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寫溫州文成的詩,許是金丹派南宗道教創始人白玉蟾的「仙跡」

2021-01-09 遇見韓殤

都說百丈漈空靈,有仙跡,不是空穴來風,是有文獻記載的,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三十六曰:

百丈漈橋,在青田縣南一百六十裡南田水口,其漈去橋一裡,高峻百餘丈,半際有石柱,激流飛瀑,其聲如雷,旁有石室,舊傳為仙跡。

又如《欽定四庫全書·浙江通志》卷三十八云:

百丈漈橋,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南田水口」,崇禎《處州府志》:「其漈去橋裡許,高峻百餘丈,半漈有大石柱,瀑流飛激,其聲如雷,傍有石室,故老云:『陶真人煉丹於此。』」

兩則記載看似在寫百丈漈橋,但更多的卻是對百丈漈瀑布的描寫。當然,筆者的興趣是「仙跡」和「陶真人煉丹」等字眼。這裡的「仙跡」不是神話和傳說裡的神仙痕跡,而是類似於陶弘景一樣的著名道士遊歷百丈漈留下的足跡。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今江蘇南京人,南朝著名道士、煉丹家、醫藥學家,世稱陶真人、山中宰相等。

其實,歷史上在百丈漈留下仙跡的得道高士,遠不止陶弘景一人,南宋金丹派南宗道教實際創教人白玉蟾道長就是其中的一位。

2020年8月16日,筆者與徐世槐老先生在南田張坳採訪元末忠勇義士徐伯龍及其妻子節烈女夏淑榮的相關事跡時,無意間在乾隆庚子年刊刻的《南田徐氏宗譜》卷之六裡發現了南宋道士白玉蟾的百丈漈仙跡——詩歌《百丈垂瀑》。品讀之下,頗具特色,與文人詩歌不同,給人以一種體驗百丈漈的感覺,但知者甚少,今摘錄如下:

飛流百道散西東,捫石扳蘿一徑通。千尺孤高天際出,振衣如在白雲中。

通讀全詩,是一個體驗百丈漈的全過程。首句「飛流百道散西東」,是說在南宋時的一個非汛期的天氣晴朗的日子裡,白玉蟾踏至文成篁莊山,與百丈漈悄然際遇,先是遠看,瀑布清晰可見,篁莊河從漈頭飛洩峽谷,撞舂懸崖,擊發出「百道」飛流,散落了下來,形成了「散西東」的垂瀑。二句「捫石扳蘿一徑通」,則是受到了視覺的誘惑,逐漸向未有通徑的瀑布前移,一路上攀石拉蘿,爬至谷底。抬頭仰觀,近200米的瀑布很有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質感,於是寫下了「千尺孤高天際出」的詩句。最後「振衣如在白雲中」句,顯然是一個道長的個性,和其他文人不一樣,他解開長衫,張開雙臂,迎著撲面而來的飛濺水霧,衣袖飄飄,宛如白雲裡的飄逸神仙。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長庚,字白叟、又字如晦、眾甫等,號海瓊子、海蟾、瓊山道人等,世稱紫清先生,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人,南宋著名道士、內丹理論家、詩人、畫家、書法家。白玉蟾自幼聰慧,7歲能詩作賦。12歲因童子科落第,放棄科舉。紹興十九年(1149),雲遊全國,求師問道,後拜道教南宗四世祖陳楠門下,道術大成,並創立了金丹派南宗。嘉定年間(約1208-1225之間),入太乙宮講道,封紫清明道真人。之後遊歷名山,行蹤莫定。紹定二年,仙逝於江西汝水,另有一說仙逝於海南定安縣。著有《海瓊集》《金華衝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錄》《羅浮山志》《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注有《道德寶章》(又稱《老子注》,編入《四庫全書》)。

出於做文獻的習慣,筆者相繼走訪了篁莊、九都、張坳、梁奧、馬堡、三灘、西裡、西段等南田山村莊,又先後翻閱了明正統七年刻本《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續處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處州府志》、清光緒元年刻本《青田縣誌》、洪武十三年刻本《自怡集》、明初刻本《易齋稿》、明永樂刻本《盤谷集》、民國二十二年刻本《南田山談》、清嘉慶五年《青田永嘉郡劉氏宗譜》、一九九三年刻本《梁奧梁氏家譜》、二零一二年刻本《馬堡期思蔣氏宗譜》等文獻,可惜都沒有找到白玉蟾遊覽百丈漈的確鑿記述,但幸運的是發現了一些白玉蟾的南田山文化遺存。

《南田徐氏宗譜》卷之六記載,白玉蟾在南田山創作了一組題名為《南田八景》的詩歌,詩歌共八首,其中就包括《百丈垂瀑》,其它七首分別描寫三疊巖、仙人巖、盤谷、亢五峰、搖動巖、石圃山、降龍庵等七個南田山景點,為便於大家欣賞,不妨摘抄如下:

