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他 說
陳濟舟
新進總是想起從前的事,夜裡晝裡,一件件來,簷下堂前地繞,擋也擋不住。 以前我是寫散文的,但凡是發生的事情,總覺得似乎要和自己扯上了關係,才能娓娓地道出來。 私密與否,我不知道,只是有一種本性,勢必要出口。 後來,把那股衝動按下去,改寫小說,多多少少是因為一件事。
那日寫了一篇長文,洋洋灑灑幾千字,翻來覆去,句句裡幾乎都有一個「我」字,說的是川中小時候的日子,甚是簡靜。 後來怎麼負笈南洋,又怎樣遊歷歐洲,都一籮筐地寫了進去。 中規中矩地敘述出來,終究還是有一些辛酸負氣的。 後來把文章拿給學校裡一位教文學的教授看了,老師二話不說,打回來,厲聲呵斥:「怎麼都是我我我? 我看你把『我』都改成『他』吧!」遂老老實實地把文章中的「我」一一擦去,冠冕堂皇地換上了「他」字,便覺得能成一篇小說了。再投出去,稀裡糊塗地得了一個獎,嘗到了寫「他」的甜頭,至此便把自己的事情放下了。
老師厲不厲害,文章好不好,這都是題外話。 只是文章中少了個「我」字,又如何是自己的文章呢? 我的創作並不算多,能有幾篇,都是本著一顆初心,慢慢磨出來。 畢竟是絕國異域的生活,沒有那個語言的境遇,詞不達意或求而不得是家常的事。 好不容易有了幾篇成品,美其名曰是小說,只覺得是自己把大家都騙了。 說來說去總離不開自己的影子,在黃昏中拉長了,一折,爬上牆頭,一轉身看見了,就有了一種「原來你也在這裡」的感慨。
賣字不可為生,特別是在一個文字式微的城邦,改行轉業的人甚多,當副業也只能是興趣愛好,不是支援溫飽的生計。 可一旦成功了,再如何勉強的愁緒再浮誇的情思都是有大道理大真諦的,可畢竟平庸者眾,難不成竟都不能談談自己了? 小青焚香祭拜自己的畫像,杜麗娘遊園感嘆「一生愛好是天然」,這大都是從了自戀到自慮再到自聖的步子。 自戀這個東西,歸根結底也是一個「情」字。 愛我到了極致,我就再也不是我了,那萬事萬物都成了自己,這也豈不是另一種超然? 物我兩忘的大境界,不是常人學得來的。 正因以物喜,人才有了為人的可愛,正因以己悲,才不失人性,他的脆弱才能激起輪迴中的悲憫。我素來認為特別超脫的人,總是有幾分非人的可怕。 而執念未泯的,往往是可親可敬的。
可愛的是故事,可哀總是作者。 讀過莒哈絲《情人》的人,就知道那書的好。1992年被讓雅克阿諾翻拍成電影,啟用的是梁家輝和珍馬奇。等到阿諾2014年拍《狼圖騰》已經再也找不回當年的感覺了。印度支那的堤壩,抵擋不住太平洋的潮水,中法之愛,在那個年代,最終還是力有未逮。世人都說電影總是不及書的細膩,我看卻不然,各有各的長處。可歸根結底,都是靠著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寫,無非是莒哈絲自己無止境的童年,以及她和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的痴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情人》寫的無非是「穿越幾個世紀中的自己。」終究還是繞不出那個「我」字,只是用小說的體裁來寫,就多了一層安全感。能藏住的便都藏住了,能打散的便都打散了,可拼起來,仍舊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那完整卻是帶著一絲幻想的。
自己不好寫,那還因為有一個閱歷的問題。從前有個作家勸我多寫小說,散文這東西留到日後有了些建樹,說出來,不至於被人輕薄。我看不然,寫小說或散文都要有莫大的勇氣。一個是因為別人,一個是因為自己。兒時不能洞悉的世事,老來也不一定就能了悟。閱歷和才情,並非是相輔相成的東西。我無才,所以揪著一顆心去寫,多少有些「吐絲」的姿態,既自損又做作,可也沒辦法。談得再年輕一點,十幾二十歲的毛頭小孩,四川人說「哪怕屁股都還是青的」,能寫出怎樣的散文來? 我讀沈從文或胡蘭成的散文,都是在憂患中翻身的人,所以眼光都獨到老練,卻也不失本心,轉瞬間一寸寸的人事,還覺溫婉親切。我是沒經過什麼大風大浪的人,可這並非是自我的問題,是和時代與家境有關。小時代裡就負氣地把故事寫得再小一些吧。
我向來是有寫隨筆的習慣,五個黑色的小本子,密密麻麻都是方框字。私語是說給自己聽的,不打算在世的時候給人看,死了後還說不定能有了些別的用途,也未可知。弱冠初年的筆記,如今快要三十歲的人重新捧起來,也還是能讓人感動的。從未覺得是因為黃口小兒臥剝蓮蓬時的散筆,便缺少了一些人生的持重。反倒是覺得那時的感悟,因為初心與靈氣,遠勝於成年的匠氣。靈氣和匠氣是一回事,質樸和世故又另當別論。
兒時就要寫要畫的人,暗中多少都有些狠,對別人,更對自己。這點端倪父母都還瞧不出,長大後顯露出來,回頭一想,已經學不到,亦改不了。
人總不能只為自己而活的,可寫作卻是自己的事情。
想到什麼,就徑直地說了出來,是任性了一點,可畢竟不是違心的話,但求能與人無忤罷了。
人心總要留一角昭明的天,給自己看。
作者簡介
陳濟舟,1988年生於四川成都,17歲赴海外留學,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主業學術研究,業餘文學創作。2010年始作品散見於新馬以及兩岸三地報章和雜誌。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首獎,聯合早報金獎。2019年因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永發街事》而備受關注。曾應邀參加臺北國際書展,以及歐美、新馬等地的國際文學與學術活動。現旅居美國。
《花城》2020年第5期
目錄
中篇小說
內吸 / 胡學文
雪山之戀 / 丁顏
呼嘯而過的懸疑 / 夏榆
舊畫 / 黃小初
短篇小說
羊群過境 / 弋舟
唐雲夢的救贖 / 凡一平
花城關注
本期關鍵詞:世界時區
欄目主持人:何平
斯普利特:尋找戴克里先的幽靈 / 柏琳
路易遜的倫敦 Lewisham, London / 王梆
雅各與天使摔跤 / 吳雅凌
速寫南非 / 陳濟舟
本期點評:地球村幻覺和世界行走者 / 何平
詩歌
清河縣(Ⅲ) / 朱朱
散文隨筆
孫橋村遺夢 / 吳周文
花城譯介
欄目主持人:高興
軟的故事(外三篇)/[法國] 弗朗茲·巴赫特爾特 著 趙丹霞 譯
思無止境
從新歷史主義到重建歷史總體性
——兼談中國當代作家的歷史意識 / 陳培浩
紀錄片
批判並不是要墜入黑暗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花城》訪談實錄 / 賈平凹 溫晨
域外視角
傷口即世界:三個美國印第安作家 / 凌嵐
地址:廣州市水蔭路11號花城雜誌社
郵編:510075
電話:(020)37592311
微信公號:huacheng1979(可在微店中購刊)
刊號:CN44-1159/I
郵發代號:46-92
海外代號:BN661
歡迎郵購,免收郵費,每冊定價20元,全年定價120元。
原標題:《陳濟舟:寫作是自己的事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