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好比悲慘世界:富貴病,窮病,是我們退無可退的宿命

2021-01-11 歷史知心人

《活著》講述了在不平凡的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福貴跌宕起伏,充滿苦難的一生。

人生的上半場,福貴衣食無憂、好色愛賭,家產都被他輸光了,他從地主家的兒子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貧民。

人生下半場,福貴的苦難一個接一個地奔湧而來。

得知福貴輸光了家產,福貴的爹、娘相繼死去,媳婦家珍被老丈人接走了。

好好一個家,被福貴弄得妻離子散。

福貴去城裡,卻不料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戰場上,福貴好幾次差點死在炮火裡。看著戰友死去,忍飢挨餓,福貴幾次瀕臨死亡。

好在最後,福貴被解放軍俘虜,才得以回到家鄉。

家珍也帶著孩子回來了,一家人終於得以團聚。

可沒過幾天好日子,病魔就找上門了,先是家珍被查出得了軟骨病,再也不能下地負重行走了。

接著是女兒鳳霞,因為發燒成了聾啞,再也不能說話。

再接著,兒子有慶因為獻血,抽血過多死了,年幼的孩子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奪去了生命。

好不容易,苦命的鳳霞找了個好人家出嫁了,卻因為生完孩子後產後大出血死了。

緊接著,女婿二喜在搬運貨物時出了意外,也死了,只留下命苦的孩子苦根。

接二連三地經歷喪子之痛,苦難並沒有放過福貴,沒多久他的枕邊人家珍也被帶走了。

可還不夠,就連唯一剩下的外孫子苦根,也被老天殘忍地給奪走了。

苦難一次又一次地降臨,福貴不斷地送走身邊的親人,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死別之痛。到最後,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頭老牛孤苦過活。

老天對福貴太過殘忍了,把他身邊的人一個個都給奪走了,可福貴沒有放棄活著,在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接踵而至的苦難後,他又倔強地生活了很久。

當所有的苦難都疊加到一個人身上,死,似乎是最容易的選擇,但福貴卻選擇了好好活著。

經歷了那麼多悲歡離合,福貴依然能淡然地講述他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好好活著呢?

選擇活下去

餘華為什麼會把書名叫做《活著》,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書名叫《悲慘世界》可能更為適合。

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太涼薄,給了一切,又剝奪走一切,而眾所周知,人們在擁有了一些東西之後,如果失去了,是要花很久才能回到過去的。

在這種背景下,福貴最後的結局如果是自殺,我們是一點都不會感覺驚訝的,失而復得畢竟只是極少數,更何況是這種不斷失去呢?

但他依然活了下來,是他選擇活著。

那麼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我們的教育裡說,活著是為了追求意義,是為了功成名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還有很多理由讓我們要活著,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告訴你,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福貴的財富一夜敗光,萬貫家財不再,錦衣玉食不在,只有家徒四壁;鄰裡友好不在,別人尊敬不在,只剩下冷眼與嘲笑;到後來,執子之手不再,瓜瓞綿長不再,只剩下一頭老牛陪他走過人生的暮年。

難產死的鳳霞

一切都在消失,一切窗邊的風景都在倒退,人們說仇恨往往比愛更有生命力,結果時代風雲變化,連仇恨都沒有了,人生難道只能遺憾離場了嗎?

《活著》有過這樣的句子「被命運碾壓過,才懂得時間的慈悲,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活著》裡很多人好像都不是不得不走,第一次看的時候,好像都是因為偶然。

因為某些偶然的原因,離開了。

我們常常會想,要是福貴沒有染上賭博的惡習,小時候背他去私塾的老僱工是可以不必走的,他的父親原本也是個體面人,也不會把生命結束在村口的糞缸上;要是抽血的醫生多注意注意,有慶也根本不會因為抽血過多而死去;要是苦根沒有拿到那一碗豆子,那麼······