《三疊古洞》:累累如珠貫石林,遠觀危勢若森森。黃雲白霧時吞吐,敢擬魚波佈六陰。

《仙人被包》:遙傳翠岫築仙壇,欲叩仙蹤事已難。空擲一囊留幻跡,特遺奇賞在人間。

《盤谷春暉》:山抱溪流村抱花,春深處處綠楊斜。提壺挈饁供南畝,谷裡多居隱士家。

《亢五高峰》:夭嬌遊龍勢已窮,敢誇群玉一般同。若將五姥峰移到,極目寒雲天地空。

《搖動怪石》:傳聞此地有仙山,怪石妝奇見兩問。一羽萬鈞焉可擬,巨靈神跡若為珊。

《石圃朝暾》:一上孤岑萬慮清,松濤鳥語雜溪聲。須知瑤圃千山外,欲種青芝是處行。

《降龍禪院》:山僧攜得白雲歸,竹杖橫拖出翠微。猶恐毒龍降不住,故持缽扣莫教飛。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詩歌,南田還有一處白玉蟾在南田山留下了金丹派南宗道觀遺蹟。據劉基研究專家劉日澤先生介紹,縣文保單位劉耀東故居左側現存的一小段土石殘牆,是白玉蟾建設南田金丹派南宗道觀——「白城」的城牆遺蹟。南宋時,金丹派南宗道教宗師白玉蟾道長帶數十位弟子前來南田山傳教,遊歷南田山後,發現華蓋山南麓地理位置向陽,溫和宜居,是傳教的風水寶地,於是在這裡修建了南田金丹派南宗道教道觀。

為了確保道士的人身安全,他在道觀的周圍加修了土石城牆。由於道觀是白玉蟾主持修建,又以城堡的形式面世,所以南田人稱「白城」,又因道觀地處華蓋山南麓,也稱「華陽」。遺憾的是道觀建成不久,白玉蟾便仙逝而去,因此他的金丹派南宗道教在南田山沒有剛剛開始傳教就急劇衰落下來。當然,現今能保存一段殘牆,已是不幸之幸了。

如果白玉蟾真的有在南田山活動的話,百丈漈作為南田山最好的景點,他應該是不會錯過的。至於何時體驗百丈漈和創作詩歌《百丈垂瀑》,尚待有心之士進一步考據。

本文由雷克醜提供!

