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故事溝通世界,還是要感謝漢學家

2021-01-09 澎湃新聞

8月22日,在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故事溝通世界——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在博覽會上舉行。

作家餘華、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第十二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以及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海外漢學家等參加活動。

活動主要以餘華作品的「海外譯介情況」、「以往創作歷程」、「近期創作作品」等主題進行研討與交流。餘華在開場發言中首先表達了對翻譯家、漢學家的感謝,他回憶了自己與漢學家交往的淵源,以及多年合作所結下的深厚情誼。他談到,自己認識的第一個漢學家是丹麥的魏安娜。「那是1988年我在魯迅文學院的時候,魏安娜來北京開會,想要向歐洲介紹中國的青年作家。那個時候我28歲,剛出我的第一本小說集。2006年我去北歐的時候去了她的大學,辦公室書架上全是餘華——我的作品。在北歐,她是最了解我的漢學家之一,為我的書的出版奔波。在2013年左右,我的書終於找到合適的出版社。」

活動現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微信公眾號 圖

作家提供的文本背後是歷史的、社會的文本

羅馬尼亞的白羅米談到,他在2017年翻譯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今年又要翻譯餘華的新書。「餘華是在羅馬尼亞非常有名的中國當代作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羅馬尼亞的讀者想通過讀餘華的小說了解中國歷史,也想通過普通人的故事更好地了解中國。」白羅米還問餘華,為什麼後來轉向到非小說創作。

餘華回答,他自己的時間是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一方面是因為他要出國,另外他在中國的生活也很豐富多彩,為了生活他只好犧牲自己的工作。「我準備今年11月從義大利回來就寫自己的長篇小說。我會繼續寫小說。」

白羅米也說,餘華經歷了「文革」、見證了很多才受到啟發寫出深刻的故事。那麼現在的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過上了美好的日子,年輕作家很少能寫出讓人非常感動的故事,羅馬尼亞也是,描寫現代社會,沒多大意思。他問餘華怎麼看這個現象?餘華的回覆是:「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受到社會影響很深。但是中國年輕一代的作家也得到了很好的關注。今年去了義大利和法國,在書店看到了作家阿乙的書,在普羅旺斯又看到了阿乙的書,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中國年輕一代作家也受到了很好的關注。」

餘華認為一個作家在提供的文本後面,肯定存在社會的、歷史的文本。「為什麼現在很多學校拿小說當素材,很多學生不想學枯燥的社學會方面的書,因為都是數學和統計。現在學生更願意看小說,小說反映某一個社會和歷史,裡面是活生生的人物,書裡什麼都有。文學作品不可能迴避社會、政治和歷史等,曾經出現的、已經出現的和未來出現的,書裡都有,這就是文學存在下來的意義。」餘華說。

翻譯既在失去什麼又在加強什麼

義大利翻譯家李莎和餘華認識二十年,她想知道餘華作為一個作家,二十年來寫作的內容、現實和風格有沒有變化?

餘華回答:「我寫中短篇小說是1980年代,我們這一代作家都是先寫短篇,再寫中篇,1-3萬字左右,然後發現可以寫長篇了。變化的一個點是《活著》,這是突然出來的變化,不是事先準備好的變化。描寫農民用最簡單的風格講自己的故事,自然變化很大。到了《兄弟》,流行的、「文革」的語言都有,我儘量把這些語言都放進去。《第七天》的語言又變得安靜,因為是一個死亡事件。根據不同的題材迅速的調整,不斷地變化。沒一個作家的風格都是一成不變的。」

很多翻譯家也提出了和翻譯有關的問題,如西班牙的馬諾談到翻譯中國作家的作品,會對原文會進行一些修改,問餘華怎麼看。餘華認為,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有一些變化,完全忠於原作的翻譯不是一個好翻譯。因為語言與語言之間的巨大差異,翻譯在一些地方失去一些什麼,又在什麼地方加強了一些,原文和譯本是平級關係。

