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內容來自 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公眾號,筆記俠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作者| 阿飛封面設計 &責編 | 亞飛第 3650 篇深度好文:2034 字 | 4 分鐘閱讀
精選筆記·思維方式
本文優質度:★★★★口感:開心果
筆記君說: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要面對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
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相處呢?閱讀本文,給你一些答案!
潛意識裡遠離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或多或少與你相似,而你不想成為這個人。
茫茫人海中,有時候當我們見到一個人,即使之前未曾與他接觸,也不了解他的過往,可是不知何故,你就是不喜歡他,就是不想和他接近。
事實上,這種潛意識裡的不喜歡,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心理學曾經發現,嬰兒對人的反應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幾個月大的嬰兒,天生就喜歡對他微笑的人,這會使他感到舒服與安全;而相反,有些人面向兇巴巴,嬰兒就會大聲啼哭。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我們生來就具有自我保護機制,而這種機制也會隨著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不斷強化。
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隱藏在冰山下未知的部分,雖然表面毫無波瀾,但是卻蘊藏著巨大的秘密,它包含著我們未知的感受、觀點、記憶、渴望等等。
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抵制一個人?
一、我們為什麼會抵制一個人?
第一, 競爭壓力。
在工作中,當我們與他人發生職業競爭時,我們自然而然會排斥對方。《反本能》這本書提到,人類大多數戰爭都是圍繞資源的爭奪產生的,缺少資源意味著生存劣勢。所以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很自然對資源競爭者產生警惕,對強者有更多敬畏,對身邊的朋友有更多嫉妒。
第二, 童年陰影。
在溫暖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對社會有更多的愛與包容;而在暴力冷漠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不自信,在社交中步步設防。
第三, 記憶的重疊。
其實,我們並不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往往這個人的長相、行為、語言與過去曾傷害過我們的人,有一定相似之處,我們甚至會自行腦補去論證。
第四, 真實自我的暴露。
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有的時候會在工作生活中隱藏真實的自我。而當我們遇到一個和本我很像的人,我們會下意識產生厭惡,這種厭惡並不是對這個人的厭惡,而是對真實自我的厭惡。
由此可見,不喜歡一個人很正常,被人排斥也很正常。我們不可能取悅所有人。
二、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相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相處?
首先,不忽略,不迴避,默默容忍。
史丹福大學教授羅伯特·薩頓認為,「你需要有一些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和敢於和你爭論的人在身邊。他們會阻止整個團隊做一些愚蠢的決定。」
包容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一些時候,挑釁往往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像曾經的3Q大戰幫助騰訊從封閉走向開放。
在這之前,如果別的企業做得好,騰訊就模仿一個,然後把它逼的破產;現在變成別的企業做得好,騰訊就通過投資使它更好,構建共創共贏生態圈。
其次,接受並承認你不會喜歡所有人。
工作中,不免會遇到與你價值觀不同的人。但你應該明白,即使你再優秀、性格再nice,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你,所以你也應該接受你不可能喜歡所有人這個事實。
很多公司都盛行加班文化,但有研究表明,大多數白領實際工作時間,大約每天3到4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刷微信、瀏覽網站、八卦等等。
有些同事,上班不抓緊幹活,下了班不回家還假裝加班,沒事就發個朋友圈「我愛工作,工作使我快樂,配上一杯咖啡、一臺Thinkpad」。他的朋友圈總是能收到老闆的點讚和關切的評論,「辛苦。
公司就需要你這種把工作當成愛好的人啊。」這讓很多實幹派的員工不服,覺得不公平。
其實,職場上,不要太在意他人評價,人在做天在看,你做了什麼,老闆心裡自有定數。
最好的方式是,讓會說的人去跑業務,讓會做的人去做業務,因人設崗,各自發揮所長。
另外,適當和領導說明實際情況。
李飛剛剛博士畢業,進入一家企業,部門總監讓已經在公司八年的王靜幫助李飛熟悉下業務。
每次談客戶,前期都是王靜和客戶單向溝通,不讓李飛參與。等合同談下來,再讓李飛去完成。
所有項目調研、數據分析、文案等等工作都是由李飛一人完成,然後由王靜和客戶單向匯報。等到總監問起的時候,王靜把李飛寫的部分說成是自己的功勞。
一旦總監對某一部分不滿意,王靜就推卸責任。有一次,王靜甚至篡改項目數據,栽贓給李飛。這讓李飛很苦惱,覺得不公平。
其實,面對這種情況,李飛應該將數據存檔給總監過目,和總監說明實際情況。表明自己是有底線的,不是職場「小白兔」,任憑「狐狸」擺布。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說,「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和什麼樣的人一般見識,你也就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