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鹹陽,分封諸侯
鴻門宴上,項羽威風八面,範增怒不可遏,劉邦唯唯諾諾,張良巧妙周旋,樊噲捨命救主。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邦上下一心,而項羽內部分歧巨大,難以形成共識。
項羽向來做事喜歡獨斷專行,不是聽不進意見,而是認為謀士們提的某些建議不過如此。
幾天後,劉邦正在灞上苦苦思索下一步的對策時,前哨來報,項羽引大軍進了鹹陽城。
這件事劉邦早就料到了。
劉邦先於項羽進入鹹陽城,以項羽的秉性來說,肯定面子上過不去,不搞出點動靜,怎麼能證明楚霸王的威武?只是劉邦沒有想到,項羽進城後不僅下令將皇宮、貴族的官邸和富商的巨宅全都被劫洗一空,還誅殺子嬰,一把火燒了鹹陽城。須知,鹹陽城被秦王朝經營了多年,具有一般城市不能比擬的優勢;再加上劉邦不戰而屈人之兵,城內根本沒有遭到戰亂破壞的痕跡。這麼好的一座城市,竟然在戰後遭遇了滅頂之災。
最讓人痛惜的就是秦王子嬰。子嬰臨危受命,是被趙高推出來的一塊擋箭牌。換句話說,是趙高安排的另一個傀儡。不過,子嬰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幹和魄力,雖然政治生命只有四十六天,但卻坐了四件大事:謀除趙高,整肅朝綱,抵禦劉邦大軍,投降。即使最後一項,也是子嬰看清了形勢,不得已做出的決策。內外交困的秦王朝,像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樓,走路咳嗽的的聲音都可能使之傾覆,更別說外力的作用了。子嬰也想重振秦廷,但大勢已去,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班固這樣評價子嬰:「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復責小子,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紀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而這樣有「周旦之材」的政治新秀,還是被項羽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