荒席捲了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區,因饑荒而背井離鄉的人不在少數,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抗日時期的饑荒之一,據相關資料披露,饑荒導致了大約300萬人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則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大災害
  • 1942年的河南饑荒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天災還是人禍?原因令人心痛
    1942年的河南饑荒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天災還是人禍?不過在距今不到100年的年前的民國年間也曾經發生了悲慘的人吃人事件,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公元1942年,由於戰亂和饑荒的雙重壓迫使得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中原大地上更是哀鴻遍野,儘管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不過作為研究各家學說的筆者對此卻不能無動於衷!
  • 老照片再現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觸目驚心
    很多人都看過由張國立等一批老演員出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1942年,在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有39個縣災情最為嚴重。
  • 美國記者實拍影像:1942年河南饑荒真實場景,災民以樹葉草根充飢
    美國記者實拍影像:1942年河南饑荒真實場景,災民以樹葉草根充飢 原標題:美國記者實拍影像:1942年河南饑荒真實場景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把人餓到何種地步?只要能入口就能吃
    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意思就是一天三頓飯,一頓不吃都會感到很餓,現在我們的社會豐富多樣,各種美食都非常的多,完全不需要為食物發愁,但是,在1942年,河南曾經爆發了大饑荒,那場饑荒餓死了無數的人,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來看一看,河南爆發的那場饑荒。1942河南大饑荒:這才是餓!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老照片,看到最後忍不住落淚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後,又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人人在餓死的邊緣掙扎,與死神戰鬥。數百萬百姓被餓死,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這是一段無法迴避、無法忽略的悲痛歷史。
  • 河南人必須知道的事:1942年大饑荒死掉300萬人,還有誰記得?
    1942年中國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饑荒,整個河南餓殍千裡,民不聊生,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河南大饑荒是指1942年7月開始至1943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到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1942年,河南爆發嚴重的饑荒,李培基為何不上報?原因有三
    1942年,河南地區大面積爆發了嚴重的饑荒。而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為了解決饑荒,解救難民。他與一線戰鬥人士一起尋找解決災情的方法,不辭辛勞的私下走訪安撫人心,帶頭節約糧食,把食物讓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民。不論怎麼看他都是當代活雷鋒,人民心中的好官員。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小說的解釋是:站在領袖的位置上,他要考慮更大的事,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死。這些大事有:一、中國的同盟國地位問題。二、對日戰爭問題。三、國民黨內部、國民政府內部各派系的鬥爭。四、他與他的參謀長——美軍上將史迪威將軍,發生了嚴重的戰略上和個人間的矛盾,這牽涉到對華援助和蔣個人在美國的威信問題。  1942年,究竟是怎樣的國際國內形勢?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1942年河南大饑荒,國民黨極力掩蓋的真相,現場不忍直視
    1942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一名婦人將樹皮搗碎,在饑荒時期,河南糧食畝產只能達到15斤,其中有13斤要上繳,只能依靠樹皮過日子。
  • 《1942 飢餓中國》首發 記錄大饑荒史實
    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  我們提了「美麗中國」,再提這段歷史,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憶苦思甜」,也看到在苦難中表現出的人性光輝,一個民族面對災難的態度,蘊含了這個民族的希望。記者歷經半年多時間,走遍河南全省尋訪,並沿著隴海鐵路線,重走了災民逃荒路。3000多裡重訪之路,記者採訪了200餘位事件親歷者,書中收錄了20餘位親歷者的講述和近50張目擊者照片,最大程度上還原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今年11月初,該系列紀實報導由中華書局編輯成書。
  • 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饑荒與天災人禍:上
    河南大饑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發生在中國的饑荒之一。這場大饑荒的範圍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安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抗日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大約150萬人死於飢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
  • 1942年饑荒的悲慘景象,真實照片看著令人心痛
    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災,兩季農作物絕收,之後又有蝗災肆虐,導致全省110個縣饑荒遍野。1942年大饑荒真實照片據不完全統計,當時1000萬人口的河南省,至少餓死300萬,沿隴海線逃荒的有300萬,沿途餓死、病死、凍死、扒火車摔死的更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