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著作之二書分內,外、雜篇原有52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如今所傳33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
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一書,其實經過長期交融激蕩,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才編定的。
莊子文章的特點是,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莊子》中的名篇有《道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的文章結構比較奇特。看起來並不十分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多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具獨創性。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的境界;莊子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
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上穿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在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