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通過日晷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四刻鐘,這是官方的計時方法。但在民間,人們在生活中對時間的要求並不需要很精確,便產生了一些模糊的時間計量詞,比如彈指間、一炷香的功夫、一盞茶的時間……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一炷香主要來自於和尚僧侶打坐,如果在單獨的禪房,僧侶根本沒有什麼刻漏工具來計時,於是便利用手頭最簡單的線香來計時,這種和掛麵粗細長短差不多的香,燃燒一根大致需要十分鐘左右,材料也非常易得,用來計時再好不過了。
由於古時候的香基本都是手工製作的,雖然遵循一定的標準,但是難免會受到環境、風力、香料乾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每炷香燃燒殆盡的時間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上需要半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小時。所以古時候「一炷香的工夫」大約是五十到六十分鐘。
至於佛經裡說的一炷香時間根本不能用時間作為單位來計算,佛家還說須彌一介呢,意思是我千山萬水大地萬物就存於一顆稻穀裡,這是一種情懷的體現。
因此古代人用這個來計時還是相對來說比較方便的,其次就是在古代製作這些香火的技術也有高有低,不同的作坊製作的材料和製作的工藝不同,以及這些香本來它們的長短和粗細都不一樣,所以他們燃燒的時間也會有所差異。在同等程度下越粗的線香,它燃燒的時間就會越長,還有一些其他的自然條件的因素會影響到燃燒的時間,比如在室外的時候,由於有風的關係,所以就會加速現象的燃燒,並且在室外使用這些香火的時候可能就和在室內使用的規則有所差別,在古代人們也會針對這種差異作出專門的規定。
在周代時,漏壺計時器一問世。儀器上面是一個漏水壺,下置盛水箱,插著竹箭,箭杆上刻有時辰刻度。因漏壺中的水定量均勻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漸升高,水面所對的刻度就表示著時間。我們現在所說的「銅壺滴漏」就是這種計時工具。漢代的日晷,隋代的中車、漏車、鼓車,唐代的「水運渾天銅儀」都是可以移動的報時器。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將「一炷香」和「一柱香」弄混,或者認為兩者可以通用。其實,柱並沒有量詞的用法,無論如何是不會出現「一柱香」這個詞的,在古代書籍中,自始至終,只有「一炷香」。
這時間長度因物而變、因人而異,有的人用小盞淺嘗輒止,有的人用大杯海飲不迭;有的茶清香適口、有的茶粗陋難進;有的人想慢慢品嘗,有的人想一飲而盡,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地方、季節和境遇,他的喝茶習慣都會不一樣。因此,想要統一這樣的計時單位,真是眾口難調。
所以在古代人看來用一炷香來計算時間是不太準確的,所以在比較正規的書籍當中是看不到這個詞語的,而這個詞語在各種小說當中倒是比較常見,戲曲中也能看到,這是一種藝術類的作品可能沒有那麼多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