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創新大事記

2021-01-14 電子發燒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徵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一座長達55公裡的鋼鐵大橋飛跨茫茫大海,歷史性地將香港、珠海、澳門連在一起。 

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組合體在垂直轉運中。 

在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可以看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

1、「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

2017年6月16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布論文宣布,「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8月10日,潘建偉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這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點評:「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這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優勢地位。

2、「天舟一號」完成多項應用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對接完成後,「天舟一號」進入設置組合體運行狀態。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月19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這次試驗的順利完成,鞏固了太空飛行器多方位空間交會技術,對於後續空間站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這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3、「悟空」發現反常電子信號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後,暗物質衛星團隊宣布:「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億電子伏特)處的拐折。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宇宙暗物質湮滅過程中產生的正、負電子對,有可能在電子宇宙射線的總能譜中產生一些特殊信號。「悟空」作為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和粒子鑑別能力最強的高能粒子探測衛星,捕捉這些信號正是其首要科學目標。

點評:揭開暗物質之謎,被認為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如果後續研究證實「悟空」的最新發現與暗物質相關,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

4、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國國產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首飛成功。

C919大型客機設計定位於航空運輸市場最主流的150座級單通道市場,標準航程4075公裡,增大航程5555公裡。自2008年7月研製以來,C919的設計者走出「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化」發展道路,堅持「自主研製、國際合作、國際標準」技術路線。

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國內22個省市、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研製……C919推動了我國工業技術進步,也推動了工業材料領域的革命。

點評: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意味著中國實現了民用飛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國大型客機發展核心能力,標誌著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大飛機夢」終於取得歷史性突破,藍天上終於有了一款屬於中國的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準研製的大型客機。

5、可燃冰試採取得重大突破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它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出10倍。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2017年3月28日,我國第一口可燃冰試採井開鑽,並於5月10日點火成功,從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至5月26日,試採井連續產氣16天,平均日產超過1萬立方米;5月27日開始,按照施工方案開展溫度、壓力變化對儲層、井底等影響的科學測試研究工作。由此,我國取得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持續產氣時間最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點評:可燃冰首次試採成功在我國具有重要意義。可燃冰開發利用將會大大提升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支撐油氣體制改革,引導企業進入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領域,促進油氣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6、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這意味著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裡,被譽為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王冠」。作為世界級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六個最」: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在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

點評: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建造標準。隨著我國橋梁工程「走出去」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橋不僅有利於我國與外方合作時爭取工程主動權,更能將相關產業鏈帶出國門。同時,該工程是中國橋梁在設計、施工、材料研發等各方面成果的集中展示,拉動了我國交通行業的升級換代和技術進步。

7、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開通

2017年9月29日,世界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對接,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意味著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京滬幹線」的建成,將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全長2000餘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線路全線貫通,目前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在業務應用方面,已實現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南山地面站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等。

點評:「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美對接,預示著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已經形成。這將推動量子通信在金融、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最終構建基於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網際網路。

8、「一箭雙星」發射北鬥三號

2017年11月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衛星發射入軌後,將開展相關測試及入網驗證,並適時對外開展服務。建成後的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將提升1至2倍,達到2.5米至5米水平,將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0.2米/秒的測速服務,並將為付費用戶提供更高精度等級的服務。

隨著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屆時,中國北鬥的精度將與美國GPS相媲美。

點評: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北鬥系統作為一項國家高科技工程、一個開放型創新平臺,日益激發出全民「雙創」的激情和潛能。此次北鬥三號組網星首次發射標誌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啟全球組網新時代,全面打開北鬥應用推廣與產業發展新局面,書寫北鬥國際合作新篇章。

9、「復興號」命名並投入運營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並於6月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構建了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先進科學的高速動車組技術標準體系,標誌著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極大增強了我國高鐵的國際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

我國根據市場需求以及科技發展趨勢,開展了動車組技術頂層設計,積極組織引導製造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動車組技術創新。目前,已啟動時速350公裡速度級16輛編組中國標準動車組、時速250公裡速度級中國標準動車組等的研發工作。

