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節,根據《道經》中的記載,這是亡靈一年一度獲準回到陽間探親的日子。在中國的傳統民俗中,人們通過祭祀祖先祈求庇佑。
「鬼文化」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國人大多在童年時代就知道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鬼界大V」,它們在文學作品或民間流傳的駭人形象,也成為大眾行為約束的最初來源。
可是鬼真的都是這個樣子嗎?
在《見鬼》一書中,作者拆解了古代志怪集中的小故事,編述成《鬼世界的九十五條論綱》,在這些文字裡,那些原本陰森嚇人的大怪小鬼,也變成了各懷心事的憨直模樣,會為了蹭吃蹭喝、生老病死而煩惱。人間居不易,鬼的日子看起來也好不到哪去。在相信幽冥的世界裡,他們甚至認為人類每天都生活在人鬼雜處的天地間。
以下節選的幾個章節,幫助大家淡定面對「百鬼夜行」的今天,如果晚上下了地鐵看到上來搭訕的小鬼,也能多幾份談資。
01
鬼會生病嗎?
雖然儒家說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但追求生命的不朽,始終是人類最執著的願望。抱歉得很,那個世界辜負了他們的期待,因為鬼也是有生老病死的。
紀曉嵐就認為鬼是會死的,他說:「鬼,人之餘氣也。氣以漸而消,故《左傳》稱新鬼大,故鬼小。世有見鬼者,而不聞見羲軒以上鬼,消已盡也。」本來《左傳》中的新鬼大、故鬼小是指祭祀中地位的高低。到紀曉嵐這裡就演化成身材的大小,「故鬼小」成了鬼慢慢消散的證據;見不到伏羲、黃帝時期的鬼,也成了鬼會死的證據。在《庸庵筆記》「舊鬼玩月」的故事中,那些上了年紀的故鬼「鬚眉皓白,而長不滿三尺」,說得更加直白了。
鬼既然會死,也會生病。而且麻煩的是,由於冥府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生了病還得跨界到陽間來請醫生。
南朝時杭州一帶有位名醫徐秋夫,在當地聲名顯赫。有天晚上,他聽到外面半空中有痛苦的呻吟聲,出門對著發聲處張望,黑黢黢的什麼也看不見,就問:「你是鬼嗎?哪裡不舒服?是缺衣少食嗎?如果生了病,要趕緊治啊!」
那位無形的鬼說:「我是東陽人,生前是個科級幹部。因為腰痛而死,現在陰間的湖北做小官。不過,雖然做了鬼,這病根還在,苦不堪言。聽說您是名醫,專門從湖北過來掛個專家門診的號。」徐大夫說:「可是我連你的鬼影子都看不到,怎麼治?」
腰痛鬼說:「這好辦,您扎個茅草人,扎得精細點,按照真實的穴位扎針就行。扎完針,把茅草人扔到河裡就行。」徐大夫照辦了,像模像樣地在茅草人上扎針,還準備了一些祭品,派人一起扔到河裡。當晚,病鬼託夢給他,說徐大夫真是白衣天使,不僅針到病除,還照顧患者的飲食。恨不得在夢裡就送面錦旗給他。(《續齊諧記》)
圖片來源:杉澤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首先,人的病痛是會帶到陰間的,即使不致命,其痛苦也毫無差別;其次,給鬼治病可以採用近似巫術的做法,通過給茅草人針灸來治病,遵循的是巫術中的相似律原則。當然,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是在大夫不能去陰間出診的情況下的處理辦法。
唐文宗大和五年,湖北天門一帶有位名醫王超,擅長針灸,號稱針神。有一天中午忽然暴病而死,第二天又復活了。王神醫說,自己被召到陰間去出診了。當時有冥吏領著自己到了一座王宮。見一位長者躺在床上,左胳膊上有一個大如杯口的囊腫。長者命王神醫診治。王神醫取出針來,挑去囊腫,很輕鬆地就治好了,然後就被放回還陽。(《酉陽雜俎》續集卷一)
