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本章節篇幅略長。因涉及哲學、心理學內容,文字部分較為晦澀,適合找一個安靜的時間慢慢閱讀本篇。
近代以來,佔星逐漸地開始從預測學走向心理學領域,成為人們了解自我探尋自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而這又讓人不禁感到好奇,心理學裡又是如何看待佔星的呢?佔星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究竟是如何被深受唯物主義洗腦的現代人所接受的?也許從心理學裡,我們可以一瞥它對佔星給出的回答。
我所能體悟的,只有那些真正被我活出來的道理。
——克爾凱郭爾
懷特在他的著作《人類下一步的發展》一書中指出,西方的學術傳統已經顯現所謂的「解離」傾向。這個詞的意思是:從柏拉圖、 聖保羅的時代演進至20世紀,西方人一直在用頭腦指揮行為,並藉由對大自然的研究來運作。當他面對眼前的經驗產生自發行為反應時,不可避免地會顯現身與心、自我與自然、心智與直覺之間的解離,而且呈現在知識、宗教、政治和經濟等各個層面。只有一些詩人、神秘主義者和社會邊緣人沒有受到這股潮流的限制。這種解離傾嚮導致了西方文化的瓦解,你可以從世界大戰、目前的生態危機以及越來越嚴重的精神和心理問題看出這個現象。懷特繼續說道:
如果整個自然界本是一個不斷在轉化和發展的巨大系統,那麼試圖把任何一個部分孤立出來,都勢必導致失敗。尤其是把人視為一個與客觀的自然領域分隔開來的主體,特別會令他對自己獨有的生命形式視而不見。人只有透過從個人經驗獲得的主觀知識來觀察整個有機自然界,才能徹底了解自己,而這會帶來一種嶄新的自我接納態度,一種奠基於智慧的天真。如此一來,帶有偏見的傳統道德觀,就會轉化成生命發展上面的正向態度..........
懷特同時指出,從希臘時代以降,思想家大致分成兩個陣營, 亦即所謂的原子論者和整合論者,但是他們對彼此的互補見解都不太能接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這兩種觀點多少都會用到, 但整合觀當然比較能讓我們了解有機生物界的整個系統。如同懷特所言,整合觀(對形式和基本模式的覺知)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提供給我們無可反駁的事實,讓我們看見大自然以及每樣事物背後的基本模式。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和哲人,也提出了這種自相矛盾的生命觀帶來的問題。心理學家羅洛•梅曾經說過:「存在主義試圖藉由打破主客觀之間的鴻溝,來理解人類本身。從文藝復興運動以降,西方心智一直在承受這種分歧所導致的困擾。」存在主義思想家發現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理解途徑,一是神秘主義者的整合觀,二是從局部去分析問題。蓋布裡奧•馬塞爾(Gabriel Marcel)曾經指出,存在本身是無法被解釋的,你必須去體悟它,才能產生真正的了悟。法國哲學家巴斯可也否認宇宙和人類可以藉由理性分析來了解,他認為透視事物核心的奧秘,才是了解人和宇宙的關鍵所在。馬塞爾和巴斯可指的就是今日所謂的整合觀,讓我在此闡明一下這兩種讓西方人解離及過於強調智力的思想途徑。
古代神秘主義傳統(現代心理治療技法的前身)告訴我們:人類的意識之所以會受限,是以武斷思想作繭自縛之故。研究一下西方文明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希臘對科學及理性的強調乃是文化發展上的一個轉折點。那個時代人類對自身及宇宙的認識有了巨大進展,但希臘文化帶來的貢獻不只是對自然律的發現,同時也延伸至對個人內在生活及成長的認識。希臘哲學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哲學」這個字的意思則是「愛智慧」。對希臘人而言,科學不只是搜集一堆數據,藉此來獲得一些發現,而是對生命和大自然底層的核心真理做出系統式研究,並試圖去發現生命本身的宇宙法則。對希臘人來說,理性不僅僅是計算機般的邏輯計算,也是奠基於優雅及平衡法則之上的整合分析與直觀認識。
