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血型:無關性格與命運
現象
最近,白領小吳迷上了一組在網際網路上流行的「四個小人的血型漫畫」。漫畫以簡單的形式描繪了A、B、O和AB四種血型小人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態度,主人公臺詞幽默輕鬆,讓讀者產生「對號入座」的感覺。
例如,一個簡單的開車場景,A血型的小人邊開車邊想的是:沒被攝像頭拍到,我果然厲害。B血型的小人則邊開車邊唱歌,或者觀察車外的環境,很容易走神。O血型的小人很怕無聊,會抱怨堵車;AB血型的小人則很容易開車犯困。
小吳對漫畫中的說法深信不疑,漸漸地開始在現實生活中以血型為依據,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和交往對象。
和小吳一樣的「血型粉絲」大有人在。一家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對應聘者的要求除了工作經驗、學歷專業、交際能力外,血型也成了「嚴格把關人」。A型、AB型求職者免開尊口。
對此,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說,血型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也就決定了他能否勝任某項工作。
專家剖析
「O型血可為任何血型輸血,而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輸給AB型本身。因此,人們會說AB型血的人自私、O型血的人有愛心,這是把生物學的概念擴大到了社會學範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軍在評論血型與性格的關係時說。
復旦大學人類學博士王傳超分析稱,「血型決定性格」是對人類共性的人格特質進行的分類。「只不過大部分人都會有這些特質,當把其中一個或幾個特質調出來,被測試的人就會覺得準。」王傳超說,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種測試大多在網上,覺得準的人才會回帖,所以給人的感覺好像準確率很高。
中科院健康與遺傳心理學研究室研究員王力則從專業角度分析了迷信泛濫的心理學基礎。「從心理學角度說,這種情況叫作『受試者期望效應』,即某人相信一個理念後,就有一種依賴,不願改變。」對於相信「血型決定性格」的人們來說,儘管血型並不是決定因素,但一旦看到同樣血型的人也擁有和自己相同的某種性格,他們的期望就會得到滿足。「這樣的過程反過來又加重了他們對此觀念的相信。」
王力認為,迷信「血型決定性格」與迷信「基因決定論」的情況相似。事實上,這種思想傾向與人類認識史上曾出現過的「機械決定論」在方法論上如出一轍。
在王力看來,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證明,後期環境會影響基因表達,進而影響某個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
「根據心理學研究,性格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後天環境相比先天因素更重要。」王力說,「血型決定性格」是一種缺乏科學依據的社會悖論。
據王傳超介紹,2011年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採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五因素性格」測試問卷,對1696名上海市高中生進行性格測試,並輔以相關問卷調查。他們發現,目前上海市高中生性格相對穩定,並且與血型之間不存在相關性。相反,後天的培養對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王力解釋說,要想得出血型與性格之間關係的確切結論,至少要經過如下步驟:首先,如果通過大樣本調查,總結出了不同血型可能呈現出的不同行為方式,證明血型與性格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其次,這種聯繫究竟是什麼聯繫、是否存在更深層次的科學關聯性,需要進一步研究。
王傳超則表示,有關血型與性格的研究應向著更理性化、科學化方向發展。「路徑之一是從生理機制入手,利用最新生物遺傳學研究,對人格與血型甚至與遺傳因子的關係進行研究。」
記者手記
近年來,「血型粉絲」只增不減,成了迷信泛濫的「溫床」。消除謠言最有力的手段莫過於反駁其來歷。
因此,破除「血型決定性格」的說法要從謠言產生源頭入手。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血液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等人將人類血液分成4種基本類型,即A型、B型、O型和AB型。1927年,日本教育學者古川竹二提出了性格血型學說。他指出:「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則具有共同的氣質。」
現在廣受追捧的「血型決定性格」或許由此而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學者已經發現,古川等人在有關「血型不同性格也不同」的資料收集、統計和解釋上存在一定偏差。
至今,「血型決定性格」的說法不僅沒有明確的科學研究支撐,還有相當多的反例。2009年,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和血液中心曾使用「艾森克個性測驗問卷」,對3366名街頭無償獻血者進行調查,發現不同血型與多項個性量表的評分值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該實驗表明,血型與性格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繫。
在科學研究尚未得出結論前,相信「血型決定性格」是一種迷信。將其當作茶餘飯後的娛樂手段無可厚非,切不可深信甚至「託付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