相關焦點

  • 掌握造化雷霆 役使天地鬼神:南宗道教雷法揭秘
    [摘要]按照道教的宇宙生成論,由一氣產生了陰陽,陰陽的消息運化使萬物肇始,天地具象,陰陽是三才、五行、八卦等得以顯化致用的動力。在天人一體的基礎上,人和天地的相互感應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南宗雷法的發展雷法是道教中一門重要的法術,它形成於兩宋之際。
  • 海南古建築玉蟾宮——被道教奉為「南宗宗壇」
    玉蟾宮位於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山麓,是道教南宗的實際創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終歸隱之所。玉蟾宮是道教在海南唯一的合法廟宇,被道教奉為「南宗宗壇」。玉蟾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由祈求平安的慈航殿、和合姻緣的月老殿、囑照本命的元辰殿、開啟智慧的文昌閣、健康長壽的藥王殿、發家治富的財神殿等近20座殿堂組成。建築結構完整、風格鮮明,系統地展現了道家主題文化特色。
  • 道教內丹丹功系統分為五派
    這更說明王重陽功法是鍾、呂體系。王重陽功法傳與七個弟子,以邱處機成就最高、聲望最著,他於王重陽逝後,在陝西磻溪苦修六年,隴州龍門苦修六年,冥思深煉,總結師承,開創龍門一派,傳世至今。因為在教統上南北分立,此功法屬於北宗全真派,所以在內丹分派上稱為北派。
  • 丹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
    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陳東: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出生於一個「自五世以來,以儒嗣其業」的家庭。
  • 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肆神仙信仰是中國道教的核心信仰,列於世俗塵囂之外的神仙是道教彼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謫仙」則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類,他們是因過失而被謫降到人間的,具備超凡神性,同時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間化的特質,是一種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現以南宋著名道士、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創始人白玉蟾的修道思想為例,剖析道教中的謫仙觀念。白玉蟾祖師在詩作中多次提及自己原是天上的仙人。
  • 仙俠小說:鍊氣,築基,金丹,這些熟悉的修煉境界是怎樣創建的
    當然,練到最後就需要感悟天道了,這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仙人。這些仙人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天仙,地仙,散仙,純粹是按照個人性格來劃分的。而到了《西遊記》這本書,才真正將現任的境界統一起來,甚至是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天庭統治機構。所以說,《西遊記》是最早的統一修仙小說。至於築基這個境界,有十分有意思了,在古代是並沒有專門的這個境界的。
  • 道教四大天師是哪四位?
    四、薩守堅薩守堅早年精通醫術,有一次他用錯了藥導致一人喪命,故而轉醫為道,他的成道之路可謂是機緣巧合,一次,他在陝西的路上走著,巧遇神霄派創始人和天師府張天師,他們授予薩守堅道法,分別是咒棗術,扇疾術和雷法,或許因為他道心純正,三位真人才會授予他道法。在得到道法後,他用咒棗為民治病救命;用雷法滅邪除妖、祈晴禱雨;用五明降鬼扇使人的命復生。
  • 14歲學生每天寫2000首詩,還是企業的創始人,堪稱現代「神童」
    這兩天,一位名為岑怡諾的女學生再次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話題。這位女學生的個人經歷可以說是驚豔到各位網友,也讓很多的網友都產生質疑。下面就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岑怡諾同學的個人簡歷。岑怡諾在自己的個人簡介上面明確說到:一天能寫300首詞牌,一天能寫2000首詩,一天能寫15000字的正能量小說,目前已經出版有666首詩。
  • 這十個神奇的數字,教你了解道教的神秘所在
    道教的很多思想教義都跟數字有關,通過數字一到十可以一窺道教的玄機。數字語言可謂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載者。0:無極無極意為無邊際,無窮盡。《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荀子修身》:「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 詩路天台┃《九日登玉霄峰五首》元·曹文晦
    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三重陽昔與少年遊,紅袖黃花送酒籌。今日西風厓石路,白頭烏帽不勝愁。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四白雲如屋深復深,白雲之外松樹林。別峰線路入雲去,直恐西通天姥岑。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五洞門靈氣合玄黃,洞裡仙人白罽裳。見說金鐘飛去遠,不應雞犬不騰驤。
  • 乾隆皇帝寫的詩爛到了什麼程度?這首小學生水平的詩,你肯定讀過
    明熹宗幹起木工活如痴如醉,宋徽宗一手瘦金體驚豔眾人,還有李煜的詞曲感人至深。清朝帝王其實也各有所好,康熙就愛好自然科學,作為康熙孫子的乾隆則愛好寫詩。文藝愛好者乾隆一生詩作無數,但多被人輕視,其詩真的如此不堪嗎?乾隆與詩結緣較晚,但對詩確實是"一往情深"。康熙晚年時,發生九子奪嫡,而太子胤礽被廢後,此事愈演愈烈。
  • 揭秘道教神秘的「法劍」,齋醮常用的法劍有哪些?法劍有什麼作用
    白玉蟾在民間許遜真君的傳奇故事的基礎上,對許遜真君法劍傳授有生動的描述。白玉蟾祖師《旌陽許真君傳》說:「 真君嘗至新吳,憩於新林,忽有女童五人,各持寶劍來獻,真君異而受之。既而偕至真君之第,惟日擊劍自娛,人莫能測,真君識其劍仙也。」道經中所謂的鐘呂得道,主要內容就是感遇神仙,並得到劍法的傳授。鍾離權得遇山村老人,「授以長生真訣,赤符玉篆、金科靈文、金丹火候青龍劍法」。
  • 沿「甌江山水詩路」,飽覽溫州的詩意美景
    不夜溫州詩畫之旅 (鹿城) 「大建大美」「月光經濟」讓這座城市迎來蝶變。 「甌江夜遊」以甌江兩岸核心段十公裡為界,通過江、山、岸、城、嶼跨區域聯動,用藝術之燈刻畫出一幅溫州濃墨重彩的時尚光影畫卷。
  • 道教「全真道北五祖和全真七子」指的是哪幾位?帶你走進道教
    全真道北五祖,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支派——全真教(又稱全真道)所尊的北宗五祖,他們分別是:青陽起派紫府東華帝君輔元立極天尊(王玄甫祖師)、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鍾離權祖師)、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呂洞賓祖師)、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啟南興教天尊(劉海蟾祖師)、重陽廣教興玄育德帝君飛雨妙化天尊(王重陽祖師)全真道派,也稱全真教和全真道,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終代表著全球道教主流
  • 迢迢牽牛星這首詩,只是在寫七夕、寫牛郎織女嗎
    恐怕把它們真正擬人化,並賦予這個故事愛情色彩的,可能是《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此詩誕生時間,可能是在東漢末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這個小選集裡的十九首古詩,選的都是當時文人的五言詩,由南朝的蕭統收錄進《文選》裡,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遺憾的是,真實的作者已無法考證。當然也有可能是集體修改創作,不便署名。漢朝那個時候的詩歌基本上是樂府詩,它們是配樂而歌,所以詩中疊字較多,有民歌特色,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悠長。
  • 武當派始祖張三丰,皇帝仰慕的「人中之仙」
    明清以後,武術界多稱張三丰為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汲取中華傳統養生醫學知識,豐富發展了武當山內家功夫,推進了武當山養生醫學的發揚光大。這位被稱為「活神仙」的武當派始祖,直到今天還有眾多學者在開展關於他的研究。武當山上的明朝張三丰銅像在眾多的研究話題中,張三丰到底是哪裡人,至今沒有定論。
  • 《鎮國戰神》劍子仙跡:在掌中雲收穫驚喜
    掌中雲就是一個不斷給作者「驚喜」的平臺,收稿兩年多來,掌中雲一直圍繞「稿費」這一作者核心訴求而努力,從最初很多人都不認識掌中雲,到如今寫新媒體網文大部分人都選擇掌中雲。作者稿費從月入破萬,到日入破萬,再到日入破7萬,不斷攀升至新的高度。有越來越多的作者體會到了掌中雲平臺所帶來的「驚喜」。成功的條件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