許多現代科學家仍然相信,最融通的理論必定是最優雅,最能帶來美感,而且是最單純的。但許多科學家已經忘記了這份理想;他們由於過度強調理性分析,而忽略了融通的真理。若想發展真正的科學精神,就要儘量避免把自己的期待、欲望和成見強加在他人的思想上面,如此人類的性靈才能自由地成長,臻於成熟。大部分的科學家,包括心理學家在內,都限制了對自己、人類及其潛力的觀點。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心智外面築起一道牆時,其實並不能影響牆外的世界,而只會阻礙自己看到外界的真相,甚至扭曲了整個生命結構。透過分類和設限來了解生命,而且是奠基於思想上的偏見和情緒上的預設,只可能為自己帶來局限;事實上不論我們說了什麼,真相仍然是真相。我們的教育機構或許可以從鈴木(鈴木大拙)禪師那裡學到有益的功課:
「初心」乃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心,它是一顆空寂而準備好去接受的心。如果我們的心是空的,它就能隨時準備好去接受, 對一切抱持開放態度。初學者的心中充滿著各種可能性,老手 的心卻沒有多少可能性……初學者的心中沒有「我已經達成了!」之類的念頭,這些自我中心思想只會限制住我們廣大無邊的本性。當我們的心沒有任何成就欲或私慾時,我們就是真正的初學者,如此才能真的學到一些東西。
人的智力主要是用來操縱外在世界的,自從理性主義在歐洲登基之後,我們很清楚地看見西方科學及科技的蓬勃發展,同時也發現唯物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並沒有促使我們對人產生更多了解。直到近年來,理性和智力才跟主觀經驗的感受及直覺達成平衡。所幸某些心理學支派已經開始試圖了解人的內在本質。理性分析既不能證實也無法駁斥哲學及宗教對生命根本議題的看法,這些看法是每個人心理結構的基礎。實證哲學可能是這種分析途徑最極端的示現,它以最徹底的抽象思考作為目標,卻不具備太大的意義,但意義才是人所需要的;了解人對意義的需求,才能帶來心理上的健康和圓滿感。意義產生於內在而非外在,因此分析途徑永遠無法滿足人的這份最深的需求。
心理學家威爾森•馮•度山(WilsonVenDusen)也表達過同樣的想法:
當世界不再被視為物理學家眼中的抽象或客觀宇宙——一種完全非個人性的世界,生命才可能變得更合理。物理學家以便捷的方式把世界看成一種概念性結構,但是就個人的心理而言,這種看法卻大錯特錯了。個人的內心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熟知的,不過這個世界只能以個人的主觀意義來加以描述。當我入睡時,這個世界就關閉了,當我感到乏味時,世界的時間也跟著減緩下來;當我有興趣投入時,世界會跟著加快速度……人生活的世界本來就是個人性的世界譬如閃電和雷鳴對我而言是美妙無比的,但它們對你而言是否另有意義呢?客觀的、非個人性的閃電和雷鳴,又代表什麼呢?這些都只是被報導的事件罷了,因此對個人世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沒有人會真的關注非個人性的客觀世界。
法國生物學家與人類學者德日進,也質疑過所謂的「客觀」知識的有效性:
所謂的真理只是整體宇宙與其細部的關係。我們為什麼會懷疑或低估這個整體?只因為我們自己是觀察者嗎?我們不斷地聽到人類本是宇宙中心之類的觀點,但這種觀點與客觀現實是相左的。事實上這種界分根本不存在,人類的真相就是宇宙的真相;換句話說,真相只有一個。
德日進說過的這段話提供了簡明扼要的理論。這種人和宇宙乃是一個整體的觀點,證實了傳統以地球為中心的佔星學的有效性,也證明了古代作者提出過的小宇宙與大宇宙相關的觀點。
