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者,歸也。據《禮記·祭義》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禮記·祭法》則云:「庶人庶士無廟者,死曰鬼。」而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云:「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
厶即為私之意,這也就是說,鬼即是人歸之意,普通老百姓死了之後,沒有宗廟祭祀,便會化身成鬼,前往陰間,而一些王侯將相死後有宗廟祭祀,則可以依託宗廟而吸收香火,成仙成聖。此外,由於人活著屬陽,死後屬陰,所以鬼的陰氣很重,若有鬼害人,皆為其私慾太重所致。
中國古代民間是如何看待鬼的呢?在古代,中國有豐富的鬼文化,比如中元節。相傳這一天晚上子時陰界的大門會打開,在陰界的鬼魂會重回陽間,去見他們生前的家人。所以,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會祭拜死去的先人,有的地方還會點河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
此外,又據《五音集韻》中記載:「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裡。」而《酉陽雜俎》中曰:「時俗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隂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瘧癘。」又根據張讀的《宣室志》曰:「裴漸隱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當今除鬼無過聻耳。時朝士皆書聻於門上。」
由此可見,古人還認為,鬼也是會死的,人死之後化作鬼,而鬼死之後則為聻。所以,古人認為人怕鬼,鬼怕聻,所以就將聻看做是鬼的剋星,並將其懸掛於各處以驅鬼闢邪。
那麼,古代的士族階層又是如何看待鬼的呢?在儒家看來,鬼確實是存在的。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季路孔子鬼神之事,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孔子曰:「未知生, 焉知死?」由此可見,子路曾經問過孔子鬼神的事情,不過孔子並未正面回答,只是強調了要關注現實人生。
此外,論語中還有孔子對鬼神的態度,比如《論語雍也》中孔子回答樊遲問題的時候,說:「敬鬼神而遠之。」再比如《論語·述而》裡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些都表明,孔子對鬼神之事並不願意討論,在孔子看來要把精力放在當下,放在活著的人身上。當然,孔子大抵還是認同鬼神的存在的,要不然也不會強調要「敬鬼神而遠之」了。
道家對於鬼的看法就更為玄學了。在道家看來,人生天地之間,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人死之後,氣也會逐漸消散,終究歸於自然,之後再開始一個新的輪迴。
《尸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在道家看來,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人這短短一生不過是寄託天地之間的一個過客而已,而死亡,方是回歸。
而莊周在《莊子·知北遊》中也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意思就是,生與死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生即是死的同類,而死亡又是新生的開始。由此引出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的觀點。
總體來看,對於「鬼」的認識,除了道家之外,中國古人還是喜歡將其神秘化,並對其敬重,試圖讓其不要難為活著的人。所以,與其將精力放在討論鬼究竟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對待他們上面,倒不如先好好的活著,關注現世人生,對他們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