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都說人活一口氣,還不如說人活一口食兒」作為一個吃貨大國,中國人常常把吃掛在嘴邊,連互相打招呼的開場白都是「吃了嗎?」中國明明有很多不同文化,可為什麼我們偏偏對吃始終保持高度重視?小編認為這跟中國經歷過重大饑荒有關,縱觀古代史到近代史,中國總有那麼幾次饑荒搞得人餓死一片,就算有倖存的人那也是形如枯槁。
清朝「丁戊奇荒」
光緒年間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農民為了利益都不種糧食改種罌粟花,可偏巧1875年厄爾尼諾現象給我國華北地區帶來乾旱,讓不種糧食的農民更加沒有糧食。華北最開始糧食歉收的地區是山西。
山西人以為乾旱很快就會過去,可怕什麼就來什麼,乾旱持續到第二年還沒有緩解,山西人沒有吃的只能啃樹皮草根。1877年,華北乾旱不只是山西,還有直隸、山東、河南、陝西,這五個地方乾旱最嚴重,餓死了1300萬人。
飢餓的人們為了飽肚飢不擇食,把石頭磨成粉混合麵粉吞下去,還有吃「觀音土」的,觀音土吃下去會有一點飽腹感,但這種土遇水發漲,不要幾天就會「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吃土在飢餓面前算不了什麼了,1876年12月11日的 《申報》記載,饑民已經被逼得「鬻妻賣子」。
江南地區受災較小,江南士紳和官員接收了很多饑民,也多次親自到災區開設粥廠、施捨銀兩糧食、救助落難婦女兒童等等,救災人士裡出現了例如吳元炳、謝家福、李金鏞這樣的愛心人士,並且還有外國傳教士幫忙。
民國「河南大饑荒」
看過劉震雲小說《溫故1942》的人對1942年河南饑荒更能感同身受,1938年5月,蔣介石炸毀黃河花園口,導致黃河改道,河南1942年因黃河改道乾旱,之後又遭受蝗災,3000萬河南人活活挨餓,人們為了一口吃的僅兩饅頭就能把老婆給別人,這不是段子,在那個時候人命都可能比不過一個紅薯。
當時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沒有及時把災情上報給蔣介石,蔣介石還不知道河南災情有多嚴重,並且還向原本就饑荒的河南徵收軍糧,河南戰區的蔣鼎文、湯恩伯就從河南人手中搶走僅剩的糧食,並且強徵河南人治理黃河。
河南發生饑荒的時候,美國記者白修德剛好在河南,拍到了河南真實的照片,他看見路邊都是餓死的棄嬰還有骨瘦如柴的等死人,他把這些照片和《等待收成》的報導發表在《時代》周刊,全世界都被河南饑荒震驚了,蔣宋夫婦現在不知道河南的真相都不行了,蔣介石從照片裡看到狗站在路邊刨死屍被嚇得腿都一抖,這才重視起河南饑荒。
河南饑荒從1942年發生到1943年,由於官員欺上瞞下,沒有及時賑災,河南人口從3000萬銳減到2100多萬,有300多萬人餓死,其他的逃難到外地、病死、失蹤。
現在很多人都有挑食、浪費糧食的不良行為,這些人都是「飽漢不知餓漢飢」,我們雖然是吃飽了,但貧困地區的人和戰亂國家的人還吃不起飯,你們不想吃的糧食在他們眼裡就好比珍饈,吃一口說不定就用力氣多活一天。我們能吃得起飯,要感謝上天的恩賜,做到「光碟行動」,不要到吃不起飯的時候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