他們都有機會不離開,但是最後無一例外的離開了,中國古人把這叫做「天命」,老百姓也多次說,「這就是命」,這也是餘華說「不得不走」的原因。

富貴在親人墳前

他們走得很偶然,但是正如沒有賭博惡習,也會有其他惡習,抽血的醫生要是小心小心,在那個年代,倒黴的是他自己,而那碗豆子為什麼就能讓苦根垂涎三尺,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定都能理解那種感覺。

《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臺詞,「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而生活比電影更精彩,這個世界上,富貴病有,窮病也有,這些病,不是催促我們離開,只是會在猝然之間降臨到我們頭上,然後我們直到很多年之後,才會發現,這不是偶爾的降臨,而是退無可退的宿命。

所以活下去,是一種尊重。追求意義太功利,追求名利不好聽,追求理想那就得燃燒自己,而活下去,在餘華那裡,我想其實僅僅是尊重,對退無可退之前所有拖延的時間的尊重。

命運沒有讓你死,你憑什麼放棄你自己?

螻蟻尚有三分命,敢向天公爭半壁!

為了活著而活著,這世界上的意義太多,得名利之人太少,大多數人只是了此殘生,我來人間一趟,享受每天的陽光。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慈悲的時間,孤獨的作者

拖延著宿命的,是時間。

有的人覺得時間流逝,命運壓得人喘不過氣,因而覺得人間不值得。自然是公平的,在每個人走向自己的宿命之前,它給予了他們能夠改變自己宿命的最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時間。

一個人的時間,甚至可以改變一個時代,也曾經有過許多狂飆的時代,只因為一個傳奇人物而沸騰。

福貴的時間,也許不能改變那個時代,但是改變自己其實總是不難的,但是他卻一直把時間,用來了自我沉淪。沉淪到一無所有,他不敢去爭,在亂世不敢拼殺出一條功勳,在困難年代,他也不敢去討要那些自己應得東西。

舊時代破船,在新時代的波濤前面,依舊沉淪。他品味苦難,剛開始是錐心的疼,後來感官慢慢粗糙,到了最後,他甚至主動咀嚼苦難。

而時間在流逝。

年輕的餘華

回到《活著》的作者餘華身上,其實餘華說「時間的慈悲」是與他自己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的。

餘華在中國,讀者很喜歡,在國外,大獎的評委很喜歡,說他是中國海明威,中國喬伊斯,但是很奇怪,他在中國文壇,其實一開始還是很尷尬的。

他的寫作手法在三十年前,太過怪誕,很多評委都很難接受,甚至隱隱約約有些嫉妒。無論是茅盾獎,魯迅獎都和他沒有關係,當然了,沒有魯迅獎也不排除他那時候不喜歡魯迅的緣故。

他是南方人,學歷不高,在那些學院派的評委看來,文學的大雅之堂,怎麼能如此輕易的放一個沒什麼學歷的毛頭小子進來。

在世界,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寄託之地,那是他們藏著金羊毛的地方。馬爾克斯有他的拉美之地,莫言基本上每篇小說離不開他的高密鄉,陳忠實有白鹿原,雨果有他的巴黎,茨維塔耶娃和普希金有他們心裡的那個博大的俄羅斯。

餘華並不選擇這樣的「金羊毛」,他喜歡利用規模宏大的敘事,卻又不失細膩,語言有時可以很精巧,有時候的語言甚至可以稱得上粗俗,而這也被許多當年所謂正統作家所詬病和鄙視,畢竟賈平凹的《廢都》當年也有過這種待遇。

餘華

所以他是餘華,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初那個堅持自己的青年作家,自己也有朝一日成為了著名作家,甚至有很多新一代的讀者,暗暗的比較他和諾貝爾之間的距離,而當年的那些齟齬,也成為了時間的慈悲了。

每當故事結束,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只能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是他,也是福貴,但好像又不像。

如果你現在也處於人生的低谷,請你想想:

世界上,有多少人過的比你還艱難,但都在勇敢的活下去,尋找出路。

這就是人生啊——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不沉湎於過去,也不追問未來,踏踏實實,活好當下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人生。

經典好書,給人心靈的安慰,給人精神的升華。

和這本書一起,重新品味活著的意義。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原著!

