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期,宋國將楚國過境的使者殺害,有違「不斬來使」的慣例,以至於楚莊王暴怒,率兵壓境,圍困宋國首都,致使宋國都城內幾乎彈盡糧絕。宋王為解圍城之急,派刺客華元闖入了楚國大元帥子反的營帳,並聲稱,就算是「易子而食」,宋國也決不投降。
所謂易子而食,指的是將互相的兒子交換吃掉,一方面在親情人倫上讓人好過一點,一方面也由此賴以充飢。這個成語到了現在,已經引申成為用以形容災荒十分嚴重,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
而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就完全可以用「易子而食」來形容。當時兩個饅頭就能換一個老婆,一個紅薯就能把兒子賣了,由此可見,當年河南大饑荒到底有多麼可怕了。
1937年,日軍已經不滿足於東北,想要將爪牙伸向整個中國。於是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以東北為據點,以北路為主要侵略方向進犯我國領土。彼時,我國已經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志之士都奔向了戰場,並奮力將日軍抵禦在淮河之北。
到了1941年的時候,在以河南為主的中原地區,我國與侵略者暫時形成了拉鋸之態,4年的戰爭中,河南大地飽受戰火凌虐,同時,上百萬軍隊駐紮於河南省內,本著「就地取材減少浪費」的原則,國軍與日軍都開始對河南百姓進行橫徵暴斂。
同時,在河南又發生了一場空前的旱災,在莊稼最需要雨水的時候,老天卻一連幾個月不下雨,致使百姓顆粒無收,同時又要繳糧給國軍和日軍,還要提防戰火的侵襲,一旦日軍攻來,百姓就必須放棄自己的土地,向西南方向逃命。
彼時因為糧食緊缺,糧食價格瞬間上漲了20倍,人們買糧花光了錢財,沿途人們只能吃樹根樹皮和草,到了冬天時各家都上山砍柴生火取暖,加上乾旱,以至於河南大地幾無完好之野。
而當時新上任的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將災情上報給蔣介石,致使蔣介石對河南情況作出了誤判,繼續在河南地方維持大量兵力,而軍糧自然還是取自當地,更是讓河南子災情雪上加霜。
於是,一大部分人就在1941年的冬天餓死冷死了,結果過了春到了1942年時,天公還是不作美,依然是一個乾旱的年景,因為山野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同時還出現了一場蝗災,一時之間連山上都沒東西可吃了。
直到1942年6月份,蔣介石才得知河南災情極其嚴重,於是開始進行賑災事宜。但是彼時中國已經滿目瘡痍,賑災的錢款又被地方盤剝不少,以至於真正用來救助災民的糧食和錢款少得可憐。
加上日軍攻勢愈猛,災民也愈發之多,根據當時《河南民國日報》的報導,總計超過了1200萬人需要救濟,這根本不是當時的國民政府能夠負擔得起的。因此,在1942年冬天時,人們將所有的存糧徹底吃空,山上也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填肚子,人們在饑寒交迫之中死去,到處都是餓得皮包骨的屍體。
好不容易撐過了冬天,到了1943年春時,人們已經只能吃觀音土之類的東西來填肚子了。為了生存,很多父母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孩子,就為了換幾個土豆;為了兩個饅頭,丈夫就可以將自己的妻子賣掉……
當時那是真正的哀鴻遍野,根據當時的記錄來看,僅僅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8萬人,逃荒人數達到了152萬人,但是這個數字,河南各縣當地官員上報的數字,當時他們為了不被免職,因此上報數字的真實性根本不可信。
而在賑濟委員會委員張光嗣的實際統計中,僅僅河南29縣的死亡人口就達到了近150萬人,300萬人逃離河南,更別提整個中原地區了。
而造成這一切的,有外敵的入侵,天不時地不利的因素,還有國民政府官僚的貪贓枉法,最終導致了1942河南大饑荒,千萬中國同胞蒙難,令人扼腕痛惜!
河南大饑荒無疑是我國的民族之殤,百萬同胞死於飢餓與寒冷之下,而這段慘烈的歷史,也被記載在 了《1942:河南大饑荒》一書當中,用文字和史實告訴我們,那個艱苦的年代,和日本的暴行。
這本書原價158元,現價只需要88元,如果對這段歷史感興趣,不妨入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