這位高官顯然比上一位小官的病要輕,但是由於他的級別高,就能夠請醫生跨界出診,而無須上門求醫。即使在陰間,醫療體制也是需要不斷深化改革的。
無論官位高低,病痛是無法避免的。不過,對鬼來說,有些病患卻是由陽間造成的,且不無滑稽。
宋真宗年間,樞密使盛度病死,可是四肢還有餘溫,家人也不敢收殮。過了一天,盛樞密使又活了過來。告訴家人,自己是被勾魂使者誤抓的。到了閻王殿,發現該死的是另一位同名者,於是就被放回來了。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太祖、太宗時期的宰相沈義倫,老宰相見到盛度很高興,說,你回去給我家裡人捎句話,我在這邊一切都好,就是「頗為汗腳襪所苦」。
盛度還陽後,病漸漸好了,就去沈家傳話。可是沈家後人無論如何也不明白「汗腳襪」是什麼意思。後來在收拾老宰相的靈位時,赫然發現靈牌架子上有一隻臭襪子。追問之下,才得知是守靈的老兵無意中把襪子扔在這裡,後來忘了拿走,導致那邊的老宰相一直受腳臭之苦。(《括異志》卷二「盛樞密」)
中元節祭祖
不僅是鬼,還有那些成精的妖怪,也同樣無法擺脫病痛之苦。此類故事甚多,《聊齋志異》卷十三的「二班」,說的就是名醫給虎精治病的故事。至於狐狸精,都能給人生孩子了,患上產後抑鬱症這樣的精神類疾病也是很有可能的。
02
鬼如何在人間騙吃騙喝?
農曆七月十五,佛教有盂蘭盆會,道教為中元節,都是為那個世界的成員辦的饕餮盛宴。《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仙。」可見,至少在南北朝時期,佛道對此已基本達成一致了。
不過,一頓大餐不能代替日常的飲食,祖先鬼還好,有子孫後代經常祭拜,得享血食。但對很多孤魂野鬼來說,一年中只有這一天有機會大吃一頓,其餘時間要麼餓著,要麼到處打秋風。雖然鬼的抗飢能力相當強,可是四處覓食也是必需的功課。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各色的飯館周圍逡巡,與陽間的人類爭食。比如,早上早點鋪籠屜裡熱氣騰騰的饅頭、肉包、豆包,可能會引來餓鬼。只不過,餓鬼搶包子吃,吃法與人不同,他們享用的是「馨香」,也就是食物的香味。剛揭開籠屜時,如果看見包子自行扭動,而且一邊動一邊逐漸縮小,那一定是餓鬼來了。一個如碗大的肉包,頃刻間會變得像核桃那麼小,而且吃起來像咀嚼麵筋,包子的「精華盡去」。破解之法也有,在揭開籠屜的同時用紅筆在包子上點一下就行,不過,如果只有一人點,那還是「不能勝群鬼之搶也」。(《子不語》卷二十二)
《子不語》插畫
有文化的鬼則會更精細一些,只不過,文化程度卻成了硬傷。清代有一秀才,趕考途中在河南陳留的一個村子借宿。傍晚時分,在村外散步,忽然遇到一人跟他打招呼。那人張口就說:我是漢代的蔡邕,已死去多年了(蔡邕為陳留人)。不過您別害怕,我不會害您的,只是想請您幫個忙。我的墓雖然在這裡,但後人早已失散,「享祀多缺」。以我的身份,怎麼瞧得上村裡那些俗人呢?不願像其他沒教養的餓鬼那樣求食,所以只能飢一頓、飽一頓的。我看閣下這麼有學問、氣質,所以冒昧打擾,希望「明日賜一野祭」。秀才沒想到竟然遇到大名鼎鼎的蔡邕,喜出望外,滿口答應。兩人就攀談起來,秀才問起漢末的那些史事,那位解說一番,可是聽上去都是羅貫中《三國演義》裡的那些故事。秀才有點懷疑了,再問對方的生平,更加有趣了,基本是高明《琵琶記》的情節,比如自己中了狀元,被牛丞相逼婚,然後如何與原配妻子團圓之類。
