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故事溝通世界——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在博覽會上舉行。
作家餘華、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第十二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以及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海外漢學家等參加活動。
活動主要以餘華作品的「海外譯介情況」、「以往創作歷程」、「近期創作作品」等主題進行研討與交流。餘華在開場發言中首先表達了對翻譯家、漢學家的感謝,他回憶了自己與漢學家交往的淵源,以及多年合作所結下的深厚情誼。他談到,自己認識的第一個漢學家是丹麥的魏安娜。「那是1988年我在魯迅文學院的時候,魏安娜來北京開會,想要向歐洲介紹中國的青年作家。那個時候我28歲,剛出我的第一本小說集。2006年我去北歐的時候去了她的大學,辦公室書架上全是餘華——我的作品。在北歐,她是最了解我的漢學家之一,為我的書的出版奔波。在2013年左右,我的書終於找到合適的出版社。」
活動現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微信公眾號 圖作家提供的文本背後是歷史的、社會的文本羅馬尼亞的白羅米談到,他在2017年翻譯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今年又要翻譯餘華的新書。「餘華是在羅馬尼亞非常有名的中國當代作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羅馬尼亞的讀者想通過讀餘華的小說了解中國歷史,也想通過普通人的故事更好地了解中國。」白羅米還問餘華,為什麼後來轉向到非小說創作。
餘華回答,他自己的時間是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一方面是因為他要出國,另外他在中國的生活也很豐富多彩,為了生活他只好犧牲自己的工作。「我準備今年11月從義大利回來就寫自己的長篇小說。我會繼續寫小說。」
白羅米也說,餘華經歷了「文革」、見證了很多才受到啟發寫出深刻的故事。那麼現在的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過上了美好的日子,年輕作家很少能寫出讓人非常感動的故事,羅馬尼亞也是,描寫現代社會,沒多大意思。他問餘華怎麼看這個現象?餘華的回覆是:「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受到社會影響很深。但是中國年輕一代的作家也得到了很好的關注。今年去了義大利和法國,在書店看到了作家阿乙的書,在普羅旺斯又看到了阿乙的書,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中國年輕一代作家也受到了很好的關注。」
餘華認為一個作家在提供的文本後面,肯定存在社會的、歷史的文本。「為什麼現在很多學校拿小說當素材,很多學生不想學枯燥的社學會方面的書,因為都是數學和統計。現在學生更願意看小說,小說反映某一個社會和歷史,裡面是活生生的人物,書裡什麼都有。文學作品不可能迴避社會、政治和歷史等,曾經出現的、已經出現的和未來出現的,書裡都有,這就是文學存在下來的意義。」餘華說。
翻譯既在失去什麼又在加強什麼義大利翻譯家李莎和餘華認識二十年,她想知道餘華作為一個作家,二十年來寫作的內容、現實和風格有沒有變化?
餘華回答:「我寫中短篇小說是1980年代,我們這一代作家都是先寫短篇,再寫中篇,1-3萬字左右,然後發現可以寫長篇了。變化的一個點是《活著》,這是突然出來的變化,不是事先準備好的變化。描寫農民用最簡單的風格講自己的故事,自然變化很大。到了《兄弟》,流行的、「文革」的語言都有,我儘量把這些語言都放進去。《第七天》的語言又變得安靜,因為是一個死亡事件。根據不同的題材迅速的調整,不斷地變化。沒一個作家的風格都是一成不變的。」
很多翻譯家也提出了和翻譯有關的問題,如西班牙的馬諾談到翻譯中國作家的作品,會對原文會進行一些修改,問餘華怎麼看。餘華認為,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有一些變化,完全忠於原作的翻譯不是一個好翻譯。因為語言與語言之間的巨大差異,翻譯在一些地方失去一些什麼,又在什麼地方加強了一些,原文和譯本是平級關係。
很多翻譯家在翻譯餘華的作品時,甚至沒有和他建立聯繫,遇到問題也並沒有問餘華,對於這種現象,餘華說:「其實我是最好合作的中國作家之一,因為我不懂任何外語,他們問我什麼語言翻譯的最好,我都說非常好。作為一個作家,我的經驗是首先要搞定出版社。在美國,我很早搞定了企鵝蘭登書屋。因為美國編輯不懂中文,漢學家先翻譯了,給編輯看了他很喜歡,出版了之後出乎他意料的成功。我也有折騰了那麼多年搞不定的出版社,比如日本,但我搞定了翻譯。搞不定出版社就先搞定漢學家,所以還是要感謝漢學家。」
「第二點是作品出版以後,對於作家只是作品意義上的完成。讀者帶著自己的世界觀和經歷閱讀這本書。他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在豐富這本書,一部作品的完成是需要讀者來參與的。命運確實很重要,命好和命不好差距太大了。首先一個人和他終生所從事的工作相遇是命運的安排。成為一個作家是命運的安排,我成為一個作家就比牙醫更好。馬爾克斯就是這樣,他寫《百年孤獨》就是進入了上帝給予的狀態。他運氣比較好,命運更喜歡馬爾克斯。」餘華對於作品的出版和作家的命運給出這樣解釋。
吉爾吉斯斯坦翻譯家薩馬特問起餘華他如何找靈感和他喜歡哪些外國作家,餘華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很難,靈感很神秘,跟靈魂一樣神秘,靈感來到的時候,你得要用手緊緊抓住他,寫完以後才能放走。根據我的經驗,不斷工作靈感才能來,坐那抽菸喝茶不會來的。你必須得工作,打倒靈感,靈感就滔滔不絕的來了,你不去工作的話靈感不會來到。關於我喜歡的外國作家太多了,1000多人。比如,日本的川端康成、捷克的卡夫卡、美國的福克納。今年年初發現音樂家蕭士塔高維奇對我也有影響,他教我處理作品敘述中的高潮部分。」
「故事溝通世界——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是「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系列活動之一。本屆研修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共同承辦。參加本次活動的四十餘位漢學家來自三十個不同國家。漢學家作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本土代言人」,他們不僅學習研究中國的語言和文化,還向本國人翻譯、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此次活動有助於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深刻、全面的理解,對翻譯工作有延續性的啟發作用,從而增強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力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