點評:「復興號」的亮相不僅為中國動車組實現全面自主化、標準化打下堅實基礎,還將促進中國高速鐵路可持續發展,加快中國高鐵「走出去」。當前,以中國標準動車組為代表的高速動車組技術以及工程建造、列車控制、牽引供電等各個技術領域,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0、「造島神器」「天鯤號」下水

2017年11月3日,我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亞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成功下水。

「天鯤號」裝備了亞洲最強大的挖掘系統、最大功率的輸送系統和當前國際最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其泥泵輸送功率達到1.7萬千瓦,為世界最高功率配置,且其遠程輸送能力1.5萬米,為世界之最。

「天鯤號」可實現自動挖泥、監控及無人操控,將極大提高作業效率,適用於沿海及深遠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圍海造地,也被稱為「造島神器」。

點評:「天鯤號」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重型自航絞吸船的空白,帶動了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信息控制技術等配套應用能力的增強,推動了我國疏浚產業及船舶製造業的發展壯大,提升了我國疏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合肥元素」佔一半
    原標題: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2017年12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令人驚喜的是,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其中有五個發生在合肥,或者和合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 2017中國木門十大品牌耀世公布
    隨著消費水平不斷升級,人們的家裝需求也逐漸提升,在木門領域,消費需求從以往單純的實用主義向功能主義轉變,不僅要求木門外觀漂亮,還要求其在環保、靜音、隔熱等方面有著卓越表現,同時他們的品牌意識也在不斷加強,這也意味著木門企業除了要加強產品創新外,品牌建設也絲毫不能落後。
  • 2012年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大事記
    2.2012年2月14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中國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範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的目標。
  • 創新蝶變 看新區丨五周年大事記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哈爾濱新區成立。  5年來,哈爾濱新區從改革創新破題,強基礎、興產業、聚人氣,一年一變化,迅速成長為科技創新的高地、創業幹事的熱土、優美宜居的新城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新區大事記  2015年
  • 2017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滬舉行
    6月16日—17日,「浦江創新論壇——2017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上海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面對未來,無論是上海、中國乃至世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一批專業化、高水平的智庫,為政府科技創新決策提供精準、科學的政策建議,最終實現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 曠視榮獲2020中國十大創新應用品牌"智慧物流十大品牌"
    近日,由a&s傳媒主辦的"2020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峰會暨a&s十大品牌2020創新應用評選頒獎典禮"在深圳成功舉辦。此次評選通過企業投票、資格篩選、企業走訪、網上投票、專家點評等方式,圍繞服務市場規模、產品創新性及效益性等維度,選出極具含金量的品牌榜單,給予處於品牌迷霧森林的企業以明燈嚮導。
  • 2017年網絡安全大事記
    會議活動空前熱烈2016年網絡安全大事記曾寫道,「2016年是信息安全會議活動最為集中的一年」,但2017年明顯比去年更多,多到一一列出會佔用太多的文章篇幅,因此今年的大事記只選出了非常重要或影響力較大的十個活動。2017年十大頂級安全會議/活動: √ RSA 2017 全球約有680餘家機構參展,比去年約增長23%。
  • 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
    新華網副總編輯周紅軍揭曉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新華網 郭小天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王志豔 劉佳佳)15日下午,由新華網、亞馬遜中國、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官網聯合發起的「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票選活動揭曉結果,在18項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化閱讀事件中,經網友票選和專家評議,《朗讀者》引發讀經典文學風潮、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等十大事件入選。
  • 2017年大事記——再見2017