相關焦點

  • 餘華:高考落榜,被退稿無數,從牙醫到作家,開創「先鋒文學」!
    但餘華是個只認識4000字,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知道該怎麼用的人。可他野心很大,隨意找來了一本雜誌,隨意翻看了兩頁後,說了一句:「好了,我可以開始寫小說了」。從那天開始,餘華就像發了瘋,在家沒日沒夜的寫起了小說。沒過幾天,他的第一部小說完成了。可他寄出去的小說,一直會被原封不動的退回來。退的次數多了,餘華連看都不用看,只聽到「啪」的一聲,就知道自己寫的稿件又被退了回來。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很多的「我們」都像折斷翅膀的天使,單翼也要活著
    富貴:餘華,為何你把我的人生寫得如此悲慘,為何我不能幸福的《活著》餘華:因為你是悲慘人生的合集,對不起了富貴富貴:我失去了所有,最後只剩下我自己,但我覺得反倒輕鬆餘華:通過你富貴兒悲慘的一生,很多人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這是你存在的意義富貴: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餘華在《活著》自序中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和高尚是多麼突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了解世界的過程,只不過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是一個長期和痛苦的過程。於是餘華用不斷的寫作,逐漸地打開心扉,使自己與書中的人物進行近距離的親密交談。
  • 餘華:勤勞可愛的人都死了,敗家子到老還活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中年人不敢病,不敢死,更不敢窮。如同一片汪洋中的一株老樹,雖然困頓無助,卻又蒼茫之中無所依靠。中年人這半生有多艱難?職場的勾心鬥角、利益鬥爭,父母越來越容易生病的身體,孩子越來越壓不住的叛逆……種種壓力,眼看就要將中年人壓垮。很多人都曾在心裡偷偷發問過: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身邊有位朋友對此倒是很平靜: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便是人生。
  • 《活著》:當富貴失去所有親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餘華這樣解釋
    莎士比亞的經典獨白中直白的講到了我們現在到底是活著還是不活做出了解釋,我們不禁深思一個問題,達爾文也在《進化論》當中給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解釋。正當人逐漸脫離低級生物的時候,「活著」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於是,作家餘華通過了富貴這個人物給了我們啟迪:人本身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外界的一切事物所活著。
  • 地主家的傻兒子,為何潦倒過完悲慘一生?只因兩個字:活著
    然而,在餘華筆下,為了讓人物顯得更加悲情一些,安排了一段醫生與富貴的對話,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你有幾個兒子?」「就一個」「你怎麼不多生幾個!」看到這裡,我估計大多數人心裡都已經是恨得咬牙切齒了,由於這裡涉及的內容比較複雜,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去看看原著。然後,我們再接著聊富貴的「活著」。
  • 《活著》作者: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那天起,餘華像發了瘋一樣地寫小說,白天寫晚上寫,沒幾天就完成了一部。接下來他一邊給全國的雜誌社投稿,一邊繼續通宵寫。但稿件一直在投,也一直在被退。甚至到後來,郵遞員看到名字就直接把信件扔進餘華家,「啪」的一聲,餘華就知道退稿又來了。
  • 餘華作者被連續退稿五年,兒時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餘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浙江杭州,他的父親是醫生,後母親帶著餘華和哥哥華旭遷居當醫生的父親所在的海鹽縣,在餘華四年級的時候,全家人都搬進了醫院的員工宿舍裡,那時他家的對面就是一個太平間,每隔幾晚,小餘華都能聽到悲涼的哭聲。餘華的童年看到了太多的生離死別,避暑會躺到太平間冰涼地板上,這樣的少年對人性、生存、活著,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與洞察。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活著》是餘華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醫生家庭的餘華,早年曾當過牙醫,後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評論界稱為"先鋒文學"。《活著》創作背景餘華的早期寫作充滿了殘忍、血腥的情節和憤懣、孤僻的情緒,他稱為「暴力美學」。