很多翻譯家在翻譯餘華的作品時,甚至沒有和他建立聯繫,遇到問題也並沒有問餘華,對於這種現象,餘華說:「其實我是最好合作的中國作家之一,因為我不懂任何外語,他們問我什麼語言翻譯的最好,我都說非常好。作為一個作家,我的經驗是首先要搞定出版社。在美國,我很早搞定了企鵝蘭登書屋。因為美國編輯不懂中文,漢學家先翻譯了,給編輯看了他很喜歡,出版了之後出乎他意料的成功。我也有折騰了那麼多年搞不定的出版社,比如日本,但我搞定了翻譯。搞不定出版社就先搞定漢學家,所以還是要感謝漢學家。」

「第二點是作品出版以後,對於作家只是作品意義上的完成。讀者帶著自己的世界觀和經歷閱讀這本書。他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在豐富這本書,一部作品的完成是需要讀者來參與的。命運確實很重要,命好和命不好差距太大了。首先一個人和他終生所從事的工作相遇是命運的安排。成為一個作家是命運的安排,我成為一個作家就比牙醫更好。馬爾克斯就是這樣,他寫《百年孤獨》就是進入了上帝給予的狀態。他運氣比較好,命運更喜歡馬爾克斯。」餘華對於作品的出版和作家的命運給出這樣解釋。

吉爾吉斯斯坦翻譯家薩馬特問起餘華他如何找靈感和他喜歡哪些外國作家,餘華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很難,靈感很神秘,跟靈魂一樣神秘,靈感來到的時候,你得要用手緊緊抓住他,寫完以後才能放走。根據我的經驗,不斷工作靈感才能來,坐那抽菸喝茶不會來的。你必須得工作,打倒靈感,靈感就滔滔不絕的來了,你不去工作的話靈感不會來到。關於我喜歡的外國作家太多了,1000多人。比如,日本的川端康成、捷克的卡夫卡、美國的福克納。今年年初發現音樂家蕭士塔高維奇對我也有影響,他教我處理作品敘述中的高潮部分。」

