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作為周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即便失去「春秋五霸」的榮光,經歷了田代了姜齊,可齊國仍然是戰國七雄中強盛的國家,論國力,齊國仍可以在戰國七雄中排名穩居前三,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然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齊國大敗魏國,魏國從此國力衰弱走向沒落的。有著如此豐厚底蘊和軍事實力的齊國,為何在戰國末期毫無作為?
所謂盛極必衰,齊國的命運轉折點就在於過於強大。
齊湣王期間,齊國四處出擊,非常活躍。
對南,聯合秦國、韓國、魏國在垂沙之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國。
對西,聯合魏國、韓國一起攻破了被秦國視為天險的函谷關,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函谷關第一次被攻破,這一戰也是齊國領導並由齊將匡章創造的。
對北,齊湣王時期還曾經大破燕國。
並且憑藉實力的強大,經過三次攻宋戰爭,攻破了宋國,並且獨自吞併了富庶的宋國,此外齊國還曾與趙國一起攻打韓國。
齊國攻打過楚國、秦國、燕國、韓國,又吞併了宋國,戰國七雄中有四個國家在齊湣王時期被齊國攻打過,四處樹敵,這就造成了齊國嚴重的政治孤立。
齊湣王的窮兵黷武,四處徵戰,最終導致了五國伐齊,齊湣王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作為齊湣王的兒子的齊襄王田法章目睹了父親的一切,這一事件所造成的後果成為齊襄王一生的障礙。
齊襄王即位後齊國就採取了明哲保身的對外政治手段,不參與任何諸侯國之間的糾紛,也不對外進行戰爭,就算是其他諸侯國再次攻打齊國,齊襄王也只是防衛,並不復仇,齊襄王時期,趙國兩次攻打齊國,奪了齊國兩城,秦國也有一次攻打齊國,齊國都只是防衛,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樂毅伐齊五年,齊國有七十三座城池被燕國佔領,尤其是都城臨淄也被攻佔,城中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物資糧食全部都被燕軍搬走運回國內,只要攻下一座城池,財富基本被燕國奪走,而且攻下的城池也成為燕國的郡縣。幸得樂毅被貶,田單的足智多謀,打敗了群龍無首的燕軍。齊襄王雖然復國成功,但實際上齊國實力大損,根本無力與其他諸侯國抗衡,只能採取守勢,休養生息,所以齊襄王與齊王建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政策。
整整五十八年中,齊國不僅沒有參與任何諸侯國的軍事行動,反而同最為強大且以天下凝一為歷代君王行事準則的秦國結盟。對於秦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明知弊大於利卻沉浸在安穩的環境裡和對金錢的貪婪。
秦國在發動對趙國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時,齊國都不曾支援趙國。齊王建的個人能力太過平庸,齊襄王的明哲保身偏安一隅,最終使得齊國在五十八年時間中無所作為,就座看秦國滅亡東方五國,然後自食其果。
如果最後兩代齊王是英明神武的君王,或許始皇帝的大一統道路不會只有趙楚兩個強敵,天下歸屬,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