    新年快樂今天是2017年的最後一天,總結一下,辭舊迎新。360董事長周鴻褘成功的在年末火了一把,距離上次和騰訊掐架霸氣側漏也有幾年時間了。年末了,雖然水滴直播沒掙著錢還賠了不少的360還是有笑臉的,2017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360借殼江南嘉捷上市成功過會,回歸A股市場這事兒終於敲定。周鴻禕還發布微博,曬出與團隊在證監會門口的合影,並表示「感謝我們的合作夥伴,感謝團隊。」 大約心裡想著危機公關做得不錯,一會公關部每人加點新年費。
  • 11月大事記
    【中國智庫月度大事記】     ●11月4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黑角經濟特區中國專家考察團考察工作啟動。     ●11月5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中國財政學會共同舉辦的「財政與國家治理暨財政智庫60年研討會」在京召開。     ●11月5日,由國務院參事室牽頭,零點有數等三家民間調研數據機構參與的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正式成立。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20061月26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0074月14日 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北鬥二號導航衛星,正式開始獨立自主建設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
  • 小米小愛同學2017年終盤點 總結2017年大事記
    ­  小米首款人工智慧(AI)音箱小愛同學官方帳號今日在微博發布消息,總結了2017年大事記。大事記中顯示,2017年8月10日,小愛同學正式開啟公測報名,21小時公測預約總量突破1000000人,24小時達成1064770人預約。
  • 2020年網絡安全大事記
    以下,安全牛圍繞2020年網絡安全十大熱點,簡要回顧和盤點2020年網絡安全重大事件和數據統計,並在文章末尾附上相關大事記列表(2019年1月開始,安全牛網絡安全大事記實現在線動態更新,讀者可在安全牛網站上隨時查閱最新數據)。
  • 2018年11月中國智庫大事記
    【中國智庫月度大事記】      ●11月5日,虹橋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論壇在滬舉行。與會者圍繞「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媒體和智庫角色」「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發展」議題展開研討。    ●11月9日,北京市僑聯智庫成立大會在京舉行。
  • 2020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來自MIT科技評論的預測
    自 2001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發布了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內容涵蓋量子霸權、人工智慧篩選分子、數字貨幣、超個性化藥物、人工智慧發現分子等。當然,與其說是「預測」,不如說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站在全球科技最前沿,目睹了科技創新的百年變遷後的一種沉澱,是對科研邁向產業的可行性分析,對技術商業化及影響力的研判。
  • 水星家紡榮獲「2020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稱號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40號)精神,推動企業加快實施「三品戰略」,倡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創新與創意設計,發揮創新產品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創新產品的品質滿意度和品牌信任度,受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委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展了培育和推廣2020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工作。
  • 「40歲」的深圳經濟特區,這些年的大事記丨時間線
    深圳經濟特區40年之大事記1980年 深圳經濟特區誕生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誕生;深圳在中國內地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傳統體制,實行雙向選擇,確立了勞動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 山東科技大學:創新圖變 盡顯內生活力
    隨之,「十大工程」任務分解落實全面展開。「十大工程」立足學校實際,瞄準5年奮鬥目標,詳細列出了主要任務、措施和責任單位、保障措施,既是任務書、路線圖,也是施工表、責任狀。據悉,山東科技大學的「十大工程」是邊設計邊落實,邊落實邊完善的,在這一過程中,也悄然促進了校園的變化。
  • 14位快遞大佬,誰是2017中國快遞「魅力人物」?
    「快遞之夜·2018中國快遞行業頒獎典禮」將於1月18日在京開幕,行業最具含金量的重量級獎項「魅力人物獎」即將揭曉!哪位快遞大佬最得你心?2017年中國快遞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業務量繼續穩居世界第一的同時,服務質量越來越好,安全指數越來越高,綠色環保水平不斷提升,科技範兒越來越足。回望歷史、踏足時代、預見未來。
  • 2017年人工智慧創新峰會將於7月6日在上海召開
    為了繼續打造跨國的科技創新平臺並推動熱門技術領域的資源配對,中美創新協會、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與上海臨港新業坊將於2017年7月6日在中國上海聯合舉辦一場主題為「人工智慧連結未來」創新峰會,這也是中美創新協會在北京/杭州/上海舉行的第6次峰會。此次峰會主題將圍繞「智能」的概念及技術在工業/生活各個領域的重要應用來關注智能化變革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