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餘華的新作《第七天》自6月中旬上市以來爭議不斷,號稱「七年磨一劍」的作品遭到了一片惡評,而餘華也通過出版方新經典文化對種種質疑做出了回應。昨日,餘華再度回答了通過網絡徵集的部分讀者提問,除了再次談到了與《第七天》有關的內容,也談到了他自己的寫作狀態和接下來的寫作計劃。
本欄稿件由重慶晚報記者 周裕昶 實習生 王彬倩 採寫
《第七天》
用不長的篇幅
寫現實的荒誕
《第七天》講述的是一個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楊飛已經死亡,但他的靈魂從殯儀館飄出來,去拾起自己對生前生活的記憶,而記憶中呈現出了現實的殘酷。餘華說,如果讓他自己評價《第七天》,他只需要一個成語———借屍還魂。
餘華表示,他在《兄弟》之前就有欲望「將生活中看似荒誕其實真實的故事集中寫出來」,同時還打算自我挑戰將這些故事集中到不長的篇幅裡。「然後我找到了這個七天的方式,讓一位剛剛死去的人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現實世界像倒影一樣出現。」餘華強調,他寫下的就是大家的生活,發生在身邊和新聞中的事情不需要收集就會跑到跟前,而這些現實比小說更荒誕。
寫作狀態
才華不會枯竭
但生命會枯竭
在餘華看來,他寫作時最好的感覺是感覺不到自己正在寫作,「完全置身於虛構的世界,在一個個虛構的人物那裡靈魂附體,感覺每一個人物都是自己。」但餘華表示,這樣的寫作狀態需要體力和記憶力,年紀越大就越難。「才華不會枯竭,但是生命會枯竭。人老了,雖然才華依舊,可是體力衰退了,記憶力也衰退了,就很難寫出好小說。」餘華說。
餘華還表示,他的寫作方式是斷斷續續的,總是有很多事情去打斷他的寫作。「我的缺點是很不勤奮,我興趣太多,總是被別的什麼吸引過去。作為一個作家,我知道自己這方面的缺點已經無可救藥。」餘華說,他羨慕莫言的寫作方式———長時間構思成熟後,就背包回老家一氣呵成寫出來。在餘華看來,莫言是短痛,他是長痛,而長痛不如短痛。「這次《第七天》出版後,有人質疑我只用七個月就寫完了,其實我希望七個星期就寫完,問題是我沒有這個能力。」
餘華自曝
五六部小說
現在同時寫
昨日,餘華也透露了他未來的寫作計劃:他正同時寫著五六部小說,其中還不包括在腦子裡轉了十年以上的構思。餘華說:「下一部出版的小說關注什麼,我現在不能說明,不知道它們(指同時寫的幾部小說)中間誰先跑過終點。」
餘華還告訴讀者,雖然他的小說讀起來是悲觀的,但他本人一直以來是樂觀的,相信現實世界會越來越好。「我的經驗是不要相信『文如其人』這句老話,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文和人不一樣。滿懷希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絕望之書,滿懷絕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希望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