秀才聽到這裡,心裡清楚得很了,笑著對那位說:我手裡的錢也不多,實在無力給你弄頓大餐,不過有一句話想叮囑你,此後要想假冒蔡邕,還是先讀讀《漢書》《三國志》《蔡中郎集》,免得露餡,這樣「於求食之道更近耳」。那位假冒的鬼聽得面紅耳赤,「躍起現鬼形去」。(《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四)
不管怎麼說,這位冒牌鬼還知道劍走偏鋒,選了很多人不太了解的蔡邕。在很多扶乩的故事中,有些冒牌鬼的口氣更大,只會打油詩的也敢說自己是李白,分不清丘處機和吳承恩的,也敢說自己寫了《西遊記》。
無論人還是鬼,騙吃騙喝也要更敬業一點才好。
圖片來源:杉澤
03
人鬼混雜的情況,至少在唐代就很普遍了
由於人鬼在形質上的差異,人很難長期在冥界生活,而鬼卻能很好地融入人類社會。按照這個邏輯推演,混跡於陽間人類社會的鬼應該非常多。事實上,我們周圍的鬼確實很多。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有鬼君引用過很多次的掠剩使的故事中,鬼是這麼說的:「凡市人賣販利息,皆有常數,過數得之為掠剩,吾得而掠有之。今人間如吾輩甚多。」(《稽神錄》卷三「僧珉楚」)
「今人間如吾輩甚多」,已說明人鬼混雜的情況,至少在唐代就很普遍了。當然,這裡說的混居於人類之中的鬼,其實是長期出差的掠剩使,嚴格說來,還不能算是移民。到了宋代,市民社會的發達,大批的鬼遷居陽間,人鬼雜處的局面蔚為可觀:
南宋高幹史忞離休後,回故鄉臨安鹽橋定居(今杭州市下城區慶春路中河北路口的慶餘亭)。他帶著下屬一起逛街,見到一個賣烤鴨的人竟是自己舊日僱用的廚子王立,不過這廚子在史忞做官時就死了,下葬都一年了。王立看見舊主,連忙上前請安,並端上一隻烤鴨。史忞問:你身為鬼魂,怎麼能光天化日之下在帝都亂竄?王立說:我這不算什麼,如今臨安城中,十分之三都是鬼(「以十分言之,三分皆我輩也」)。或扮成官員,或扮和尚、道士,或扮商販,或扮失足婦女,每天與人來往,和平相處。
史忞又問:你這烤鴨是真的嗎?王立說:當然是真鴨,就在農貿市場買的,每天買十隻活鴨,天不亮到作坊裡就著爐火烤熟,然後賣掉。天天如此,尚可餬口。不過,白天好過,晚上難熬。沒地方住,只能睡在屠戶的肉案下面,有時還要被狗追著到處逃。史忞感慨不已,給了他兩貫錢,讓他找個安身之處。此後,王立常常給他送烤鴨。時間久了,史忞覺得有點不對勁,我一大活人,每天跟鬼來往,莫不是將不久於人世?王立就跟他說,您不用擔心,您家裡孩子的奶媽就是鬼。說著拿出兩個小石子,「乞以淬火中,當知立言不妄」。史忞不大相信,因為這個奶媽在他家已經生活了三十年,現在是六十多歲的老太了。回到家後,他假裝開玩笑地對老太說,外人傳說你不是人,是鬼?老太大怒:是啊,六十多了,也該做鬼了。雖然惱怒,卻沒有畏懼之色。正好有僕人在一旁熨衣服,史忞試著將小石子扔到熨鬥的炭火裡,果然就見老太的臉色變了,身體像逐漸氣化一樣越來越淡,「如水墨中影」,然後就消散在空氣中。(《夷堅丁志》卷四「王立爊鴨」)
這個故事對人鬼混居的生活描述得很細緻,至少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一、他們的確是來自冥界的移民,並非出差公幹。
二、他們遵循陽間的生活秩序,即使生活不如意,也不隨意使用法力,入鄉隨俗,就像吳太伯來到吳越要斷髮文身一樣。
三、他們可以長期在陽間生活而不被發現。
四、他們身份的暴露,往往是因為被同類說破。
不過,最令人震驚的是,杭州城中鬼的比例竟然高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南宋時的杭州是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生活便利,工作機會多,群鬼匯集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下面一個南宋的故事還是發生在杭州。