為了闡明人類為何過度偏重客觀性,我們必須把榮格的人格 理論也提出來探討一下。根據榮格的觀點,人類的認知有四種方式,榮格稱其為四種基本精神作用力:思想、感受、知覺以及直覺。思想與知覺可以分成一組來看,因為分析思維本是奠基於感官知覺到的外在信息。直覺與感受也可以列為一組,因為這些作用力是從個人內在產生的,並不完全受社會文化所局限。此外藉由直覺和感受獲得的知識多半是直觀和個人性的,換言之,是無法被客觀證實的。(由於這四種作用力可以分成兩組不同的認知方式,所以我將釆用思想和直覺這兩個詞來做區分。)思想這種作用力是藉由系統式分類以及對事實的辨認而運作的,同時還得仰賴我們所釆用的邏輯模式(不同的人當然會有不同的邏輯)。直覺卻涉及一個人當下的洞見,以及對眼前系統的運作的覺察。直覺指的就是人的直觀力,它能超越、穿透或繞過較為遲緩的邏輯分析。現代科學之所以徹底忽略人類的直覺作用,或許是因為科學假定直覺只是一種受個人感覺所左右的偏見,但直覺其實是一種極為清明的洞見,感覺則是從含糊的潛意識裡產生的作用力。直覺和人的審美能力息息相關,因為偉大的藝術作品所呈現的秩序及和諧性,是不需要藉助理性分析就能洞察到的。藝術語言比客觀理論或數學更接近人類的直觀本質,猶如懷特在《對形式的強調》一書中所言:
以非語言形式呈現出來的直覺,比語文和數學系統所能領略的事物的範疇要寬廣得多。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也描述過他對直覺的偏好:「我渴望以繪畫的形式來摩擬大自然的展現方式。」若想建構一種描述人和人的經驗的心理學,就必須運用到直覺,誠如心理學家度山所言:「有人若是主張小說家、詩人或音樂家比心理學家運用的語言更接近人類經驗的本質,我是不反對的。」我們應該在這段話之外再加上一句話,那就是佔星學的象徵語言比心理學家的語言更接近人類的本質。
為了了解直覺的運作機能,我們必須先認清想像力和直覺並不是邏輯分析的產物,因此真正具有創造力的人,往往會威脅到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如果這些人的洞見並不是來自主流社會的教育或文化模式,那麼這份創造力到底源自何處?新穎的洞見和想像都是出自人類的直觀力。人類的智力受制於許多元素, 但直觀力似乎沒什麼局限。
讓我們釐清一下人類在認知上的不同途徑:
從以上的描述看來,智力揭露的是外在世界及物質運作的秘密,直覺揭露的則是內在世界及個人經驗的奧秘。在精神科學上融合這兩者是比較理想的。心理學本來就是在研究人類的內心世界及其經驗的意義,因此直覺不但應該佔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深入了解個人的主要途徑,理由是人類的主觀經驗本身就是一種 「質」。分析途徑早已具備量化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其發現,但直覺途逕到目前為止尚未擁有被大眾接受的語言,足以表述在「質」上面的發現。
佔星學一向是一種表述「質」的語言,它能夠有效地描述人類的經驗和主觀性。目前只有少部分科學家及學院派人士能夠接納佔星學,視其為滿足這份需求的解答,社會大眾卻很自然地把佔星學看成是理解其經驗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佔星學如同化學的周期表一樣,能夠輔助所有的治療藝術,包括醫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在內。吉波拉•杜賓斯這位心理學家一直致力於整合心理學與佔星學,她稱心理學為「人類對宇宙整體秩序的洞悉,而且已經成功地轉化為概念形式」。她同時提到:
人類似乎發展出了兩種主要的宇宙性語言,可以用來象徵性地描述現實以及將現實分類。其中的數學語言是量化的,能夠用來描述任何一種可以被衡量的事物。佔星學則似乎是一種宇宙性語言,而且是質大於量的。我很確定那些目前盛行的詮釋人格的心理學體系將會在未來逐漸消失,被經過淨化和統合的心理學取代。這似乎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因為佔星學在人格上的分類方式,比心理學更能提供顯而易見、可以預測,又足以解釋複雜人性的詮釋系統。
這兩種認知上的不同途徑,很自然地帶來了兩種不同的證據類型,一是靜態或客觀的,二是經驗性的或存在式的。
文字部分整理自《生命四元素:佔星與心理學》
--------
Chapt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