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門裡面好修行,半夜敲門心不驚;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出自【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集俗語竹枝詞。
《漫談傳統民間俗語文化》系列第3回
我們經常聽到過這樣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也都知道其意思,是源自古時候人們祭祀的行為。人們遇到不順就會到寺廟中祭祀叩拜,認為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若誠心禱告,神明就會顯靈並幫助自己。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勸善規過的意思。你知道有哪些神明嗎?這句話的出處?上半句或下半句有哪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在民間神話認為的神明
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神仙的存在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比如灶神,古時候人們做飯的地方會供奉灶王爺,他們認為每年的臘月二十四,灶王爺就會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詳細說明一家人在這一年中的善惡之事,然後述職完畢後,初四就返回人間。如經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祭灶祀》等。
在道教對神明的認為
舉頭三尺的神明是三臺北鬥神,《太上感性篇》有云:「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三臺星名北鬥神君,主人間善惡、生死、壽夭、富貴貧賤之事。」,「三臺」和「北鬥」都是星名,這些神在人的頭上盤旋,如果哪個人做了虧心的事情,都瞞不過三臺北鬥的眼睛,他們會記錄人的罪惡。根據人的意念、言語和行動分為輕重,然後會增福減福,增壽減壽等。
在佛教對神明的認為
舉頭三尺的位置上有兩個神,分別是同名神和同生神,他們主要負責記錄人們的善德和罪惡,每個月分六次計算人們的功德與過錯。而頭頂三寸的光,被認為是壽命的標誌,最好的是金色,其次是黃色,等到人壽將盡時,就是灰色和黑色的光了。
「舉頭三尺有神明」上下文的聯繫
中華文化語境習慣講究對仗,因此「舉頭三尺有神明」也被賦予了上下文的聯繫。如「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又如「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意為:做人不要做虧心事,不要以為自己幹了見不得人的事不說給別人聽就過關了,在每個人的頭頂三尺處時刻有神靈在看著你。
小編認為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老人們都希望我們為善不為惡,善念剛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念剛起,禍雖未至,福已遠去。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要恪守住自己的善良和美好,不做違背良心和大眾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規範自己的行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今日話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很多前半句或後半句,你知道哪些,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