宋人的鬼故事
南宋孝宗年間,河北人王武功,在湖北武昌一帶做官。他僱了一個十幾歲的小僕人,名叫山童,這孩子聰明伶俐,很討人喜歡。後來,王武功生了個兒子,又僱了賈氏為奶媽。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山童忽然不告而別,怎麼也找不著了。當年冬天,王武功調任臨安,在錢塘江邊遇到了山童。山童請他到茶館敘話,王武功說,你在我家裡做得好好的,我待你也不薄,怎麼不說一聲就走了呢?山童說:不敢向您隱瞞,我其實是鬼,原本在您家裡做事很安心。可是您僱的奶媽賈氏也是鬼,她怕我洩露她的身份,對我百般構陷,我只能避開。您將來對她要提防著點。說著就告辭離開。王武功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正跟夫人說起此事,賈氏抱著孩子進來,向主人誇耀自己帶孩子帶得好,「以兒肥腴誇為己功」。王武功把孩子交給夫人抱著,轉臉笑著對賈氏說,山童說你是鬼,這是真的嗎?賈氏拍掌大罵:官人怎麼能相信那個小王八蛋的話?一邊罵一邊走到廚房,眾人跟著進來,只見賈氏如煙氣一般,瞬間就消散了。(《夷堅志補》卷十六「王武功山童」)
這個故事中,雖然山童曾暗示賈氏可能對孩子不利,但多半是構陷,因為在山童離開的那段時間,孩子並未有什麼異常,反而養得肥肥胖胖的。很可能是鬼魂之間的矛盾導致互相揭發。兩個故事都表明,鬼魂的身份被說破後,就立刻消散。
這種鬼移民到陽間,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情況,志怪作品中稱作「生身活鬼」。「生身活鬼」一般並無惡意,像《聊齋志異》卷八中的「呂無病」,甚至是賢妻的典範。《夷堅志補》卷十六的女鬼「蔡五十三姐」,嫁為人妻之後,生了一男一女,自己掏錢讓遊手好閒的丈夫做生意,生活富裕。可是遇到一個道士,運用法術說破她的身份,導致她「寂寞滅無跡」。
《聊齋志異》中《呂無病》一篇,女鬼呂無病一夜奔波數千裡,終於精力耗盡,「倒地而滅」,她丈夫為她建一個「鬼妻之墓」
可以猜測一下,很可能在陰律的規定中,鬼移民到陽間是絕對的禁忌。因為只要被說破,他們基本是以屍骨無存的方式湮滅,而在關於鬼的形質的記載中,身體的發散、消逝,往往意味著鬼的死亡。也就是說,他們在陽間「寂寞滅無跡」,也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可以回到冥界,而是觸發了陰律中的死刑判決。而這一結局帶來的遺憾是,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說明自己移民陽間的原因,他們是鬼魂史上的「失蹤者」,隨風而逝了。
本文節選自
書名:見鬼
作者: 有鬼君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副標題: 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閱讀筆記
出版年: 2020-3
往期精彩
(點擊圖片閱讀)
編輯 | Paddy、杏花村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網絡
原標題:《「你以為我的日子好過麼?」鬼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