  • 《活著》|苦難中尋覓光明,才是活著的意義
    ——顧城活著究竟為了什麼,活著究竟有何意義。我想,讀一讀餘華的《活著》,或許你會有所感悟。這本書是我在前段時間偶然翻到的,趁著閒來無事便認真閱讀了一遍。文章中的故事並不是什麼雷人的生活雞湯,而是描繪了農村人富貴的悲慘一生。
  • 重讀餘華《活著》:看懂家珍後,才發現富貴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
    餘華的《活著》中,最不幸也是最幸運的主角是福貴,不幸的是他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離開,到最後只有一頭老黃牛陪伴他,幸運的是他一直被愛著,他有一個堅毅的、始終不曾放棄丈夫的妻子。今天就和大家說一下福貴的妻子家珍,一個堅強到讓我們不得不敬佩的女人。1、依靠祖輩積累下來的財富,徐家還算的上是一個富貴人家。
  • 《活著》福貴:失去所有親人,卻依舊好好地活,熬過苦難終成英雄
    說到《活著》,不得不談及兩個人,一個是作者餘華,這部作品讓他登上了文壇巔峰,第二個就是小說主人公福貴,他的悲慘經歷,看一遍,讓人深省一遍。如果單從故事情節來看,小說並不曲折,甚至有一點簡單,僅僅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的人生自述,但也正是因為福貴這個獨特的人物,《活著》激起了讀者強烈的反響。
  • 反抗命運or命中注定,海明威和餘華的「硬漢」形象,不屈中有何不同
    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反抗命運,永不言敗 走進海明威的作品,我們便真真正正走進了一個"男人的世界"。他們在這種強硬的戰鬥中一點點成長,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的成為打不敗的英雄,在作者的感情飽滿生動的敘述中,我們能感受到勇氣在滌蕩,生命在呼喊中翻湧向前的力量。 在海明威看來,"整個世界就像拳擊場,每一個人都在場,你只有還擊才能生存,所以我時刻準備拿起拳擊手套戴上就打。
  • 餘華《第七天》將出版 責編:比《活著》更絕望
    近日,餘華新作《第七天》即將出版的消息引發熱議,昨日,出版方提前曝光了《第七天》的開篇。「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裡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 9月最後一周:摩羯座退無可退,水瓶座擔負壓力,雙魚座整裝待發
    > 9.28-10.4:摩羯座,退無可退 最後,想要告訴這3個星座的朋友們,我們的一生就好比向日葵,我們要向著陽光的方向轉動著,我們要懂得自己的目標,向上而行。只有我們明白目標,懂得思考,明白周而復始的努力,就能擁抱陽光,那麼屬於我們的勝利也一定在不遠的前方。
  • 《活著》:有些人僅僅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美國《西雅圖時報》曾經這樣評價餘華: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而《活著》,就是餘華寫作生涯中最為不朽那的一頁。在《朗讀者》節目中,董卿曾面對面採訪了餘華。年過半百的餘華,儼然對這樣的場面早已習以為常,他褪去了剛剛成名時不知所措的青澀。
  • 餘華曾說:90%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不如莫言的最差的一部
    餘華作為國際影響力最強的中國作家之一,不太了解他的人只知他有《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等作品,而真正了解他的,才知道他還是一個個性內斂、說話謹慎、惜字如金、眼界頗高的人。雖然沒能拿下茅盾文學獎,但餘華憑藉自己鋒芒的筆力,在莫言、賈平凹、蘇童、王安憶一眾現代知名作家中,他的讀者幾乎是最多,遍布的地區也最廣。
  • 作家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故事溝通世界,還是要感謝漢學家
    8月22日,在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故事溝通世界——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在博覽會上舉行。作家餘華、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第十二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以及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海外漢學家等參加活動。
  • 通過福貴的三個人生階段,讀懂《活著》的三重境界
    而我覺得,要對人生有更透徹的認知和理解,有一本小說不能不讀,它就是我國著名作家餘華在1993發表的長篇《活著》。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獨》等為眾人熟知的百萬字級別巨著不同,《活著》僅有12萬字,但只要你隨意翻開書頁,讀上那麼一段兩段,就不免被深深觸動,潸然淚下。餘華從1983年開始創作,這本《活著》讓他拿獎拿到手軟,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