「故事溝通世界——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是「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系列活動之一。本屆研修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共同承辦。參加本次活動的四十餘位漢學家來自三十個不同國家。漢學家作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本土代言人」,他們不僅學習研究中國的語言和文化,還向本國人翻譯、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此次活動有助於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深刻、全面的理解,對翻譯工作有延續性的啟發作用,從而增強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力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英國漢學家歷時12年譯著英文版《易經》
    英國漢學家歷時12年譯著英文版《易經》
  •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2021-01-13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穆斯林的葬禮》問世30周年 正版銷量突破400萬冊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30年前的1987年9月1日凌晨,當作家霍達撫摸著將近一尺厚的書稿,為其畫上句號時,她深情地寫道:「我把她鄭重地交給鞭策我、信任我的編輯,請接住她,這是一個母親在捧著自己的嬰兒。」    30年後,霍達動情地說:「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就是兩個字,感謝。感謝出版社的朋友們。
  • 賈平凹:寫出中國人狀態,就是世界文學一部分
    10月7日,第125期文匯講堂 《讓世界認識賈平凹》邀請德國著名漢學家、作家、德國波恩大學終身教授顧彬主講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傳播》,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賈平凹作回應主講。我們常說一級是一級水平這句話,就是說村長面對的是一個村,鄉長面對的是一個鄉,縣長面對的是一個縣,省長面對的是一個省,總理面對的是一個國,面對的問題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一樣。在文學寫作上,一直要盯著文學寫作的態勢,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整個文學是怎樣一個大盤子,大盤子裡裝著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豆子,我們的位置在哪裡?永恆是什麼,哪些是永恆?我們沒有永恆的局面會怎樣?
  • 餘華:高考落榜,被退稿無數,從牙醫到作家,開創「先鋒文學」!
    那年父親幫他辦了圖書館借閱證後,他沉浸在了小說的世界裡,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再去過醫院,甚至沒有去過學校。取而代之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完了七十年代所有出版過的小說。最終,1978年恢復高考後,餘華自然而然的落榜了。高考落榜後的餘華,進到了父親所在的醫院做牙醫。而這一拔,就是五年的時間。
  • 餘華:寫作最好的感覺是感覺不到在寫,靈魂被附體
    著名作家餘華的新作《第七天》自6月中旬上市以來爭議不斷,號稱「七年磨一劍」的作品遭到了一片惡評,而餘華也通過出版方新經典文化對種種質疑做出了回應。餘華說,如果讓他自己評價《第七天》,他只需要一個成語———借屍還魂。  餘華表示,他在《兄弟》之前就有欲望「將生活中看似荒誕其實真實的故事集中寫出來」,同時還打算自我挑戰將這些故事集中到不長的篇幅裡。「然後我找到了這個七天的方式,讓一位剛剛死去的人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現實世界像倒影一樣出現。」
  •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會見中,西裡塞納總統提出可否將《毛澤東詩詞》翻譯成為僧伽羅文版,並向代表團要一幅毛澤東畫像,掛在他的臥室。這個要求出乎所有代表團成員的意料。後來才得知,西裡塞納先生是個典型的「毛粉」,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老一代領導人的故事在斯裡蘭卡廣為人知。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學者而言,我對於《毛澤東詩詞》獲得世界影響的過程更感興趣,梳理其對外傳播的歷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餘華《活著》好比悲慘世界:富貴病,窮病,是我們退無可退的宿命
    選擇活下去餘華為什麼會把書名叫做《活著》,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書名叫《悲慘世界》可能更為適合。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太涼薄,給了一切,又剝奪走一切,而眾所周知,人們在擁有了一些東西之後,如果失去了,是要花很久才能回到過去的。在這種背景下,福貴最後的結局如果是自殺,我們是一點都不會感覺驚訝的,失而復得畢竟只是極少數,更何況是這種不斷失去呢?
  • ...十位當代作家多元書寫,匯成城市斑斕拼圖英文版《上海故事...
    本報記者 袁婧 攝■本報記者 許暘一座城市的故事有多少種講法?文學表達能為城市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注入何種影響?最近,英國逗號出版社(CommaPress)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上海故事》(TheBookof Shanghai),收入10位或出生或定居上海的作家寫上海的10部短篇小說,包括王安憶《阿芳的燈》、陳丹燕《雪》、滕肖瀾《星空下跳舞的女人》等,引發廣泛關注。
  • 星座讀書:會講故事的作家一定是白羊座
    他們一旦面對世界,永遠是以一個人的姿態投入戰鬥,所以往往導致自身的陷困和毀滅,但他們似乎並不在乎。而白羊座的作家們也在他們的寫作中展現了這些特性。下面書香君為大家介紹幾位白羊座作家。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雨季不再來》
  • 最容易成為作家的星盤組合,金海相位的可以寫言情,瓊瑤也是這種
    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作家夢,要想成為作家,必須得有好的文採,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樣的星盤比較容易成為作家。寫作天賦與星盤裡的水星和後天的三宮相關,其次有關的是海王星和金星。在星盤中,水星代表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而三宮,代表了學習能力與溝通交流。所以,水星和三宮落點好的人,文採更好。
  • 餘華這樣解釋
    莎士比亞的經典獨白中直白的講到了我們現在到底是活著還是不活做出了解釋,我們不禁深思一個問題,達爾文也在《進化論》當中給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解釋。正當人逐漸脫離低級生物的時候,「活著」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於是,作家餘華通過了富貴這個人物給了我們啟迪:人本身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外界的一切事物所活著。
  • 反抗命運or命中注定,海明威和餘華的「硬漢」形象,不屈中有何不同
    餘華與海明威相隔近半個世紀的中國作家,其筆下不乏被時代磨礪成反抗命運的人物,這兩位作家。 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卻同樣塑就了不屈的"硬漢"形象。他們的作品中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於相似之處各見不同。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2020年11月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中日作家對話會——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專務理事中野曉,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家李洱、金仁順、阿乙、付秀瑩、石一楓、馬小淘,以及日本作家島田雅彥、中上紀、柴崎友香、谷崎由依、阿部智裡參加對話會。會議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
  • 《兄弟》英文版譯者羅鵬夫婦:如何讓美國編輯接受餘華的風格
    精心選擇的書籍讓從小在臺灣長大的周成蔭想起早期的誠品書店,「現在誠品書店太過商業化了,思南書局還是看書的地方,書選得也好,不只是看禮品的地方。」羅鵬則誇思南書局「非常可愛」,「美國的書店很多都是賣通俗讀物,菜譜之類的,這裡還是偏重歷史、哲學、文學、藝術。」這讓他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